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行走江湖 作者: 张纪中 >

第21章

行走江湖 作者: 张纪中-第21章

小说: 行走江湖 作者: 张纪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我从事这个行业人的衷心所望。 
      第四部分 … 天下奇观雁荡山 
      第四部分 … 天下奇观雁荡山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剧组看景人员在杭州汇集以后,汽车沿高速公路奔驰三个小时,离开高速进入雁荡山地区,风景平平,周围的山势即不俊秀,也无独到之处,大家的眼神,谈论的口气都像我第一次来到这儿时一样,有些忐忑。但是,再往里走,再往里走,也就再多行驶约十分钟的路,双目有豁然开朗之感,奇峰异石,蜿蜒突然的山势,既不似浙江南部、福建、广西地区一般山情的清秀,也不是北方群山的连绵雄伟,怎么说呢?只能说是“雁荡山”,别无其他可以形容。 

        据说自古以来这山上就生有很多芦苇荡,有成群的大雁春去秋来在这山上过冬繁衍,山名因此得来。雁荡山的“繁华区域”,都在“山谷”中,面、背两向都是山,中间夹一条山石与水泥路共同铺就的车道,道两边布满商店,吃店,凡有人就离不开的吃食货品应有尽有。道顺着山势一弯,显得清净一些的地方就是住人的旅社。我们择一而居。放下行李,望望房子背后冷石耸立的高山,同来的年轻人问:这山,上得去吗? 

        “上得去,徐霞客就上去了。”当地的年轻人回答。 
        我们不需要上去山顶,我们需要的是走进山里面去。山的陡峭高耸,正在我们需要的“绝境”。不仅要绝境,还要…… 
        我们顺山道入山。 
        雁荡山远眺的逼人气势,走入之后的奇异俊秀,峰回路转的玄妙,山风清香、山水甜洌的舒畅,好过所有文字、图像、照片、语言的描述和夸赞,好过一切主观和客观的引荐。不亲自站在山中,被风吹着,被大石迎面挡着,又被细小的山道牵引着、转着弯儿几步以后就是一个“另有一番风景天地”,就体会不到雁荡山的亲切和魅力。“这是我见过的浙江最美丽的外景。”于敏集智慧与见识与经验的赞叹,只有这一句,翻来覆去。他说的对的,雁荡山的美魅,确实超过其他的地方,如果我四年前就来雁荡山选看外景,那《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以及《天龙八部》里面,都会铺垫满雁荡山的峰峰水水。不知道如果那样做了,该算是庆幸,还会是遗憾? 

        我自己更喜欢现在才发现雁荡山奇景。拍第一部《笑傲江湖》的时候完全没有经验,即使良辰与美景都在眼前,我们的领悟与表达也难以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后两部武侠更在意运用外景讲故事,接近、揭示人物的内心了,但是经验和“意会”都还有可能浪费、或无能为力自然景观的“资源”,无法处理得尽善尽美。而这次看景,雁荡山的“俊美”与“惊险”并驾齐驱,我们的拍摄技术方案,借助与自然的想像能力,对于景的刻画描述,讲述武侠人物的经历背景,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经验,自信,和能力。所以雁荡山当属《神雕侠侣》,不知道金庸大侠当年着笔杨过小龙女等一干江湖大侠,是不是心中、眼里已经有了雁荡山? 

        中国人讲究“凡事都有个缘分”。我与雁荡山的缘分竟然得益于去年的“非典”,在那之前,大约从二○○二年开始,虽然我们不断接到雁荡山旅游局的邀请,热情相邀我们去雁荡山看看,“绝对适合你们拍戏的需要”,但是,我们即使就在它的周围拍戏,即使一次次从新昌到桃花岛从高速公路上路过又路过,就是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看一看。“非典”前夕雁荡山旅游局局长来北京,又给我们带来了雁荡山的图片集子,风光录像带,再次邀请去雁荡山。那时我们正忙着《天龙八部》的后期剪辑,也无法答应可以去看。然而到了去年的4月下旬,“非典”的状况让大部分人都离开北京回了家,工作是不能够继续了,也不敢聚众吃饭或者谈剧本。这时候想起来了雁荡山。我们打电话问,敢不敢让我们“现在”去看作为《神雕侠侣》的外景?对方竟然毫无畏惧地欣然接受。于是,我们像这次一样同样开着车,穿越数道“封锁线”,一路被测量着体温,走进了雁荡山。 

