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金庸传奇 >

第22章

金庸传奇-第22章

小说: 金庸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一片浩渺的大海,那是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切都将被汇入其中,一切都将被卷入其中无声无息地消解。
  所以,当年的读者实在不应对杨过的性格耿耿于怀。
  人世,这才是几乎所有中国文人最为根本的需求,他们以文学、以艺术、以不同的手段,一点点地表现着自己,一点点地发挥着自己,并由此获得一种内心的充实,或者人生价值的体现。中国基本上是没有什纯哲学,顶多是半哲学,半宗教的,是教育人应该做什的伦理哲学。因此,金庸是不会让杨过自行其是地反叛到底的,他总会在某一个程度上,把他纳入一定的道德轨道。
  先是郭靖把他〃押〃上终南山学艺,后是他帮助郭靖在保卫襄阳一役中建立旷世奇功。
  让我们来听听这一段〃风陵夜话〃:
  〃这位大侠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可是从来不肯说自己的姓名。江湖上朋友见他和一头怪鸟形影不离,便封他一个外号,叫作'神雕大侠'。他说'大侠'两字决不敢当,旁人只好叫他'神雕侠'。其实凭他的所作所为,称一声'大侠'又有什当不起呢?他要是当不起,谁还当得起呢?〃
  〃那位神雕大侠为了救王将军之命,从江西赶到临安,四日四夜,目不交睫,没睡上半个时辰。他和王将军素不相识,只是怜他尽忠报国,又被奸臣陷害,便这等奋不顾身的甘冒大险,为王将军伸冤存孤,你说该不该称他一声大侠呢?〃
  好了,杨过不仅走上了正途,而且还成了大侠。生命本质的思考,死亡本质的忧虑,很难完全取代他对现实的介入,对生活的拥抱。只不过金庸把他的人世的强烈愿望和某种生活态度,以一种更为奇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求获得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罢了。
  当然,陈墨也提醒我们:郭靖这位侠与杨过这位侠是有明显的,甚至是本质的不同的。
  郭靖是儒家大侠,为国为民,牺牲自己。
  杨过是道家大侠,至情至性,实现自我。
  郭靖最后仍为襄阳之守而殉难,死而后已。
  杨过则在华山之巅与众人告别,归隐林泉。重要的不是儒和道的差异,而是神和人的区别。
  郭靖是一个理想人格的典范,有如天神。
  杨过历尽人世坎坷,有情有欲恰似常人。但看杨过最后的威风,他又从人世间回到了神殿。神雕大侠名不虚传,可谓半人半神。
  这种半神半人的形象,是由于作者的理想化追求和现实性这两者矛盾冲突的产物。杨过是一个较为深入的尝试,杨过之后,后者逐渐压倒了前者。金庸笔下的男主角,身份越来越低微,武功越来越缺少神性。
  由此说来,杨过才是一个开端,金庸是一步一步更让读者吃惊的。

