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葛洪 >

第4章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葛洪-第4章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葛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卷四十八《诘鲍篇》里,葛洪在无意中给我们 

留下了晋代社会政治思想史的一份重要史料。在这篇文章中,葛洪与鲍敬言 

就君主问题进行了互相辩诘。鲍敬言这个人,他的生平事迹和著作已不可考 

查;大约与葛洪同时代人。鲍敬言认为“古者无君,胜于今世”,又认为君 

臣制度起源于“强者凌弱”,“智者诈愚”,“彼苍天果无事也”,从而驳 

斥了君权神授说。他还对统治者“聚敛以夺民财”、“严刑以为坑阱”等罪 

恶进行了揭露,指出许多社会弊病的产生,“此皆有君之所致也”。据此, 

他主张社会“无君”。他认为;在古代的时候,无君无臣,掘井而饮,耕田 

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可是到了后来,有 

了君臣和国家制度:役彼黎烝(zh5ng),养此在官,贵者禄厚,而民亦困矣。” 

他认为造成人民痛苦的剥削、压迫、战争等,都是由于产生了统治阶级所致。 

     鲍敬言的“无君论”反映了他对现实不满的思想,揭露谴责了魏晋以来 

的政治黑暗,战争残酷,统治阶级奢侈腐朽,恣情享乐的情况。他反对儒家 

的“天王烝民而树之君”的君权神授的理论。他认为,到了衰微的时代,智 

用巧生,道德既衰,尊卑有序,才有了君、臣、官、民之分。鲍敬言的这种 

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阶级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在历史上有其进 


… Page 11…

步意义。但是,葛洪与鲍敬言的观点不同,在《诘鲍篇》中,他对鲍敬言的 

 “无君论”进行了反驳,反映了他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立场。然而,恰恰是葛 

洪的这篇反驳无君论的文章,才使我们了解到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五、葛洪的医学思想 



     道家把能得道成仙的人称作神仙,说他们可以长生不死,来去无方。早 

在汉武帝时,司马迁就在著名的《史记》一书中写道:“考神仙之属,未有 

验者。”但是道教继承了道家的神仙之说。汉末的方士托名刘向,写了一本 

 《列仙传》,二卷。记述了传说中的71名仙人,各附赞语,体例仿照刘向的 

 《列女传》。 

     葛洪在《列仙传》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一部《神仙传》,十卷。《神仙传》 

所录共84人。其中容成公、彭祖 (传说颛顼帝玄孙陆终氏的第三子,姓籛 

 (ji1n)名铿,尧把他封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因其道可祖,所以称作 

彭祖。籛铿在商朝为守藏史,在周朝为柱下史,活了800岁)两条《列仙传》 

已载,其余82人都是《列仙传》未载的。 

     其实,所谓“神仙”,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譬如说“彭祖”这个人, 

实际上不是一个人,他可能是江苏徐州一带一个古代部落或部族的名称,这 

个部落或是部族子孙相承,延续了800年之久。葛洪在《神仙传》中说,西 

汉的淮南王刘安跟八公(刘安的门客,有苏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 

毛被、伍被、晋昌八人,他们奉刘安之招,和诸儒大山、小山相与论说,著 

述《淮南子》一书)学神仙术,结果得道升天。实际上,司马迁早在《史记》 

中就记载:公元前122年,有人向汉武帝报告说刘安谋反,将刘安下狱,刘 

安在狱中畏罪自杀。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527年)在 

他的 《水经注》一书中就依据文献记载,否定刘安得道升天的传说,认为传 

说是葛洪编造的。郦道元还根据《庄子·养生主》一篇中关于“老子死,秦 

失吊之,三号而出”的记载,否定了老子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荒谬说法。 

     虽然葛洪的《神仙传》一书价值不大,但是他撰写的医书《玉函方》和 

 《肘后备急方》还是很有价值的。 

     其实,中国古代的医学,最早是和神仙方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非常严 

肃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写的《史记·扁鹊列传》里,就有类似于神仙方 

术:司马迁说,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就是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 

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从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 

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他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他已年老,想把这些 

