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林徽因 >

第21章

林徽因-第21章

小说: 林徽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汾阳县的小相村灵岩寺,她为毁圮的废墟中几尊露天趺坐的佛像而震动:

  进门只见瓦砾土丘,满目荒凉,中间天王殿遗址,隆起如冢,气象堂皇……更进又一土丘,当为原来前殿———中间露天趺坐两铁佛,中挟一无像大莲座;斜阳一瞥,奇趣动人,行人倦旅,至此几顿生妙悟,进入新境。再后当为正殿址,背景里楼塔愈迫近,更有铁佛三尊,趺坐慈静如前,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此时远山晚晴,天空如宇,两址反不殿而殿,严肃都丽,不藉梁栋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在孝义县吴屯村东岳庙,她以谐谑的口吻,善意地嘲讽庙宇屋顶建筑繁复的装饰结构:夜宿村东门东岳庙正殿廊下;庙本甚小,仅余一院一殿,正殿结构奇特,屋顶繁复做法,是我们在山西所见的庙宇中最甚的。小殿向着东门,在田野中间镇座,好像乡间新娘,满头花钿,正要回门的神气。……


吃这份苦值得

  在霍县,北门外桥配饰的粗制滥造及桥上铁牛形象的丑陋,令她失望。她毫不留情地挖苦批评这些失败的建筑和建筑饰物:

  北门桥上的铁牛,算是霍州一景,其实牛很平常,桥上栏杆则在建筑师的眼中;不但可算一景,简直可称一出喜剧。

  桥五孔,是北方所常见的石桥,本无足怪。少见的是桥栏杆的雕刻,尤以望柱为甚。栏版的花纹,各个不同,或用莲花、如意、万字、钟、鼓等等纹样,刻工虽不精而布置尚可,可称粗枝大叶的石刻。至于望柱柱头上的雕饰,则动植物、博古、几何形无所不有,个个不同,没有重复,其中如猴子、人手、鼓、瓶……以及许多无名的怪形体,粗糙胪列,如同儿戏,无一不足,令人发笑。

  至于铁牛,与我们曾见过无数的明代铁牛一样,笨蠢无生气,虽然相传为尉迟恭铸造,以治河保城的。

  林徽因在建筑学论述中,强调建筑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对应关系,她指出,面对不同的建筑,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崇高的、愉悦的、宁静的或错乱的、忧伤的甚至荒诞的。她的建筑学论文处处留下了自己的印记,那是人文的、审美的、情感的和价值判断的印记。

  整个山西之行中,他们考察的重点是赵城县的广胜寺。而整个考察行程中,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段路程。

  从介休县到赵城县有三百余里,当时山西正在修筑同蒲铁路。铁路未建好,公路却多段被毁,一旦下雨,这些路段就成了难以涉足的烂泥塘。不仅汽车不能行驶,连马车、驴车都无法前行。如此三百余里,他们几乎全是徒步走过来的。路途中,他们住过脏得可怕的小客店,睡过农家的大炕,也借宿过费正清夫妇问寻到的传教士住处———他们此行住过的最舒适干净的住处。尽管这现实令徽因和思成的民族自尊心感到难堪。

  仿佛是为了抚慰他们一路的艰辛,当他们远远望见广胜寺时,层峦叠嶂的远山气象宏阔深沉,上下广胜寺建筑开朗宏大,殿宇、宝塔在夕阳的照射下辉映着炫目的光彩。

  在沉沉的暮霭中,他们走进了寺院。僧人们敲响了沉沉的暮鼓,送上了清淡的斋饭,对远道而来的他们表达了诚挚欢迎。

  疲惫和困倦洪水般地裹挟了他们。寺院住持破例允许他们可以在寺院的任何地方支架帆布睡床。

  费正清夫妇选择睡在钟楼旁的露天平台上,他们说,在那里抬头便能望见北中国灿烂的星空。而思成和徽因则愿意躺在大殿里。这样,他们睁开眼就能看到屋顶美丽的斗拱和阑额。

  精疲力尽的徽因躺下后,眼睛累得都睁不开了。她喃喃地对思成说:“多幸运,总算来到了这里。走不动的时候,真是后悔,想着吃这份苦值不值。一到了这儿,就庆幸多亏走了这一遭。说起来;广胜寺早已名满全国,可人们只知道宋版藏经珍贵,却不知道广胜寺建筑的珍奇。”


晋商的宅院

  本来,考察完广胜寺,他们此行的任务也就算结束了。可翻阅赵县县志时,他们却意外地发现县志上记载着,在城东三十里的霍山中,有座建于唐代的兴唐寺。从地图上看,兴唐寺距广胜寺只有20里。可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从广胜寺到兴唐寺无路可走,必须下山绕行,再折回霍山向东上山20里,才能抵达。不过,既然已经到了这里,又是一座他们久欲寻觅的唐代建筑,岂能白白放过。于是他们完成广胜寺的考察后,未事休整,就向兴唐寺出发了。

  离开广胜寺下山,是早上9点。他们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了整整一天,等到重新进山时已是晚上9点!山谷里黑黢黢的,山风四起,前面的峰峦迫近如巨大的屏障。天空被山峰挤得狭窄,狭窄的天空上有一两颗星星鬼魅地闪着亮。徽因、思成和费正清夫妇徒步行走在山路上,脚夫赶着骡子驮着行李落在了后面。他一只手牵着骡子,一只手摸索着山岩,只听他不停地叨咕着:“菩萨保佑。”思成、徽因累得说不出一句话,黑暗中只听见彼此沉重的喘息。但他们不敢停下来歇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停下,就可能一步也不愿意往前走了。路,越走越难。山崖上危石错落,枯枝横斜,远远地望见松柏间隐隐约约的灯光,他们以为已到了目的地,一鼓作气到了灯光处。看上去这里是一座庙,进得庙里,寺僧告诉他们,这里是霍山的山神庙,离兴唐寺还有好几里路。一行人泄了气,只得将错就错地在这里住下。