        这次大伙儿激动不已看到的“绝情谷”,“重阳宫”,等等无数就像曾经真正发生在这儿被记录被描述的“事发点”,都是一年之前被我们印证——而不是寻觅的景点。视线所及的每一处山、峰、崖、穴,每一汪碧绿的清泉,每一条竹枝摇曳的山道,还有石头砌成的小桥,“野渡自横”的水埠,都能应和上《神雕侠侣》中的种种描述。雁荡山水自然呈现的巧夺天工,让我们瞠目结舌。出发前,美术杜长顺还为书中金庸先生的种种描述担忧不已,什么绝情谷啊,裘千尺的地坑啊,等等,如果要设计制作的话,就是想像力达到了,制作的难度也难以跨越。在雁荡山,可以代表裘千尺地洞的山穴可以随便找见,最适合、最让我们喜欢的是其中一处叫作“双珠洞”的玄妙之地,它被当地人形容为一个倒扣着的钟——旧时的撞钟,有细小的山道将人送到“钟”的半腰处,俯拍裘千尺的地洞阴深隐蔽,仰拍洞外的天空如此高远寥廓,这么壮阔气势的裘千尺“地洞”,是我们无论怎么搭景,造景,也是不敢奢及的。更“奢”的还有在当地被称作“显圣门”(也作显胜门)的一处山景,两扇巨石那样突兀奇观地拔地而起,在它们相互倾靠像两扇石门即将碰合的时候,却被无形的力量阻隔了,僵持在半空中既相互倾恋,又永远地触碰不着,山石冷峻高昂,山脚边绿丛丛竹林、清冽山泉围绕穿梭而过,既险峻柔媚,又像是一曲诵叹无情的哀歌,还有什么能够替代这个我们寻觅中的“绝情谷”? 

        大家仰头凝看。吹拂了千年万年的山风,在这一刻也吹拂了我们无语的静穆仰视。 
        还有…… 
        据雁荡山旅游局陪同我们看景的小陈介绍,雁荡山的无数奇异景致是在大约一亿三千万之前的一次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喷发的溶洞至今还在,形成了一个叫做“中折瀑”的景观,巨大的溶洞,一柱山泉直扑而下,在洞底盈聚成一个池塘一样的泉池,清透见底,水流综综,三面都是溶洞凝固了一亿三千万年的洞壁。我们想把这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地方作为“洞天福地”,就是小龙女与杨过分手之后独自生活了十六年的封闭所在。书中描写小龙女唯一的出路是在水底,在距离中折瀑将近十公里的地方,找到了她“水底”的出路:大龙湫。 

        《神雕侠侣》中仿佛世俗难寻难觅的景致,我们的确是忧心忡忡“梦里寻它千百度”,而慕然回首,它并不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这次南行雁荡山选景,住在背山、也面山的“朝阳山庄”,就在我们住处左向,步行约十分钟的所在,有两石倾合在一起,远看的确像旅游手册中介绍的“合掌峰”——像是僧人两只微合在一起的手掌。合掌峰的远景对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在那合起来的“手掌”里面,却出人意料地藏着一个一千多年了的老庙:观音洞。暮鼓晨钟,鱼木笃笃,诵经声袅袅随风传诵。 

