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书话-上-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九首》以及苏李赠答魏晋乐章,其寓托如出一口,良由发乎性情耳。
姑专就小词而论,才如苏公犹不免铁板之诮,谓其逞才气著议论也。词
家风趣宁痴勿达,宁纤勿壮,宁小巧勿粗豪,故不忌儿女相思,反不贵
英雄豁达,其声哀以思,其义幽以怨,盖变风之流也。其流在有韵之文
最为卑近,再降而至于填词止矣,原可不学,学之则不可不求合拍。李
后主,姜鄱阳,易安居士,一君一民一妇人,终始北宋,声态绝妩。秦
七黄九皆深于情者,语多入破。柳七虽雅擅骚名,未免俗艳。玉田尚矣,
近今惟竹垞老人远绍此脉,善手虽众,鲜能度越诸贤者。各就所得名之
篇,注意之旨,揣声而学之,有馀师矣。
这可以算是白香的词论,读《词谱》的人当有可参考之处。其下一则云:
怡恭亲王昔重刻《白香词谱》时,问所订有遗憾否。余笑对言:有
两事惜难补作,似有憾,一欲代朱夫子补作一词,一欲代姜鄱阳补捐一
监。闻者绝倒。
又卷五录其少作《闲情集序》其上半云:情之正者日用于伦常之中,惟恐不
足,恶得闲?然窃谓饥与谷相需,而先生之馔乃尚羞脯,所居不过容榻,
而文王之圃半于国中,是闲复倍于正者何也?吾立于是,四旁皆闲地耳,
使握其四旁若堑,则立者以惧。当暑而裸,冠服皆闲物耳,苟并其裘而
①《宇宙风》题作《说闲情》。
毁弃,则裸者以忧。盖惧无馀地,而忧或过时,亦闲情耳。尧舜以箕颍
为闲情,巢由亦以揖逊为闲情。夷齐以征伐为闲情,武周亦以饿死为闲
情。将谓饿死为闲情,彼饿死何汲汲也。谓箕颍为闲情,彼遁世何无闷
也。由是观之,无正非闲,无闲非正。身世之所遭,智力之所及,惨淡
经营,都求美善,逮夫事往情移,梦回神往,即一身之中,旬日之内,
所言所行,不啻秦人视越人之肥瘠也,又何况于局外闲观者哉。
辩说闲情,可谓语妙天下。下文又云:“吾故常默然也。不言人过失,人本
无过失也。不言时务,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也,道听途说又恐传闻失实也。”
引用《水浒传序》语,显然很受唱经堂的影响,虽然不曾明白说起。《湘舟
漫录》中又有几节话说得很好,卷一说风流云:
黄龙寺晦堂长老尝问山谷以吾无隐乎尔之义,山谷诠释再三,晦堂
不答。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因问曰,闻木犀香乎?山谷曰,闻。
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山谷乃服。昨秋寓都昌南山,一夕与五黄散步溪
桥间,仲实问风流二字究作何解。予曰,此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之象也,
被有文无行人影射坏了,柳下惠、曾皙、庄子、诸葛孔明、陶靖节及宋
之周邵苏黄,乃所谓真风流耳。吉人以为然。晦堂以禅趣释经,吾以经
义训疑训,故牵连书之。
又卷三亦有类似的一则云:“雅达亦何与康济之学,而儒术重之?盖雅则贱
货贵德,达则慕义轻生,故可重也。若只如世俗以诗酒书画为雅,以不拘行
检为达,至于出处趣向义利生死之关,仍录录茫无择执,亦俗物耳,何雅达
之有。”这种说法实在是很平实而亦新奇。为什么呢?向来只有那些不近人
情的道学家与行不顾言的文人横行于世,大家听惯了那一套咒语,已经先入
为主,所以对于平常实在的说法反要觉得奇怪,那也是当然的事吧。《古南
馀话》有记琐事的几则亦均可喜,卷三云:
友三(案即古南寺住持僧)言往自村墟归,至野老泉下,遇见一狐
低头作禹步,规行若环,而寺门一鸡即奋飞入其环中,为狐撄去,僧号
逐不释。然则祝由治病,厌胜杀人,及飞头换腿之术,咸不诬矣。
友三又言,古南松鼠多而诈,竹初生则折其笋,栗未熟则毁其房,
彼视狸如奴,视犬如仆,毫不畏。一日有猎人牵犬憩所巢树下,仰见鼠
怒跃而号,松鼠竟直堕其前,不敢遁也。
友三尝筛米树下,一枭栖木末,俯视目眩,直堕筛中,因被擒。佃
人病头眩,乞其袅,杀而食之,眩疾愈。余笑曰,理当益眩,何忽愈?