  第二天,他们赶到了兴唐寺,所有的希望全成了泡影。兴唐寺虽然藏在深山,却不知毁于何时。现在的寺院全是后来重建的,不土不洋的庙门,几座清式的小殿,殿中的塑像很小气,有的还加了玻璃罩,看上去十分鄙俗。整座兴唐寺没有一样建筑值得考察记录。这样的事情在考察中并不是第一次遭遇。常常是听说某处有如何如何一座古建筑,待千辛万苦地赶了去,结果是大失所望,败兴而归。

  这一路他们也不算白跑,沿途,他们考察了山西的民居。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多居住在窑洞里,可令费正清夫妇惊奇的是,和那一排排窑洞相对峙的却是一座座威严、整肃的门楼和大院。这样的大院一个庄子有两三处。思成、徽因告诉他们,这些大院是19世纪在中国金融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晋商———靠开钱庄、倒腾汇票发家的山西商人们的住宅。在费正清和费慰梅眼里,狭窄街道上这些排列整齐、有着雉堞高墙的院落,活像是中世纪意大利城市建筑的移植。

  他们一行走到灵石县常家庄,住进了一家大院。走进高高的围墙,里面是上下两层、里外四进的院落。天井的四周雕梁画栋,廊檐部分是繁复的木雕,院子的深处还有个封闭的后花园,虽说是假山假水,却也一应俱全,令人遥想晋商们当年的气势。

  徽因不喜欢这样的建筑。这里的一切都有着阴郁、森严的气息。高筑的院墙,布满阴影的房间,看上去充满了警惕和敌意,那是一种暴富之后面对随处可见的、令人绝望的贫穷和差距所产生的恐惧和敌意。阴森森的院落里,狭长的青石甬道显得逼仄而紧张,毫无变化的一进进院落显得单调而沉闷。在这样的建筑空间和精神空间里,怎么会有施福乡里、惠泽后代的胸怀?怎么会产生现代的生活理念和经营理念?难怪这些当时富甲天下、不可一世的晋商们会无声无息地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山西之行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思成、徽因与费正清、费慰梅朝夕相处。他们一起商量每天的行程,一起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跋涉,费正清夫妇甚至学会了简单的测绘。这样近距离的交往最便于相互之间的深入了解。

  刚开始,费慰梅很不适应林徽因起伏变幻的情绪。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体力的透支和恶劣的环境使林徽因的心情坏透了,她抱怨批评落后的社会,诅咒糟糕的道路和天气,嘲笑阎锡山在山西境内铺设的可笑的窄轨铁路……还有那些不顾他们的考察计划,宣称每三个小时必须停下来休息吃饭的脚夫,为了一点小钱把寺院壁画撕下来卖给外国人的委琐的僧人……这一切都让徽因情绪反应激烈。温和细致的费慰梅面对情绪激动的林徽因,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她觉得这个急躁激动的徽因和那个快乐优雅的徽因简直判若两人。她仿佛要把情感消耗到极致才能使自己复归平静。不安时,她所思所想全是不安;悲伤时,她的心中充溢着悲伤;当然,看到美丽的景色,发现了珍贵的建筑时,她的喜悦同样强烈而富于感染力。

  随着相处日久,了解也逐渐加深。费慰梅觉得,林徽因就像一团带电的云,挟裹着空气中的电流,放射着耀眼的火花。如果她性格中没有了这些特征,那么,林徽因将不是林徽因,而只剩下一个不真实的、飘渺的幻影。

  最了解徽因的当然是思成。每当徽因情绪反应激烈的时候,思成则是专注地、坚定不移地按既定计划做事。他的豁达、包容和幽默是最好的镇静剂,很快,徽因烦乱的心境就会恢复平静。一如既往地把激动变成行动。

  如果用思成和徽因终生痴迷的中国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厚重给人以负荷使命的承担,轻灵给人以飘逸变化的美感;厚重的意蕴展示了深沉恢弘、高贵纯正的境界,轻灵的律动表达了超脱束缚、飞升向上的愿望。仅靠轻灵不能承载永恒的价值,惟有厚重同样不能展示艺术的风姿。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共同的行程,使费正清夫妇更深切地了解了思成夫妇的为人和他们工作的意义。原本热爱艺术的费慰梅从此迷上了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在以后的岁月里,她对于中国山东武梁祠重建的构想,使她在美国建筑学界享有了声誉。她据此写出的《“武梁祠”祭坛》,在哈佛大学出版,思成和徽因为之欢欣鼓舞。两个家庭的亲密友谊贯穿了他们的一生。

  1934年10月,梁思成、林徽因应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的邀请前往杭州考察、拟定六和塔的重修计划。六和塔建于北宋开宝三年,是吴越王为了镇压每年八月惊涛澎湃的钱塘江潮而修筑,这座屹立在钱塘江畔的木塔共9层,高50余丈,是宋代木结构建筑的经典之作。

  完成这项工作之后,他们又赴浙南几个县考察古建筑,不觉离开北京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


徐志摩的忌日

  11月19日,他们从杭州乘火车返回北京。

  这天是徐志摩的忌日。

  整整三年了。前两年,每到这一天,徽因和思成总是在家里祭奠志摩。他们摆放出志摩的照片———照片上是志摩生动的笑脸,照片的周围环围着鲜花。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感觉着志摩离去后不可弥合的缺失。

  车厢里的灯亮了,车窗外的景物越来越模糊。车轮和铁轨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下一站就是硖石了。

  硖石是徐志摩的故乡,志摩的遗体安葬在硖石的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