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奔月 作者:王建蒙_2 >

第12章

奔月 作者:王建蒙_2-第12章

小说: 奔月 作者:王建蒙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髡捅匦胍晕佬亲既凡饬俊⒆既范ㄎ唬孛嫣峁┚返氖荨S捎谖夜就链佣轿髦挥�5000公里,空中遥远的卫星如果飞出中国国土的观测区便会丢失,我国目前尚未建成深空测控网,仍然在采用航天测控网和天文观测网相结合的办法,虽可基本满足要求,但余量太小,将给测控的连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些难题,将会使我国继实现应用卫星、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填补我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测控空白。
  绕月探测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五大系统组成,在这五大系统中,将坚持使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设备、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来完成。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必须有高度统一的协调配合,每个系统都必须在所要求的时间内按照总体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自的研制任务。
  探月工程采用的卫星平台,以中国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主要是鉴于这种卫星平台的成熟性和高可靠性。该卫星平台采用了许多较先进的技术,如全三轴稳定、统一双组元液体推进、公用平台设计、大面积密栅太阳电池阵和高强度轻重量碳纤维多层复合材料等。此卫星平台1997年5月首次投入使用后,虽然利用这个平台在其他型号的卫星上进行了多次应用,但是,作为“嫦娥一号”的卫星平台却与中国以前所有的卫星平台都不一样,“嫦娥一号”的卫星平台在轨道,测控,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和热控分系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嫦娥一号”的卫星平台充分继承“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并在此成熟技术和产品上进行适应性改造。这种改造针对航天工程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因为所谓的适应性改造,实际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包括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例如三维定向技术,也就是使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探测头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始终保持能够对准太阳、月亮和地球。另外,在地球、月球和卫星三者间进行探月卫星的轨道设计和紫外月平仪的研制也需要开展技术攻关。这样的三维控制系统和紫外月平仪是过去没有的,具有相当高的技术难度。
  “嫦娥一号”卫星上选用的有效载荷共6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其中CCD立体相机是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的专用相机,在中国属首次使用。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除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信息外,还能给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的信息。集望远镜、激光器和接收电路三部分为一体的激光高度计,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它在探月卫星的发射阶段和转移阶段都处在“睡眠状态”。卫星进入环月轨道后,激光高度计首先向月面发射激光束,并立刻用望远镜把反射回来的光束变成电信号。接着,接收电路盒将迅速进行精确计算,用最短时间得出该探测点的月球海拔高度。激光高度计完成绕月旅行,便可清楚地得到月面每个探测点的海拔高度。这些数值一旦与CCD立体相机拍摄的平面图像相叠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确的月面三维地形图。只要激光高度计发射的探测点足够密,就能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
  根据“嫦娥一号”对运载火箭的技术要求,火箭要把“嫦娥一号”送到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1000公里的大椭圆运行轨道。火箭必须精确地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才能准确完成预定探测任务。为满足探月卫星的特殊要求,“长征三号甲”火箭控制系统增加了单机和线路备份,确保飞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偏差,万无一失。选择使用“长征三号甲”火箭还考虑到它是长征系列火箭中发射成功率最高的型号之一。这种火箭拥有灵活而先进的控制系统,可在星箭分离前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定向,并提供可调整的卫星起旋速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长征三号甲”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同时兼顾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其他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也可进行一箭双星或多星发射。即将承担运送“嫦娥一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按照工程总体计划已经顺利完成了各项适应性改造以及研制试验和测试,随时待命前往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越是临近发射,孙家栋的大脑就越是紧张。前面的工作范围广、千头万绪,而最后的千钧一发则将问题集中在了一起,此时的问题恰恰都是焦点性的问题。孙家栋提出:“最后的骨头虽然硬,但我们这支队伍练就的本事是专门对付硬骨头的,我们一定能够把最后的硬骨头啃下来!”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场确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个卫星发射中心自1984年1月29日执行第一次卫星发射后,已经完成了几十次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是中国专门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场。发射场的适应性改造工作量非常大,仅仅发射塔架就要对数十吨钢材大动干戈。截至2006年底,发射场的改造工作也已经完成,正在进行验收测试。
  卫星测控任务则由我国卫星测控网和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VLBI)联合承担,地面应用系统立足我国现有测控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S频段航天测控网和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通过适应性改造,可以完成月球探测工程各个轨道段的遥测、遥控及测轨任务。地面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科学探测业务管理、数据接收与处理、科学研究与普及。由于测控距离遥远,所以测控系统尤为重要。测控系统将以中国现有的S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组成,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
  “嫦娥一号”卫星不仅需要对月球进行全天候的观测,还需要把太阳能电池板始终对准太阳,同时又要把传送天线对准地球。目前,中国在上海佘山和乌鲁木齐分别拥有一个直径25米的天线,但它们只能有4~6小时可用来接收星上信息。为了“嫦娥一号”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国将分别在北京和昆明设一个直径50米(国内最大)和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可用4个天线交叉干涉,对近40万公里远的“嫦娥一号”进行测控,并为应对外界干扰因素和意外因素留有应急的能量。
  由于月球以及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嫦娥一号”卫星与一般的地球卫星有很大不同,研制并发射月球探测卫星要解决轨道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包括对月姿态、测控与数据传输、星上热控和电源分系统设计等关键技术,这些问题也在要求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得到解决。
  地面应用系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接收中心以及科学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三个部分,按照总体技术要求也在稳步进行工程建设、设备研制以及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国外探月走过的道路,美国、欧空局、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在以前探月过程中从未使用过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微波遥感技术,而我国的“嫦娥一号”则使用了微波探测仪,这将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微波遥感装置,一旦成功应用将可以实现对月面更为细致深入的探测,并将对所发回的数据进行反演和解析。不过,由于月球远离地球,对月球进行微波遥感探测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风险。为确保探测成功和能稳定地发回数据,专家们制定了相应的可靠性方案加强对月球微波遥感的地面仿真研究,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以确保成功。
  “嫦娥一号”发射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到光照、太阳入射角、测控条件和轨道限制等因素。发射后,卫星将用8~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在经过发射、飞行和进入预定轨道等程序后,如何将探测数据传回地面,是工程的技术难题。通俗讲,该工程有三大目标,即“到得了”、“转得起”和“传得到”。“嫦娥一号”从起飞到进入目标轨道将多次经过中国上空。如地理位置和天气条件允许,人们有可能用肉眼观测到现代“嫦娥奔月”的情景。
  要实现工程的技术领先,就必须要有所创新。在科学研究的征程上,每一个微小的创新都有可能带来连锁性的技术难点。孙家栋组织技术人员反复分析论证,下决心要攻克工程目标中出现的技术难点。中国航天人正在克服困难、攻克难关,正在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步伐向国际航天新时代迈进。
  我国探月工程的实施,实现了高起点、有特色、有创新的设计目标,为开展航天国际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在世界掀起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之际,探月的跨国界合作与交流,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前景。我国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加快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的发展。