        自去年“非典”来到雁荡山,算上这次,我已经到来四次了,次次看的地方都一样都依然觉得不够,包括这个合掌峰之中的观音洞。观音洞是天然的,公元一一○六年的人们在这个天然的石洞中修建了一座隐藏其中、外观只是一道合了掌的“掌缝”的庙宇,将近两千年了香火不断香客芸芸。可惜的是它在一九八四年被翻建了一次,历史珍贵的沧桑与不朽被替换了钢筋与水泥,深藏洞穴中飘摇风雨的千年侵蚀被换作了存在于一九八四年全国流行的“簇新”观点。相同的“簇新”在奉化溪口蒋介石的故居,和在杭州灵隐寺,以及许多其他地域的“名胜古迹”中都见过。如果修建是在现在,它会和雁荡山其他被保持的风景一致,会像浙江的许多古镇,像西塘啊,乌镇啊一样,在当今有幸迎合“以旧换旧”的觉悟。 

        好在山景没有、也无法翻修。沿着渐合的“石掌”间一道窄窄、笔直上升的石阶,层层叠叠上得最高处的观音洞,返过身来,雁荡独特的山景逼视眼前。那真是太激荡人心,太惊心动魄了!第一次我站在这里与山峰对视,我就知道了,这儿会是我们《神雕侠侣》中一个重要的外景借用点:全真教所在重阳宫。杨过被郭靖送入、度过童年,成长为一个青年的地方。 

      第四部分 … 象山趣谈 
      第四部分 … 象山趣谈  雁荡山三天之后,我们转场象山。在浙江东海的象山,我们正在新建“神雕侠侣城”。 
        二○○三年四月从北京出发浙江看景,没有象山的预想,更没有象山的安排。途经杭州,被浙江电视台一位象山籍的朋友拦截,在当时人人惟恐避北京来人不及、避北京牌照车不及的恐怖情景下,她毫不畏惧,坚定地阻拦我们直接去雁荡山,要陪我们去她的家乡象山看看。“去看看,看看你们就知道了!”不仅仅是她的坚持,还有对我们“来自北京”的信任非常让我们感动,就被说服先向东海边的象山而去。 

        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如果没去象山,很有可能就没有象山的“神雕侠侣城”,因为很多室内的戏可以在我们曾经拍摄过的舟山桃花岛,浙江新昌,或者无锡的拍摄基地拍摄,也有可能将《神雕侠侣》城修建在乐清的雁荡山。但是有了象山的行踪,既而就诞生了如今还在艰难坎坷之中的“神雕侠侣城”。 

        这次看景象山再行,都似老友相见握手言欢。我们说起当时的第一次见面,成为难得的笑谈。当时迎接我们的陈女士只知道我们来自杭州,当她看到我们北京牌照的汽车,听我们说才离开北京两天,顿时花容失色,原先热情伸出的右手在相握的瞬间变成了指间的相触。象山旅游局接待我们的到来,热情的相待就似接受一次严峻历史考验,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是带着我们四处查看,建议在象山建《神雕侠侣》城,极尽合作的诚意。如果不是如此,我们不会在当时情况下,即刻派我们随行的司机开车返回北京,接来总美术师钱运选,和专门研究金庸小说的陈墨。那时紧张的气氛就像电影里描述的战争年代:由于对北京“非典”的恐惧,派去同车接人的象山朋友连续三十六个小时都在飞驰的汽车上,吃饭睡觉都是在每小时一百三十公里的速度里面,到了北京更是不敢下车,预先打好电话,在车上等着,这样“风驰电掣”回到象山,大家依然按照规矩,全部“被隔离”住到了一个独立、偏僻、只有一个经过动员的服务员、晚上需要自己发电的小楼。远离城镇,远离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大家死心塌地没有选择地成为“战友”。 

        象山的“神雕侠侣城”最终选建在象山新桥镇上一块开阔的空地上。象山是一个非常美丽、干净的半岛,他们热情欢迎我们前往拍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通过合作给当地的旅游带来新的发展热点新的迹象。我在《芝麻,开门》里面说到过,这也是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