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书话-上-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她们的真与其真的美或者因此可以看见一点,那也是说不定的。
美国庚弥耳教授(F。B。Gummere)论英国叙事的民歌,力主集团的起源说,
那种活灵活现的说法固然不很能佩服,但是以这种民歌为最古的诗,而且认
为是纯粹民间的创作,我以前原是赞同的。回过头来看中国笔录的民歌集如
上述二书,却感到有些不同,似乎纯粹的程度更差得多,证以好立得的话尤
为显然。好立得对于英国叙事的民歌之价值且很怀疑,在论现代希腊的赞美
歌的序文里说(Folklore’Studlies,Prefacex…xiii):
我的结论是,说民俗中的遗迹是无年代地久远这种假说,十中之九
是无根据的。我在《民俗学杂志》三十四卷曾经说过,此后有机会时还
想详细申言,我相信欧洲民间故事的研究,主要地虽非全然地,是一个
文学史上的研究。。。却耳得教授的《英苏叙事民歌》的大著也指示出
同一的方向。民间文学,民间歌谣与风习的大部分的确是由遗迹合成,
但这大都是前代高级社会的文学与学问之遗迹而不是民众自己的创造。
我并不想和安诺德一同吃亏,他得到克耳(W。P。Ker)的非难,因为
他诽谤叙事民歌的杰作,并且从民众诗神的最坏的作品里不公平地选出
例子来证明他的批评。但同时我相信,我们如用了绝对的诗的标准来看,
民间诗歌之美的价值总是被计算得过高,或者大抵由于感情作用的缘
故。人家忘记了这件事,有些杰作乃是偶然而且希有的,这多么少而且
难,只要通读却耳得的一卷,即可使没有成见的人完全相信。现代希腊
民歌之过被称赞亦不下于别国的叙事民歌。这里边确有一两篇很好的浪
漫的诗,有些叙山寨生活的诗也有好的动人的情节,但是,像一切民间
艺术一样,无论这是文学是锦绣或是什么,总括看来总禁不起仔细的审
察。
据我所知道,民间的讲故事或说书都是很是因袭的技艺。这里边的
新奇大抵在于陈旧的事件或陈旧的诗句之重排改造。这好像是用了儿童
的积木玩具搭房屋。那些重排改造平常又并不是故意的,却是由于疏忽,
所谓联想这非论理的心理作用常引起一件事情或一句成语,这照理本来
都属别处的。。。民间诗歌的即兴,在我所见到的说来,同样地全在于
将因袭的陈言很巧妙地接合起来,这与真诗人的真创作来比较,正如我
们早年照了《诗学梯阶》(GradusandParnassum)而诌出来的一样,相
去很远。要证明通行的曲说,说一件大艺术品可以是一个群众或委员会
的出产品,这是心理学地困难的事,至于真有价值的民间文艺品之集团
的撰作说,干脆地说来,那在我看来简直是梦话罢了。
好立得的话或者在许多人要听了不喜欢,这个暂且不管,只是引用一部
分来考察刚才所说的民歌集,我相信是很有好些用处的。《霓裳》《白雪》
的诗我恐怕她的来源不在桑间濮上,而是花间草堂,不,或者且说《太平》
《阳春》之间罢。《霓裳续谱》编者王楷堂的序里也曾说起,“余窃惟汉魏
以来,由乐府变为歌行,由歌行变为词曲,欧苏辛柳而外,《花间》得其韵,
实甫得其情,竹坞得其清华,草堂得其朴茂,逮近代之临川文长云亭天石笠
翁悔庵诸公,缘情刻羽,皆足■其喜怒哀乐之怀,其词精警,其趣悠长,”
这并不是书呆子妄发不相干的议论,来填凑序文,实在是他感觉到这个渊源,
不过他还不能切实地知道,这些“优伶口技之馀”老实不客气地乃即是这赫
赫世家的未流而已。我猜想集中诗歌的来源可以有两类。其一是文人的作品,
其中又有真的好诗,不过当然极少,不知有无百分之一,以及巧妙地或不巧
妙地将陈言重排而成的韵文。其二是优伶自己的作品,其中也可以分类如上
