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之谜 作者:晓亮-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隔了一会儿,李作鹏、吴法宪相继向总理回电话报告情况。李作鹏说:“下午到山海关的那架飞机,现在还在那里。”
吴法宪说:“我向胡萍查了一下,确实有一架飞机到山海关。胡萍说是改装好了试飞。我让飞回来,胡萍说飞机出了故障,飞不回来了。”
总理对吴法宪说:“那架飞机修好了,马上飞回来,但飞机上不准带任何人。”并且还指示吴法宪立即到北京西郊机场去查明情况。同时,周总理又派中央警卫局负责人杨德中去西郊机场寸步不离地“协助”吴法宪。派李德生到空军负责指挥。派纪登奎到北京军区加强指挥。
总理放下电话,觉得还不放心,又打电话告诉李作鹏,让他向山海关机场传达了一个命令:山海关机场的那架飞机要有周总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四个人一起下命令才能飞行。”
吴法宪乘车来到西郊机场候车室,他让秘书马上把胡萍找来,他从总理在电话中的口气里可以听出今天这架飞机事关重大,因此他也不敢怠慢。秘书转了两圈,没有找到胡萍。
此时,胡萍正躲在一间电话室里打电话。接电话的是驾驶256号飞机到山海关去的飞行副政委潘景寅。
潘景寅今年40多岁,此人飞行技术很有两下子,林彪、林立果几次外出都是他开的飞机。林彪、林立果欣赏他的飞行技术,认为他是“有用之才”。这么一来,潘景寅对林彪一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为这一家子服务。
胡萍紧握着话筒放低声音,对潘景寅说道:“吴司令说总理追查256号飞机,问为什么去山海关?谁同意的?看来事情闹大了。我跟吴司令讲我不知道,可能是试飞训练。吴司令问我训练为什么不回来?我说查一查。”
停了一下,胡萍又说道:“有人再查这架飞机,你就说这架飞机有点毛病暂时回不来。”他又大声追一句:“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潘景寅回答道:“我就说飞机的油泵出了一点故障,正在修理。”
放下电话,胡萍又打发一个平时亲信的副队长马上到“联合舰队”的秘密据点去,把总理追查256号飞机的情况告诉周宇驰。
干完这些事,胡萍才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到候机室去见吴法宪。
李作鹏接到周总理让他向山海关机场传达命令的电话后,立刻敏感地想到林彪那里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联系到9月6日他通过黄永胜透露给林彪的毛主席巡视南方的谈话,他越发感到总理追查256号飞机很不寻常。他把总理的话在心里反复想了想:
“……要有周总理、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四个人一起下命令才能飞行。”
林彪乘的飞机要经过四个人联名批准,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而这四个人里面,林彪的行动对黄、吴、李是从来不保密的,看来四个人一起下命令,关键是要让总理批准才能放飞。
李作鹏毕竟是老奸巨猾,他的独眼一转,就想出一个坏主意。他拿起电话,要通山海关机场调度室,说道:“那架飞机的行动要听北京周总理、黄总长、吴副司令和我的指示,以上四人,其中一人指示放飞才能放飞,其他人指示都不能放飞。”
周总理的命令经李作鹏这么一改,“四个人一起下命令才能飞行”变成了“其中一人指示放飞才能放飞”。
11点半,周总理接到叶群打来的一个电话。叶群用一种假惺惺的亲切口气,说:
“总理呀,有件事要向您报告,林彪同志想动一动。”从她那沙哑的声音里可以听出,既没有平常那种盛气凌人的腔调又显得十分紧张。
总理用一种严肃而又镇定的语气问:
“他准备到哪里去?是空中动还是地面动?”
叶群吱吱唔唔,回答说:“……空中动,需要调几架飞机。”
“你们调了飞机没有?”总理问。
“还没有调,林彪同志让报告总理后再调。”
林彪、叶群他们明明私调256号飞机,为什么却说没有调飞机?这下更加证实了林立衡报告的情况。
为了不惊动他们,总理对叶群说:
“今天晚上飞夜航不安全,调飞机的事儿,我和吴法宪商量一下,看看天气情况再说。”
叶群根据林彪的旨意给周总理打电话,本来想试探情况,稳住总理。可是,总理机智的问话,不但使叶群露了马脚,更加引起总理的警惕,而且使林彪、叶群心中更加没底,更加恐慌了。
放下电话,总理想了一下,马上又命令吴法宪:“立即准备两架飞机,如果林彪要起飞,我到山海关机场去拦他。”
3.3 山海关枪声
20多名被从被窝里叫起来的战士,刚刚排成一队。他们弄不清要执行什么“紧急任务”,个个都还背着背包。
公路上,一辆吉普车正在疾驰。车里坐的是警卫副队长,他奉命到山海关机场去控制住飞机。
车库里,一辆大卡车,几辆吉普车正在发动。人们的喊叫声,枪栓的撞击声,汽车的马达声,在夜空中汇合在一起,使这个平日静寂的疗养地,出现了一种临战的气氛。
正在这时,一辆红旗轿车亮着白晃晃的前灯向58楼前的公路开来。车里坐的是林彪、叶群、林立果、刘沛丰和警卫秘书。林彪一上车,就问林立果:
“到伊尔库茨克要飞多长时间?”
林立果回答:“不远,很快就到了。”
红旗轿车就要通过58号楼了,警卫大队长等人冲上公路,挥着手臂,高喊道:
“停车!停车!”