然则使醉人扶醉人反不颠耶?刘伯伦有言,一石已醉,五斗解酲。是则
以眩枭医眩人耳。吾问以枭食母事,友三谓一孚两子,子大则共食父母。
余曰,不然,是人间只二枭矣,何宝刹枭声之多耶。盖亦犹人中之禽,
偶一不孝,辄并其兄弟疑之,不尽然也。枭如能孝,吾且令乌为之友。
记录这些小动物的生态很有意思,其关于枭的说明亦有识见,虽然偶一不孝
之说还不免有所蔽,至于鸡与松鼠受制于狐犬,盖系事实,如鼠之于猫,蛙
之于蛇,遇见便竦伏不能动,世所习知。此虽仿佛催眠术,却与禁厌不同,
盖一是必然而一是非必然,故祝由科与狐犬终不是一类也。
白香的文章颇多谐趣,在《游山日记》中最为常见,卷一记嘉庆九年六
月甲子(初七日)事有一节云:“五老峰常在云中,不能识面。峰半僧庐为
博徒所据,不可居。西辅至峰寺,云亦下垂,至寺门一无所见,但闻呼卢声,
亦不知五峰绝顶尚离寺几千丈也。”
《游山日记》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其中记郡掾问铁瓦,商人看乌金太
子,都写得极妙,现在却不多抄了。林语堂先生曾说想把这书重印出来,我
很赞成他的意思,希望这能够早日实现,所以我在这里少说一点亦正无妨耳。
(二十四年九月廿四日,于北平)
□1935年
11月刊《宇宙风》4期,署名知堂
□收入《苦竹杂记》
郝氏说诗
偶然得到《名媛诗话》十二卷,道光间刊,钱塘沈湘佩夫人著,卷五记
钱仪吉室陈炜卿事云:
“有《听松楼遗稿》内载《授经偶笔》,序述记赞跋论家书诸著作,议
论恢宏,立言忠厚,诗犹馀事耳。”《诗话》中因引其论《内则》文二篇,
论“国风”《采■》及《燕燕》文各一篇,文章的确写得还简要,虽然所云
阐发经旨,也就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女子平常总是写诗词的多,散文很少见,
在这一点上《听松楼遗稿》是很值得注意的。据我所知只有一个人可以相比,
这是《职思斋学文稿》的著者“西吴女史”徐叶昭,序上亦自称听松主人。
《文稿》收在徐氏家集《什一偶存》里,有乾隆甲寅序,末云:
“今者综而甄之,涉于二氏者,类如语录者,近于自用自专者,悉为删
去,其辨驳金溪馀姚未能平允者亦尽去之,于是所存者仅仅庶几无疵而已,
以云工,未也。呜呼,予老矣,恐此事便已,如之何?”案其时盖年六十六
岁也。所存文共三十五篇,多朴实冲淡可诵读,大不易得。只可惜由佛老而
入程朱,文又宗法八家,以卫道为职志,而首小文十篇,论女道以至妾道婢
道,文词虽不支不蔓,其意义则应声而已。又有《与大妹书》,论奉佛之非,
晓晓不休,更是落了韩愈的窠臼了。所作传志却简洁得体,如《夫子鹤汀先
生述》首节云:
“呜呼,君之行亦云似矣,第世之传志不免文说其辞,真与伪无从辨别,
故余苟非可证今人者概不敢及。夫一呐呐然老诸生耳,乌有卓行之可称?顾
无可表见之中,止此日用行习已为世俗之所不能到,其可默而不言?”这几
句写得不坏,虽然不能说是脱套,末尾音调铿锵处尤为可议。此君盖颇有才
气,据其自序中述少年时事云:
“■考古稽今,多所论著,如官制兵制赋役催科礼仪丧服贡举刑书,偏
私臆见,率意妄言,虽其中或间有可采者,而以草野议朝章,以妇人谈国典,
律以为下不倍之义,窃惴惴焉。”终乃汩没于程朱二氏韩欧八家,下乔木而
入幽谷,真可惜也!
