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李敖这个人 作者: 陈才生_2 >

第38章

李敖这个人 作者: 陈才生_2-第38章

小说: 李敖这个人 作者: 陈才生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炒醋骼砺鄣幕∩希云湓ú┑氖肥丁⒕畹乃伎迹粗瞥龀酱承鹗鹿娣吨卦诒泶锼枷氲男率轿谋荆镅酝粞箜粒瓢蹴纾扔泻捍蟾车钠陶叛锢鞯钠疲钟忻献游恼碌纳欣砩票绲奈牟伞!侗本┓ㄔ此隆罚皇夜贝沸∷抵幸徊坑判阒鳌"佟�

        当然,作为历史小说的探索之作,这部作品并非白璧无瑕。比如,作者与叙述者的距离有时过近,导致小说中的一些议论和抒情成为作者情绪的渲泄,以致一些“李敖式”语言的出现。作者走向前台,使本应含蓄的“影射”显得直露,作者和作品失去了距离,也就失去了文学的时间性和历史感。也许正因如此,《北京法源寺》的提名,才在海内外引起一场“风波”。 

        但在提名问题上,李敖有自己的理解。他谑称,被提名诺贝尔奖证明在台湾受排挤的可向世界进军。“不是我想要这个奖,而是这个奖该给中国人了。”“诺贝尔文学奖100年来只有4个亚洲人获奖,印度1人,以色列1人,日本2人。中国人从未获过奖,诺贝尔的其他奖,比如物理奖和化学奖,曾经给过中国人,但是他们得奖的国籍已经是美国了。”他认为《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合乎理想主义的小说,自己的著作超过1500万字,坐过6年两个月的牢,被软禁14个月,可以说为理想主义受尽苦难。自己有资格获得这个奖。 

        李敖恨的是文人气短! 
        李敖争的是民族气节! 
        有论者谓,中国人首得诺贝尔奖者,非李敖莫属。但也有人对此产生非议,甚至有人不屑一顾,认为李敖是自我炫耀、自鸣得意、在炒作自己,并且对此感到“困惑不解”①。这真是太不了解李敖了! 
        对于一个为自由而呼啸叫战的斗士而言,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区区一奖于他何有哉! 
        其实,对于一位向东方强权终身战斗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说,能否入选并不重要,单就获得提名这件事本身,便具有一种浓厚的象征意义。它预示着在社会文明发展缓慢的东方,人民的民主意识正在悄悄萌芽、生长,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为信仰而战的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它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希望。 

        大陆《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4月18日曾发表焦国标先生的一篇文章,颇能道出李敖“提名”的意义: 
        中国人在文学的箩筐里扒抉100遍也没有谁挑出来李敖拿正眼看看,甚至压根没有谁将李敖放进文学的箩筐。的确,即使是被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拿来说事儿的《北京法源寺》也更像论政论学之作。梁启超与谭嗣同论佛学,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与谭嗣同关于去留、死生的交锋,皆是其最精彩之处,也是此类著述里的精彩之最,除了李敖,别人谁也写不来。在这里,他的语言不像他写杂文那样肆无忌惮,可是并不精雕细刻,有时甚至让人感到粗鄙。这就对了!在一个粗粝、野蛮的社会,一切纯文字上的经营皆是罪孽,一切自命为美文的作家皆是罪人。李敖驱遣污言秽语,并世无二人,人皆诟病,我却理解。中国强人不跟人讲理,世间举凡民主、自由、人权、正义、天良、人道、报应,没有他们怕的,惟一对他们能构成一点刺激的就是污言秽语,这跟原始部落里人们的认知水平完全一样,妖邪怕污秽,只有以污秽才能驱妖邪。李敖天性大雅大义,不弱于任何人,之所以做此下作相,实不得已也。几千年的汉字,几万年的汉语,蕴藏巨大能量,就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水电资源,是李敖第一个开发利用了污言秽语这项潜能。 

        我心目中有七位贤人。他们是梁启超和胡适、甘地和曼德拉、李敖和柏杨,以及金庸。梁启超和胡适,贤在德才学识,贤在于浊恶世中爱惜羽毛,洁身自好,即便高官厚禄唾手可得,甚至不伸手去取就有人硬塞,你不接住就是看不起我的情势下仍然不失良知的底线。甘地和曼德拉,贤在教主般坚不可摧的钢铁理念,一次次的绝食之苦(甘地),漫长(27年)的牢狱之灾(曼德拉),不以为畏途,终至事功惊天地。李敖和柏杨,贤在于黑云压城、文网密布中快意恩仇,独戟刺天,为台湾社会撕开重重黑幕。金庸之贤,在于风靡的文字成功(给许多人带来阅读的快乐同样是一项大功德,我不是精英主义者,我只崇拜多数原则)和创办新闻实业的成功。之所以排列这七贤,只是想让您知道李敖在我心中的分量。 

        2000年5月,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获奖者不是李敖。 
        这不禁又要使所有的中国人大发感慨了。 
        但李敖没有感慨,他不会因为评奖而改变自己,他一如既往地工作、工作、工作,他正在忙于结账、结账、结账。 
        他要面对的是人类的古往今来,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 
        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李敖是一座孤峰。 
        他阅历了太多太多的人世沧桑,立地顶天破苍穹,挺拔威武而不屈;他在一个充斥着畸形与变态的小岛上,神驰于人类忧患,情系于底层民众,用一支铁笔,禀一腔奇情,披荆斩棘,身先士卒,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开辟了一条争民主、争自由、争人权的斗争的血路;他身系宝岛,心灵却飞翔于遥远的文化思想的时空,那里是大陆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根,它虽然一片浩瀚、荒凉与死寂,他却要以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勇气,使那片土地苏醒,苏醒,苏醒…… 

        五十年来,五百年内,如此壮士,复有几人? 
        五十年来,五百年内,如此猛士,复有几人? 
        五十年来,五百年内,如此烈士,复有几人? 
        大哉!李敖! 
        奇哉!李敖! 
        壮哉!李敖! 
        伟哉!李敖! 
     
