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金庸传奇 >

第9章

金庸传奇-第9章

小说: 金庸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卖出《明报》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它反映了金庸这位〃武林盟主〃和〃报业大侠〃晚年的心境和际遇,也反映了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金庸自称已垂垂老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七十岁时的金庸仍能去英国讲学,仍能北上京城与中共高级领导人畅谈中国前途,仍能写社论,仍能每年出版一本英文的时事评论集,是老矣?金庸显然宝刀未老,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晚年的功夫更胜早年。
  作为《明报》创办人,亲手卖出《明报》,心情不免有一份苍凉之感,金庸回答记者说:
  〃舍不得。我刚翻看明报的旧照片,眼泪都流出来了,有些旧同事已经去世了,真是舍不得。对于《明报》的旧同事,我有很深的感情。于品海先生加入的时候,我很明确的向他表示过,'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这八个字仍然适用于以后的《明报》办社方针。《明报》的商誉就是《明报》最大的资产,《明报》的编辑方针是绝对不能变的。于先生是很聪明的人,不会这样做,是可以信任的。你们知道最清楚了,于先生并没有干预《明报》的编辑方针。事实上,《明报》不但销量创下了创办三十四年来的记录,广告创了记录,股价也创了记录,我还有什不满意呢?退休完全是年纪问题,如果我是和于先生年纪一样大的话,就绝对不会退下,给我十倍价钱也不会出售《明报》股权。〃
  退休后,金庸要做什?会去什地方?
  他说有两方面的打算,一是写历史小说,二是做一些研究工作。
  历史小说,他会取材春秋时期的吴越及汉唐时代的史实。汉唐是中国最伟大的时期,春秋战国则是中国思想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历史人物慷慨豪迈,激扬文字,思想开放。金庸的心中仍系着中国人的根。
  牛津大学的StAnthony(圣安东尼学院)和Maugdalen(摩丹伦学院)分别颁授他名誉院士和访问学者荣衔。北京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的荣誉,并于1994年四五月间邀请他讲学,主要是关于中国历史与小说。温哥华的BritishColumbiaUniversity(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聘请他为兼职教授,他有时也去那儿讲课。
  金庸做人,写小说,写文章,处处透露出学者风范。或许,他的骨子里就是一位学者。在宁静的黄昏岁月,他会不会奉献给读者几部沉甸甸的学术着作,尤其是他会不会将多年的佛经研读心得形成文字,令广大的读者分享那一份智慧与感情呢?
  金庸是在杭嘉湖平原的秀丽山川与丰厚的人文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的血液中,流淌着江南文化的血脉。他多次表示,退休后希望能在杭州西湖边建一幢小屋,以满足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他的家乡海宁紧邻杭州,乘坐汽车仅需一小时即可抵达,而且历史上属于杭州府。金庸本人也在这座城市读过中学,当过记者。
  杭州的美丽,宋代人诗人柳永有过脍炙人口的描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挢,风帘翠幕,叁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金庸在他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也有关于杭州西湖的描绘:
  陈家洛也带了心砚到湖上散心,在苏堤白堤漫步一会儿,独坐第一挢上。望湖山深处,但见竹木阴森,苍翠重叠,不雨而润,不烟而晕,山峰秀丽,挺拨云表。心想:袁中郎初见西湖,比作是曹植初会洛神,说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不错,果然是令人目酣神醉。
  他幼时曾来西湖数次,其时未解景色之美,今日重至,才领略到这山容水意,花态柳情┅┅
  金庸云游几十年,不知西湖的景色几番入梦?再度回到湖边,已是两鬓斑白,功成名就。只叹时光如飞,白了少年头。一样美景,两种心情,同一身心,两番天地。造化弄人,谁能奈其何。
  故乡以巨大的热情欢迎这位游子。西湖风景区的土地是不允许建私人住宅的,但是,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作出特别决定,批给金庸四五亩地,建造一间园林式的小舍。金庸将其作为休闲、藏书之用。他表示去世后,这所房子连同书籍,全部交给杭州市政府。
  这四五亩地位于西湖畔洪春挢边的〃茶人之家〃。从今以后,金庸便可常常回到西湖,在湖光山色之中领略人生的情趣。
  1994年4月1日至10日,应浙江省省长万学远的邀请,金庸夫妇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夫妇的陪同下,回到了浙江,引起不小的轰动。在金庸的家乡,有数不清的金庸迷,由于多了一层同乡关系,他们对金庸更有一分亲切感。
  金庸捐资三百万元的嘉兴图书馆在4月3日落成。嘉兴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并聘其为市人民政府高级顾问。杭州大学授予他名誉教授之衔。金庸在嘉兴图书馆留言:〃感我桑梓,赐以嘉名,愿尽菲薄,助振斯文。〃
  他还去游览桐乡乌镇的茅盾故居,写下了〃一代文豪写子夜,万千青年诵春蚕〃的题诗。
  在绍兴兰亭曲水流筋景点,一腔豪气中,金庸连饮两盏绍兴老酒,完了才说:〃我不会喝酒。〃走到康熙皇帝写的〃兰亭碑〃前,听到讲解员说到〃一〃字典故时,微醺的金大侠立即引用《鹿鼎记》中韦小宝的一句话:〃只有这个'一'字一模一样。〃游到陆游沈园时,他又盯着一株红白花相间的桃树,脱口吟出了陆游诗句:〃惊鸿照影〃。
  最有趣的是,在杭州、嘉兴、绍兴等地,许多读者捧着他的书要求签名,但摆在金庸面前的,几乎都是盗版书。为了不让〃金迷们〃扫兴,他签了一两本。求字者幽默地说:〃除了签名,其他都是假的。〃
  金庸倒是颇具侠客风度,他说:〃如果没有那多的盗版,我的书还不会有那多的读者。〃
  4月4日下午3时左右,金庸回到母校嘉兴一中。对着那些孙儿辈的学生们,他想起自己在这里读书时也是这般年纪,而眼前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等到多年以后,到了他现在这般年纪,又是什样的命运?他激动地称这些小孩子们为〃小师弟小师妹〃,唤得满场激昂,气氛融洽,连他自己的眼角都闪着泪花。
  金庸对于随行的记者也常以〃小师弟〃、〃小师妹〃相称,一副江湖中人的口吻。有记者问他:〃你书中哪一个男主角最像你,你最像哪一个?〃他十分认真地回答:〃我肯定不是乔峰,也不是陈家洛,更不是韦小宝,┅┅因为我做事是比较严谨的,不可能会这样潇风流,况且我不会武功┅┅〃
  这次浙江之行,他还去了普陀山,献上清香一瓣;在北仑港,迎着海浪嬉水;在河姆渡原始人遗址,遥想人类的蛮荒时代┅┅
  回到香港,他又匆匆起程,到台湾、新加坡等地访问或演讲。
  退了休的金庸,倒像个云游四方的大侠。