  人类登月的艰辛历程

  孙家栋在研究月球的同时,不仅自己安排了大量时间了解国外登月的事例,而且多次向大家提出要多了解一些国外发展的动向,要求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分析国外在探月、登月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对国外情况的了解增加自我的感性认识。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对月球的运行进行科学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根据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文物记载,在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明代以前,中国对日月运行的观测、研究和认识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发明了一系列精巧的天文观测仪器,以日月运行规律为基础编制出来的历法,曾经一直领先于世界水平。明代中叶以后,欧洲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对月球的科学认知水平很快就有了超越,从对月的远距离观测逐步走向全面的科学探索。
  国外登月历程虽然有许多趣闻逸事,但更多的是艰辛与不幸。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美苏两个航天大国出于争夺空间的霸权目的,展开了以月球探测为核心的空间竞赛。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而且要让上去月球的人平安返回地面”,为了完成“阿波罗”登月计划,在18年时间内,美国耗用资金高达250亿美元,先后参加登月计划的人员多达400余万人,其中仅工程技术专家就有1200余名,参加研制的有2万多家工厂、100多所大学。
  在其后的十余年里,美苏两国共成功发射了45个月球探测器,美国曾经先后6次将人类送上月球。
  然而,人类在探索月球的道路上,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探月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不论是美国还是苏联,他们在探月、登月的道路上都充满着艰辛。
  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14号飞船在飞行中突起大火,3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