医术和秘方传授给扁鹊,要扁鹊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 

师,并继承他的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奇 

怪的是,长桑君突然消失了,原来这位长桑君是一位神仙。但是,扁鹊对巫 

术还是深恶痛绝的,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在他的治病信条中包括了“信 

巫不信医”这条戒律。 

     在中国古代的医学中,医方著作是医学宝库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元 

2—3世纪,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名机)曾经撰写过《张仲 

景方》十五卷。张仲景的学生王叔和(公元180—260年),山阳高平(今山 

东微山与邹县之间)人,将张仲景的医方进行了整理。同时期的沛国谯(今 

安徽亳县)人华佗(又名华旉,字元化)也撰写过《华佗方》十卷。安定朝 


… Page 12…

那(今甘肃灵台)人皇甫台(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公元215— 

282年)也撰写过《依诸方撰》。 

     在西晋“八王之乱”这一场大破坏中,天灾人祸,瘟疫流行,广大劳动 

人民不是死掉,就是流离失所,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葛洪除了非常热衷于 

炼丹术之外,也勤奋地钻研医术,他是东晋时期对我国医学贡献最大的古代 

杰出医学家。 

     葛洪在医学方面有很多成就。他著有《玉函方》一百卷,后来,这本书 

失传了。从他的自序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本书是他在周旋于华夏九州 

之时,搜集的奇方、异方、遗方、逸方,经过他的精选而编集的。他把这些 

医方分门别类,根据轻重缓急重新进行了编次,整理为一百卷,起名为《玉 

函方》。葛洪又写了一部叫做《肘后备急方》的医学著作。这本书又名《肘 

后救卒方》。后代医家对这本书进行了整理,其中有贡献的有: 

     陶宏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 (sh@,帝王、 

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他也是个道士,把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进行了增补, 

改名为《肘后百一方》。另外,陶宏景还自撰了《本草经集注》,分为七卷, 

著录药物730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对本草 

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杨用道,金代 (公元1115—1234年)人。他把陶宏景的《肘后百一方》 

再度修订整理,更名为《广肘后备急方》,现在流传下来的版本,就是经过 

杨用道增订的。虽然 《肘后备急方》已修订过两次,但是,从杨用道修订的 

版本上还能分辨出葛洪本人的医学成就。 

     葛洪虽然皈依了道教,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在炼制仙丹,追求长生不 

老方面非常投入,但是,在他炼制仙丹的过程中,由于他周旋于各地,看到 

了各地由于受到战乱影响,瘟疫流行的情况。特别是在他和民间进行广泛、 

深入的接触中,他深深感到,在民间,普通老百姓发生了疾病和传染病,常 

常因为缺医少药,而又没有简单易行的自疗方法,只好坐以待毙。所以,他 

下决心编撰一部简易应急的医方书籍。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序言》中, 

非常感慨地表示说,由于古代留传下来的一些经典医方,大多数卷帙比较浩 

大,有的竟多达一千卷,非常混杂繁重,而且很难得到这样的一部巨著;再 

加上这些著作中所选用的药材大多数都比较珍贵,一般的贫苦病人也买不 

起,所以,葛洪在自己所著的 《玉函方》的基础上,收集了各种单项的验方 

和一些简便易行的医疗技术,在迫不得已需要用药时,就选用一些乡村僻壤 

也容易得到,而且价格比较低廉,疗效比较显著的药物。有些一般性的草石 

类药物,到处都可以找到,根本不需要再到市场上去购买。 

     葛洪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编撰成了三卷《肘后备急方》,经过后世陶弘 

景、杨用道等人的整理,增广为八卷。“肘后”的意思是指这本书可以随身 

携带在胳臂肘后面,“备急”的意思是指这本书主要是用于急救病人,仅从 

这本书的书名就可以看出,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最 

早的“急救手册。” 

     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流传到现在已经是1600多年了。他的《玉函方》 

早已失传,而这本《肘后备急方》却流传多年,而经久不衰,究其原因,根 

本的是因为在葛洪这本书中体现出来的着眼于群众的医学思想。葛洪在这本 

书中,不仅用的是易得而且廉价的药材,还力求使用简便易行的治疗技术。 


… Page 13…

譬如,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针灸技术,但是,针术的专业性比较强,一般患 

者很难自己掌握,但是灸术 (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按穴位烧灼)比较 

简单,一般人都很容易掌握,所以,他不提倡用针疗法,只提倡用灸疗法。 

再如,人体的穴位非常复杂,名称也很难记,所以他对于施灸的穴位,一般 

不用穴位的专用名称,而是用“两乳间”,“脐下四寸”这样通俗地语言来 

代替,明确地提出施灸的大致位置。葛洪这种做法,使一般患者看了这本书 

之后,就可以自己掌握治疗疾病的方法,从而也就达到了葛洪撰写这本医书 

的根本目的。 



                           六、葛洪的医学成就 



     东汉的张仲景曾经根据当时南阳一带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的状况,为 

了给病人看病,钻研《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 

方剂,著《伤寒杂病论》一书。后由西晋王叔和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二本。《伤寒论》论述当时的属于“伤寒”的若干病症。 

     古代中医所谓的“伤寒”和现代医学的“肠伤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古代中医的“伤寒”,是指从发热起始的急性病(包括某些急性传染病)的 

总病名。因此,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了当时在发热性传染病方面的成就, 

为人们所推崇和遵循。 

     虽然张仲景的诊疗系统,一向以严谨著称,但葛洪从自己的医学思想出 

发,认为张仲景和他所遵循的《黄帝内经》那一套诊疗系统并不适用于广大 

的穷乡僻壤,他也发现张仲景的伤寒学体系已经不能完善地驾驭全部发热性 

传染病的诊治了。葛洪指出古代治疗伤寒的黄麻汤、桂枝汤、柴胡汤、葛根 

汤、青龙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