文。至于是否含有确由集团创造,直表民众真心的作品在内,那是我所不能
知道的事。本来文人与优伶也何尝不是民众呢,但他们到底还是个人,而且
文人的思想为士大夫阶级所限,优伶不准应试,而其思想却也逃不出士大夫
阶级的羁绊,到了文字方面尤甚,所以文人的与优伶的文学差不多就无分别,
都成为某一种的因袭了。
我以前觉得中国自大元帅以至于庶人几乎人生观全是一致,很以为奇,
随后看出这人生观全是士大夫阶级的,(恐与西洋的所谓布耳乔亚有殊,故
恕不引用新名词,)而一样地通行于农工商,又极以为怪,现在这才明白了,
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中国民众就一直沿用上一阶级的思想,并保留一点前
一时期的遗迹。这个问题怕得拉开去,我现在只在民歌——前代集录的两部
民歌上来看,很感到上面所述的情形之的确。可是,说到这里话又已脱了线,
因为这又拉了民歌去说明社会情形,而我的本意只想就文学范围来谈谈罢
了。据我现在的意见,这类民歌集,即举《霓裳续谱》为例,我们第一要紧
是当作文学去研究或赏鉴,不要离开了文学史的根据而过分地估价,特别是
凭了一时的感情作用。我把她认作小令套数的支流之通俗化,便是把她从诗
歌的祖母这把高椅子上拉了下来,硬派作词曲的孙女儿,坐在小机子上,我
晓得一定有人很不满意,或认为反动的议论亦未可知,不过我相信在她文辞
情意的因袭上很有明显的形迹可见,只要请精通词曲小令的人细加考校当可
知其真相,我不过是一名苦力小工,把地面耙平一点,至于正式的建筑,我
还得仁俟这方面的专家的明教。从前创造社的一位先生说过,中国近来的新
文学运动等等都只是浪漫主义的发挥,歌谣研究亦是其一,大家当时大为民
众民族等观念所陶醉,故对于这一面的东西以感情作用而竭力表扬,或因反
抗旧说而反拨地发挥,一切估价就自然难免有些过当,不过这在过程上恐怕
也是不得已的事,或者可以说是当然的初步,到了现在却似乎应该更进一步,
多少加重一点客观的态度,冷静地来探讨或赏玩这些事情了。
我在上边把《霓裳续谱》说了一大套,仿佛真是替衣萍在台房里倒喝彩
似的,其实自然不是,我只说明这类民歌不真是民众的创作,她的次序不是
在文学史之首而是其末,至于其固有的价值原不因此而有所减却,这是我所
要声明的。《霓裳续谱》出版在《白雪遗音》之前,虽然现在还没有那么名
贵,但也总是不甚易得了,衣萍这回加以整理,重刊行世,确是很有意义的
一件事。这集子里颇有不少的好诗,可以和《白雪》比较,其次这些都是北
京像姑娘们所唱的小曲,而其歌词又似多出文人手笔,其名字虽无可考,很
令人想起旗亭画壁时的风俗,假如有人搜集这类材料,作文学史的研究,考
察诗歌与倡优的关系,也是很有价值的工作,其重要或未必下于年号氏族等
的研究欤。(十九年十月十四日,于北平)
□1930年
10月刊《骆驼草》24期,署名岂明
□收入《看云集》
越谚跋
在小时候我于乡先生中有最佩服的两个人:一是乌程汪谢城,一是会稽
的范啸风。汪先生以举人官会稽县学教谕,所著关于韵学历学诸书及词一卷
均在《荔墙丛刻》中,《玉鉴堂诗》六卷近亦刻入《吴兴丛书》,但我所喜
欢的乃是单行的一部《湖雅》,书凡九卷,后附《湖蚕述》四卷。范先生是
个副榜,即《越谚》的编著者,诗文集均不存,先君曾经请他写过一副小对
联,只记得下句:“悠然见南山”,末署“扁舟子范演”,不过这对子也早
已落在穿窬君子的手里了。《湖雅》与《越谚》详记一地方的风物或言语,
性质有点相近,但体例不大一样,前者略近《埤雅》《尔雅翼》,所谓亦雅
诂之支流也,后者则全以俗语为主,随语记录,不避俚俗,假如引一句成语
来说明,那么其一可以说是君子安雅,而其二乃是越人安越欤?