美女如云
  集美之大全
  集情之大成
  《神雕侠侣》之中,美女如云。首先不能不谈谈小龙女。
  金庸写小龙女,写了一种理想,一种梦幻。她曾经活在我们年少的心中,也隐隐地也活在我们年老的心里。她永远那样年轻,时间与空间不能规范她。她像云一样飘逸,像风一样轻盈,像水一样柔和,永远是一个女孩子。
  金庸写小龙女,奉献给读者的只是一种诗的意境,她是超越于现实尘世的尤物。她独来独往,她玄静透澈,她幽深安详。如同《子》中说的:藐菇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倬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邀游于四海之外┅┅〃
  归根到底,金庸的成功,在于塑造了一位〃永恒的精神恋人〃形象。这样的形象,在中国文学中,除了小龙女,暂时还想象不出第二位。
  马克.吐温的一篇散文《我的精神恋人》,可能是关于小龙女这个形象最好的注脚:
  我第一次遇见她时,我十七岁,她十五岁。是在梦中。不,不是相遇而是从后面赶上她的。那是密苏里的一个小村子,我从前没有去过,除了做梦之外在当时也没去过。我走过一座有木栏杆的木挢,挢上到处扔着一捆一捆的干草,十分杂乱。她在挢上,在我前面四五步左右;片刻之前,我和她都不在这挢上。┅┅
  我记得这一切,也记得那个女孩,她走路的样子,她一身穿着。刚开始,我在她后面五六步远,顷刻间我就到了她身旁  我既没有走动也没有滑行,就这样到了她身旁,移动是不顾空间的。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却不惊奇,看来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我在她身旁。我搂着她的腰,把她拉拢一点,因为我爱她。我虽然不认识她,但觉得我的行为是自然而正当的,我毫不疑惑。她不惊讶,不为难,也没有生气,而是搂着我的腰,抬头望着我,脸上露出愉快的欢迎表情。
  十年之后,我在另一个梦中找到了她。我又是十七岁,她依然是十五岁。┅┅
  十年前,她很美丽,现在依然美丽,那少女的活泼、温柔和天真,仍然如旧。以前,一双蓝眼睛,一头柔软的金发;现在是黑头发,深褐色的眼睛。这种不同,我注意到了,但这并不说明变化。对我来说,她确实依然是从前的她。我没有问一问那座木挢是怎回事,也未必去想过吧。我们生活在一个单纯、自然、美丽的世界里。这里发生的一切事都是自然的,适当的,不受意外的事的干扰,也不受任何惊奇的干扰,所以不必作解释,对解释之类也不感兴趣。
  在我认识我的梦乡恋人的这四十四年当中,一般两年梦见她一次,多是几瞥。尽管她非常喜欢打扮,头发和眼睛变得叫人不敢认,但我一眼就能认出来。她总是十五岁,样子像是十五岁,动作也像是十五岁;我总是十七岁,连一天也没有长大过。在我眼里,她是个真人而不是虚构的,温柔而天真,跟她交往是我一生最美好最令人舒畅的经历之一。
  小龙女遭到尹志平奸污的情节,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这样冰清玉洁的女孩,怎能有如此遭遇。这个情节引起的心灵震撼有点像《红楼梦》中妙玉的结局。妙玉在小说的前半部,洁身自好,连一般人喝过的茶杯都要扔掉,像一朵高洁的莲花,像深谷的幽兰。但是,在小说后半部,她却为强人所污,不知所终。
  读者读到此,作者写到此,大约都是怀着无可名状的悲哀的。美在生活中无法持久,脆弱如嫩枝,大风一吹就折断。美丽的一切都如镜中花,如水中月,如梦如幻。
  也有读者认为后来小龙女不该复出。其实,小龙女复出与不复出又有何妨,不论怎样,她只能是我们心中的小小秘密,永远藏在我们心中的最深处,像深藏着一个梦,一段最珍贵的往事一样。
  郭襄也代表着一个梦,一个带着人间烟火气息的梦。
  郭襄也是一身仙气,却是人间仙气,而非仙女下凡。
  她在书中的最后几章才出现,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少了她,全书将大为减色。
  她无疑是《神雕侠侣》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之一。
  小龙女令人倾倒,但她清淡绝俗,几欲透明,只可远观,不可近摩;但郭襄却小小年纪,已是明丽俊美,颇具超逸不群之气,令人触之可亲,可爱非常。
  她和杨过几成隔代之人,却有相同的神韵。她外号叫〃小东邪〃,和黄药师、杨过等同为〃邪派人物〃。杨过古怪孤僻、出人意表的性格,与我行我素的小东邪的气质正好相合。
  我们正为郭靖和黄蓉伤感呢,生了一个郭芙,千娇万宠,宠出一个〃大头佛〃。郭芙空有黄蓉的美貌,却没有郭靖的质朴、坚忍与敦厚,娇生惯养,不知天高地厚,到处闯祸不说,更缺乏一点宽容与善良。不仅在一怒之下砍掉了杨过的手臂,还不分青红皂白地用银针刺伤了正在疗毒的小龙女,致使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经历了那多的劫难与曲折。所以在书中,作为一个还算重要的人物,郭芙并不讨人喜欢。
  而和郭襄一胞双胎的郭破虏,倒是承袭了父亲的憨厚鲁钝,但孩子心性却一直未减,亦只能算是一个笨头笨脑的孩子。
  好在还有一个郭襄脱颖而出。有人曾去推想作音塑造这个人物的用意,也许是意欲和郭芙作一对照,也许是不想伤了郭靖和黄蓉之心,使他们的三个儿女中毕竟有一个出类拨萃的人物。
  其实更主要的是,金庸希望在腥风血雨,杀气冲天的武林世界中把握一个纯真的形象,一个可亲可爱可叹的少女。这在金庸的人格理想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他把郭襄刻画成作品中最浑璞去琢的一个人物,代表着一切未知,代表着光明与希望,自有其深意在。
  郭襄对杨过芳心可可的复杂情愫,也是作品中最动人的篇章。合郭靖、黄蓉之美成来起来的她,从小就倾慕〃神雕大侠〃。一旦碰上了,又发觉他们之间的生命气质是如此的相同,不禁让她大喜过望,追随不舍。
  她喜欢杨过,但又不仅是因为儿女之情,更多是因为英雄崇拜情结以及性情相近的缘故。她是那盼望杨过和小龙女重聚,胸襟坦荡,绝不藏私。
  及至杨过露了真面目,并在她生辰那天〃送了她三份大礼〃:
  一是歼灭了两千蒙古大军;
  二是火烧蒙古军粮;
  三是送了达尔去揭穿霍都王子想当丐帮帮主的奸计。
  本来,这是杨过总归要做的事,但小姑娘偏偏认为杨过是为她而做的,是给她的生日贺礼。一念至此,从今而后,海阔天空,山长水远,除了杨过,还有谁能占住她的心呢?杨过终于和妻子团聚了,并携手远飘,归隐林泉。郭襄祝福他们,自己却终身不嫁,乃至做了峨嵋派的开山祖师,连男徒弟也不收。
  她太予人好感了,惹得不少读者热泪盈眶,为她的真情所感,固执地认为郭襄才真正是杨过的佳偶。
  然而,谁知道呢?情之为何物,也真如生死之谜,浑然而不可尽解。倒是郭襄成了许多有心人眼中的绝顶人物,都说她是一个可爱至极的小姑娘。
  读多了金庸的作品,你就会发现,金庸笔下的男主角,几乎个个都为数名美女环绕,而他们也都左右逢源。女孩们也几乎人人都对这些英雄大侠们芳心涌动,情深意长。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红楼梦》,想起了此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关于才子佳人的一番话:
  〃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得这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造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就看他是个才子,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就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奶妈丫环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这些书上凡是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你们自己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的,可是前言不搭后语不是?〃
  中国传统戏曲就是这种模式的,贾母站在她那个阶层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