清朝女作家中我觉得最可佩服的是郝懿行的夫人王照圆。《晒书堂文集》
后附有《闺中文存》一卷,系其孙郝联薇所刊,共文十一篇,半系所编著书
序跋,末一篇为《听松楼遗稿跋》,中有一节云:
“颜黄门云: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余于子女有慈无威,
不能勤加诱导,俾以有成,今读《授经偶笔》及尺素各篇,意思勤绵,时时
以课读温经形于椿墨,虽古伏生女之授书,宋文宣之传礼,不是过焉,余所
弗如者五矣。”其实据我看来,这里并没有什么弗如,郝君夫妇的文章思想
不知怎地叫人连想颜黄门,而以颜黄门相比,在我却是很高的礼赞,其地位
迥在授经载道者之上。听松楼的《偶笔》只在《诗话》中见到几则,大抵只
是平平无疵耳,照例说话而能说得明白,便难得了,不能望其有若何心得或
新意思也。王照圆所著述书刻在“郝氏丛书”内者有《列女传补注》《列仙
传校正》《梦书》等,《葩经小记》惜未刻,但在与郝兰皋合著的《诗问》
及《诗说》中间还保留着不少吧。之罘梦人(王照圆自称)无诗集,仅在,
《读孝节录》文中见有七绝一首,亦不甚佳,但其说诗则殊佳妙,吾乡季彭
山(王阳明的门人,徐文长的先生,也是鄙人的街坊,因为他的故居在春波
桥头禹迹寺旁,与吾家祖屋相去只一箭之远也)所著《说诗解颐》略一拜读,
觉得尚不及王说之能体察物理人情,真有解颐之妙。《诗说》卷上云:
瑞玉问:女心伤悲应作何解?余曰,恐是怀春之意,《管子》亦云,
春女悲。瑞玉曰,非也,所以伤悲,乃为女子有行,远父母故耳。盖瑞
玉性孝,故所言如此。余曰,此匡鼎说诗也。
《诗问》卷二,《七月》“遵彼微行”注云:
余问,微行,传云墙下径?瑞玉曰,野中亦有小径。余问,遵小径
以女步迟取近耶?曰,女子避人尔。
虽不必确,亦殊有意趣,此种说经中有脉搏也。又卷一,《氓》“三岁食贫”
注云:
余问,既贿迁何忧食贫?瑞玉曰,男狭邪不务生业,女侥资财何益
也。
又“总角之宴”注云:
瑞玉问:束发已私相宴安言笑,何待贸丝时?余曰,总角相狎,比
长男女别嫌,不复通问,乃贸丝相诱,始成信誓。
解说全章诗意亦多胜解,如《丘中有麻》云:
《丘中有麻》,序云,思贤也,留氏周之贤人,遁于丘园,国人望
其里居而叹焉。瑞玉曰。人情好贤,经时辄思,每见新物则一忆之。有
麻秋时,有麦夏时,无时不思也。麻麦,谷也,李,果也,无物不思也。
《风雨》首章注云:
寒雨荒鸡,无聊甚矣,此时得见君子,云何而忧不平?故人未必冒
雨来,设辞尔。解云:
《风雨》,瑞玉曰,思故人也。风雨荒寒,鸡声嘈杂,怀人此时尤
切,或亦夫妇之辞。
《溱洧》解云:
《溱洧》,序云,刺乱也。瑞玉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已修禊溱洧
之滨,士女游观,折华相赠,自择昏姻,诗人述其谣俗尔。
《诗说》卷上载瑞玉说,“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二句可疑。郝君引《竹书
纪年》解之曰:
周公自二年秋东征,至四年春便还,前后不过年馀,举成数故云三
年耳。又以见周公之悯归士,未久而似久也。且详味诗意,前三章都是
秋景,至末一章独言春日,盖军士以秋归,以冬至家,比及周公作诗之
时则又来年春矣,故末章遂及嫁娶之事,言婚姻及时也。此事诗书缺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