范先生家住城外皇甫庄,甲午以前我的舅父也住在那里,两家正是贴邻,
我在那时常听人家讲他的逸事。他中副榜时心里正很懊恼,有一老妪来贺他
道:“今年中了半边举人,明年再中半边,合起来便是一个,岂不很好。”
但是下一科是否真又中了半边,这却有点记不清楚了。他编《越谚》时召集
近地的小孩唱歌给他听,唱后便请他们吃夜糖。到了晚年,他常在灶下烧火,
乞糕饼炒豆等为酬,有时因为火候不中程,为姑媳谯河也不为意。尝以己意
造一船,仿水车法,以轮进舟,试之本二橹可行,今须五六壮夫足踏方可,
乃废去不用,少时曾登其舟,则已去轮机仍用篙橹矣。范先生盖甚有新思想,
而困于时地,不能充分发展,世人亦莫之知,大都视为怪物,与徐文长仿佛,
其有逸事流传亦相同。《越谚》刻于光绪壬年,及今五十年,印刷传布为数
不少,未得列于著作之林,然而藏板至今尚可新印,无甚缺损者,其实也未
始不是还从这里来的好处也。
从前记录越中方言者,据我所见有毛西河的《越语肯綮录》,茹三樵的
《越言释》,田易堂的《乡谈》等,但是他们的方法都是《恒言录》《通俗
编》的一路,如不是想替俗语去找出古雅的本字,至少也要在书本里发见先
例,故所说即使很精确,原是部分而非整个,也只是文字学的材料,与方言
土俗了无关系。《越谚》所取的方针便截然不同,他是以纪录俗语为目的,
有一语即记录一语,纯是方言志的性质,他有字要寻出典,以致有些字很是
古怪,也许是一种毛病,虽然这毛病不能算怎么大,因为那些字本来反正多
是有音无字的。《越谚》中又收录着许多歇谣,完全照口头传说写下来的,
这不但是歌谣研究的好资料,而且又是方言语法的好例,书中多载单辞只字,
缺少表示语法实例的整句之缺点,也就可以勉强补上几分。此后如有还未忘
记绍兴话的绍兴人,能够费点工夫把他添注上拼音,这便可以成为一部急就
的《绍兴方言志》了。我们且不讲“唯桑与梓必恭敬止”那些旧话,只是饮
水思源,从学问在或趣味上面想起来,觉得对于这位扁舟子老先生实在应得
表示相当敬意耳。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旧会稽县人周作人识于北平苦雨
斋。
□1932年刊“来薰阁”刻印本,署名周作人
□收入《苦雨斋序跋文》
越谚
范寅啸风著《越谚》卷上《谣诼之谚第七》“九九消寒谣”云,头九二
九,相唤勿出手。注云,越呼揖人为相唤,勿出手者冷也。案作揖古有唱喏
之称,绍兴称相唤正是此意,如何唱法今虽不可知,唤则犹可解,盖昔时相
见必互唤一声,家族中虽不揖亦如是也。陈训正《甬句方言脞记》云,对揖
俗称相欢,谓通欢意也,可知宁波亦有此语,惟其解说疑未确,当以唤字为
正。
又《骂詈讥讽之谚第十六》中有东瓜雕猪寨一语,注云诡随。幼时常闻
祖母说此语,文稍繁而意亦更明显,设为二人应对之词云,冬瓜好雕猪寨么?
好雕的,好雕的。猪要吃的罢?要吃的,要吃的。盖讽刺随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