汽车里,林立果拿着手枪对准司机的后背,叶群发疯似地喊着:“冲!冲!”汽车加快速度,鸣着喇叭,从人们身旁像一阵狂风似地冲了过去。
突然,坐在车里前排座上的警卫秘书喊了一声:“停车!”
这个秘书,跟随林彪十多年,深得信任,所有车里人都没吭气。汽车急剧停稳,他已经跳下了车。
叶群杀气腾腾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个警卫秘书说:“当叛徒,我不干!”然后,他转身向58号楼边跑边喊:“来人哪!”汽车里向他开枪,击中了他左臂。他和追赶上来的人向汽车连开几枪,可是这辆高级防弹汽车,手枪子弹根本打不透,只在防弹玻璃上留下了几个白印。
林彪轿车发疯似地冲上了公路。车速高达每小时120公里。把尾随它的卡车、吉普车都远远抛在了后面。
但是,在接近山海关机场时,它被先派出去的那辆吉普车压住了。无论它怎么鸣喇叭,吉普车就是不让它超车。这样拖了几公里,前面已经可以看见机场的大铁门了。
前方,要横穿二股铁路线。这时正巧有一列火车要通过。
看道工人亮起红灯,标志杆正在徐徐下落。吉普车一个急刹车停住了,红旗轿车却一打车头,超过吉普车从标志杆下冲了过去,急驰的火车险些撞在它的车尾上。
13日零点18分,红旗轿车冲进山海关机场。一辆油罐车正在给256号飞机加油。汽车开到飞机的旁边,车还没停稳,林立果穿着白衬衣,拿着手枪,从右车门下来,十分慌张地大声喊着:
“快!快!快!飞机马上起飞!有人要暗害林副主席,要保卫林副主席!”
紧接着林彪、叶群从车右门下车,跑步直奔飞机。他们顾不得等客梯开来,沿着机组用的小梯子往上爬。叶群打头,林彪在后。叶群一边往上爬一边急促地喊着:
“快!快!快!飞机赶快发动!油车赶快离开!”
林立果一手挥舞着手枪,一手抓住梯子,一边往上爬一边高声喊:
“快把机场大门关上!后面有追兵,有人要暗害林副主席!”
上了256号飞机,连放在红旗轿车上的手提包、文件都没有顾上拿。没有等机组人员上全,连领航员、通讯员都没有上去,跑道灯也没有打开,飞机就开始发动了。
机场领导目睹这些情景,觉得十分反常,立刻派一辆油罐车到滑行道上拦住飞机。同时,机场领导马上给李作鹏打电话,明确问他:“飞机强行起飞怎么办?”李作鹏回答说:
“可以直接报告周总理。”
过去,山海关机场从来没有直接请示过周总理。当时飞机已经发动,怎么来得及报告周总理呢?这一点难道他李作鹏不清楚吗?
零点23分、256号飞机加大油门,在一片漆黑中向跑道滑行。这时,8341部队的追兵赶到机场。机场的灯光全部被关闭了。
“叭”、“叭”几声清脆枪声回响在漆黑的夜空。
4 “九·一三”事件之谜
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感到恐惧?抑或被仇恨啃啮着?他们有过什么样的求生挣扎与濒死举措?假如他们侥幸逃脱上天的惩罚,那么世界会因此增添几多阴谋,几多悲惨?但是,“绝妙”的死亡使得这一切荡然无存……
1971年9月13日,凌晨2时许,林彪叛逃所乘的中国民航256号三叉戟飞机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草原坠毁,林彪落得个折戟沉沙,遣臭万年的下场。
外电称这是“中国政治之谜”,围绕这一重大事件,制造了诸多耸人听闻的传闻。
当时,中蒙关系正在改善,双方重新互派大使,中国新出任蒙古大使许文益到任刚刚20天,便碰上了这个震惊中外的事件。
4.1 蒙方提出口头抗议
1971年9月14日上午8时,蒙古外交部突然打来电话通知:副外长额尔敦比列格要求8时30分会见中方大使。中方使馆人员立刻预感到发生了意外事件。
额尔敦比列格副外长已在他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等候。沙发前的长茶几上摆放着糖果、点心和烟茶,似为欢迎新大使的拜会。额尔敦比列格寒暄几句,对尚未正式拜会就仓促约见表示歉意。
接着,话题一转,他说:
“我今天受政府委托,通知如下事情:13日凌晨2时左右,在我国肯特省贝尔赫矿区以南10公里处,有一架喷气机失事。”
额尔敦比列格接下来通报了详细情况。那架飞机是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的飞机,乘员共九人,其中有一名妇女,不幸全部遇难。额尔敦比列格对于中国军用飞机深入蒙国领土之事,代表蒙国政府提出口头抗议。
额尔敦比列格又通报说,中国飞机失事,乘员全部死亡。
现在天气还比较热,尸体需要按照某种方式予以处理。他又加重语气强调,以此为例,可以认为中国军用飞机是侵犯了蒙国国境。蒙古有关部门正在继续进行调查,蒙方保留就此事再次进行正式交涉的权利。
中方大使听罢,立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首先感谢蒙方通知这件事。他说:
“正当中蒙两国关系刚刚开始正常化的时候,我国飞机由于某种原因在蒙古领土上失事,这当然很遗憾。”接着,大使又以提问的语气说:“但我不知道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蒙古方面对飞机采取什么措施?”“出于友好的考虑,请蒙古方面帮助了解,我国飞机因为什么原因误入蒙古境内?”
中国大使是确表示:“对于副部长提出的口头抗议,在我未全部弄清楚和了解事实真相以前不能接受。但我可以把此事转告我国政府。”
“我们可以派人去出事地点看看吗?”中方大使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