      李敖大事年表(1) 

        1935年 
        4月25日,生于哈尔滨,时日本占领东北,在日操纵下,溥仪立“满洲国”,成傀儡王。父亲李鼎彝自1926年北大毕业后,任吉林六中校长,为了生计,又任教于吉林女子师范、吉林大学等校。他与吴焕章等人组织黑龙江青年抗敌会,任东北四省抗敌协会理事,进行地下抗日活动。 

        1936年 1岁 
        在哈尔滨。时年春,日本于东北大肆屠杀进步知识分子,东北处于白色恐怖中。 
        1937年 2岁 
        为免遇难,李鼎彝举家逃至北京,数次搬迁后,住内务部胡同甲四十号。不久,“七七事变”,国民党弃城而去,日本占领北京。经地下组织同意,李鼎彝入北京汪精卫政府法部任科员,并负责北京地区地下抗日协会工作。 

        1938年 3岁 
        在北京。 
        1939年 4岁 
        在北京。 
        1940年 5岁 
        李鼎彝任太原市禁烟局长。5月随父赴太原,游太谷等地。并在性格上受到耿直的男佣温茂林影响。 
        1941年 6岁 
        得盲肠炎,住北平东华医院。受伪政府内部争斗的牵连,李鼎彝以“贪污罪”被日军逮捕,六个月后无罪释放。李辞职回北京闲居。 
        1942年 7岁 
        入北平新鲜胡同小学。 
        1943年 8岁 
        暑假后,升小学二年级。 
        1944年 9岁 
        暑假后,升小学三年级。学校设日语课,始学日语。 
        1945年 10岁 
        抗日战争胜利。暑假后小学四年级,因日本投降,停学日语。已遍读《水浒传》等旧小说。李鼎彝在东北营城子煤矿任总务处长。 
        1946年 11岁 
        新鲜胡同小学改为一区九保国民学校。7月初小毕业。暑假后入高小五年级。已读到《黑奴魂》等翻译小说。 
        1947年 12岁 
        暑假后入高小六年级。当选班上自治会主席、“模范儿童”,并做学校图书馆学生馆长。在家中辟有“李敖实验室”。并投稿《好国民》杂志,发表《忘心》、《人类的冷藏》两篇文章。时台湾“二?二八”事件发生。 

        1948年 13岁 
        暗恋同学张敏英。暑假后小学毕业,以总分第一名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拟写《东北志》,并开始收集有关资料。时国共之争,北京危急,李鼎彝决定分批南下避乱。冬,李敖与三姊、四姊,由五叔陪同,转天津赴上海。途中满目疮痍,亲身体会到了内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949年 14岁 
        1月25日,考入上海市立缉规中学,重念初一上。读到开明书店大量左派刊物。 
        1月31日,淮海战役结束,蒋介石主要军事力量被摧毁,国民党政府企图划江而治。 
        3月31日,以刀伤同学脚,被记大过一次。经历国民党“金圆券”风潮。 
        4月10日,上海危急。李敖一家登船离开上海。12日,抵台湾,居台中市。跳班考入省立台中第一中学初中二年级。是月,解放军占领南京。 
        5月27日,解放军占领上海。 
        11月,参加台中市第四届国语演说竞赛,获初中组第二名。本月20日,《自由中国》半月刊在台北创刊,胡适任发行人。 
        12月8日,国民党迁台。并开始为时38年之久的“戒严”。 
        1950年 15岁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台湾处于美国“保护”之下。 
        暑假后入初中三年级。与赵天仪等办“初三上甲组报”,发行人陈正澄。读到《胡适文选》。 
        1951年 16岁 
        暑假后入高中一年级。参加台中市论文赛、本校论文赛,皆获第一名。与数学教师(共产党员)严侨开始有交往。 
        1952年 17岁 
        6月15日,访钱穆,两人开始有了一段短暂的书信往来。 
        6月25日,于《学生》杂志(第46期)发表《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它》。 
        8月1日,于《合作经济》二卷第12期发表《合作制度与节制资本》,该文为参加庆祝第三十届国际合作节征文而作,获第一名,并得到“有生以来最大一笔数目”的奖金,以此款购得《饮冰室合集》40册。 

        8月27日,历18天在省立台中图书馆完成《四部备要暨四部丛刊书目对照表例》。 
        暑假后入高中二年级。是年发表《〈英伦归来〉的启示》、《生也有涯知无涯》、《诸葛亮的军政》等文。与罗君若恋爱。 
        10月1日,读《胡适文存》,并写2000字长信给胡适。 
        此年,台北“文星书店”开业。 
        1953年 18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