家国情怀
  他是杰出的小说家报业家,
  也是极具理性精神的政治活动家。
  明报董事局启事中称:
  查先生与《明报》对两岸执政者一向抱持和而不流,乃至《中庸》所谓〃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之态度。1973年查先生访问台湾后所撰长文《在台所见、所闻、所思》,对台湾偏安与图强之各种现象作深入生动之勾勒,传诵一时。1981年与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1984年与中共总书记胡耀邦会见,以及1993年与中共总书记江泽民会见,其后发表之谈话记录,无不流露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生之情操。
  金庸不仅是杰出的小说家,卓越的报业大亨,也是一位极具理性精神的政治活动家。他有一套特立独行的社会观、政治观,对于时局,以及中国的前途,有着独到的看法。尽管受到不少非议,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不得不承认,金庸的理性精神和敏锐的观察见地,大体是切合实际的。
  1993年3月他在张浚生的陪同下赴内地访问,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等人接见了他。金庸回港后写了一篇《北国初春有所思》长文,全面记述了此次访问的过程,以及他自己的政治立场。为了让读者直接感受金庸的政治观点,欣赏他的政论文笔,摘录其中的片断如下:
  中国民航的班机从启德机场起飞后,俯视下方美丽的香港海山与高楼大厦,思潮起伏。
  我想起最近因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建议而引起的剧烈争议,香港人的忧心不安。彭定康先生建议的主要内容,以及香港社会上的辩论争执,在五年前的1988年,事实上曾经大同小异的出现过。其时香港有一群人要求九七年后加快发展民主的速度,要求立法局议员全部由直接选举产生,反对功能团体的选举,反对循序渐进的发展民主,此后引致游行烧报纸,烧基本法草案┅┅
  但基本法既已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当时伦敦和香港当局都公开表示满意与接受,一切争议都已由法律条文正式解决了。为什忽然又要将已经解决了的争议用另一种方式再提出来呢?
  全世界都注视着香港,中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决不能在政治制度上立即急速大改,以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准降低。
  民主制度循序渐进的发展,经济可确保繁荣兴旺。全面直选的到来迟得十年,决不至于拖垮经济。香港数年内还经受不起南韩那样的街头流血,台湾那样的立法会议内的殴打武斗。
  19日下午三时半,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会见。
  张浚生先生陪我走进会客厅时,江总书记到厅门口迎客相见。厅内已到的有政治局委员、中共宣传部部长丁关根、港澳办主任鲁平、新闻办主任曾建徽、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
  江总书记先说:〃查先生是久仰了,今日初次相见,我们十分欢迎。你的小说在内地有很多读者,许多领导人也很爱看。我没有仔细读过,但翻阅过,知道你的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传统、人情风俗等等。〃
  我谦逊一番后说:〃这次来北京,人大、政协正在开会,各位都很忙碌,前来打扰,很过意不去。〃
  江总书记说:〃查先生来,我们总是欢迎的,很有兴趣和你谈谈,交换意见。人大、政协的会开得很好,很顺利。你是1924年生的,还是江浙口音,乡音未改哪,鬓毛却也未衰。你比我大两岁。〃他转口问丁关根,丁是1929年生,江苏无锡人,鲁平是上海人,周南是山东人,都比江泽民小一岁,曾建徽小两岁。江泽民说:〃我们年纪都差不多,也都是在胜利前后和解放前上的大学,都经历过民族和国家的艰危困苦,有许多思想情感是共通的。我读你的政论文章,有些地方能起共鸣。〃
  他指着茶几上的一本《明报月刊》一月号,说:
  〃比方说你这篇文章中谈到民主的发展,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的方式和速度各有不同。英国自大宪章开始到妇女有选举权,足足经过了七百年之久。这一点我很同意。英国人本来是尊重传统、喜欢切合实际而循序渐进的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