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误入桃花源 >

第53章

误入桃花源-第53章

小说: 误入桃花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从人的命名看,人们都想得到天的保佑,企求得到一个好的天命。船总的名字叫顺顺,就是希望命运一帆风顺,人生处处顺利。船总的大儿子叫天保,意思是求天保佑一个好命;二儿子叫傩送,意思是傩神送来的儿子,那意思更明显,因为“至于傩神所送来的,照当地的习气,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果然傩送长得很美,还得了一个浑名为“岳云”。一个是天保人另一个是神送的,可见人们的观念中对“天命”的敬畏,无不企求天或神的保佑与赐福。船夫的孙女的名字叫翠翠,更显出人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企求带来翠绿的生气与希望,《边城》叙事中,叙述到:

    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在这里,“翠翠”表面上是篁竹的翠绿,深层的含义是篁竹所蕴含的人格更注入了叙述者在翠翠身上寄予的一种人格理想。翠色的篁竹的自然特性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中的某些范畴相吻合,例如篁竹的“节”蕴含着我国古代社会常说的“节操”、“贞节”“气节”。篁竹的挺拔也象征着人的坚强,《边城》叙事中,叙述者提倡自然人性,但并不是不要美好的人格,从翠翠身上我们可以隐微地看到她的坚强和贞节。叙述者赋予了篁竹情操美意志美的人格理想的深刻含义。而篁竹的翠色正是希望的象征,“明天”的生活会更好,翠翠对生活充满信心,从不忧愁,从不悲伤,小说中我们看到她无忧无虑地自然地生活着,正是因为心存希望。所以翠翠的命名含义深远,值得细究。小溪、山路、篁竹,青山、绿水、渡船,洞箫,这样美丽的自然和闲适的生活,真是如同一幅画。陆游在《云溪观竹》一首诗中写到:

    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

    对此莫论无肉瘦,闭门可忍十年饥。

    可见陆游对竹的无比喜爱,有点像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样子。溪水的反光与竹子的翠色相得益彰,行走到溪边时竹子的美更加奇丽。作者面对如此美丽的竹子不要说不吃肉而变瘦,就算关着门饿十年也能忍受。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陆游在溪边观竹,宁愿食无肉忍十年饥。中国传统文人对竹是无比咏赞的,它的节,它的坚,它的自然,它的向上,实际上是中国文人对一种美好人格的赞美。《边城》中的翠翠是如此,其他人物也是如此。

    古人对天敬畏,对自然敬畏,希望与之和谐相处,各守“天人之分”,篁竹不仅蕴含着一种美好的人格,而且还蕴含着边城人的天命观以及生态和生存伦理,那就是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也不破坏自然,无论生活如何艰难都要坚强地活下去。虽然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但人也要自然地生活着,遵守人与人之间的节永远讲仁义重人情,永远如篁竹一样坚韧挺拔,自然向上,充满希望地活下去。这就是边城人在敬畏天命的思想下的生存伦理。

    其次,从人的思想和言谈看,边城对神秘的天命充满敬畏。小说叙事中,叙述者叙述到天命的地方不少,大略举例如下:

    (1) “那好的。见了他我就说:’大老,笑话吗,我已说过了。真话呢,看你自己的命运去了。’当真看他的命运去了,不过我明白他的命运,还是在你老人家手上捏着的。”(《边城•;十》)

    (2) 一个大脸妇人问:“是谁家的人,坐到顺顺家当中窗口前的那块好地方?”一个妇人就说:“是砦子上王乡绅家大姑娘,今天说是来看船,其实来看人,同时也让人看!人家命好,有福分坐那好地方!”(《边城•;十》)

    (3)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边城•;十一》)

    (4) 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象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边城•;十二》)

    (5) 大老不善于唱歌,轮到大老时也仍然由二老代替。两人运气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这么办可说是极公平了。(《边城•;十二》)

    (6) “要安排得对一点,方合道理,一切有个命!”他那么想着,就更显得好事多磨起来了。睁着眼睛时,他做的梦比那个外孙女翠翠便更荒唐更寥阔。(《边城•;十八》)

    (7) 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还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边城•;十九》)

    (8) “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可怜顺顺家那个大老,相貌一表堂堂,会淹死在水里!”(《边城•;十九》)

    (9) “嗨嗨,你这个人!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边城•;五》)

    (10) 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边城•;一》)

    (11) 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天”去负责。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边城•;七》)

    (12) “我有什么意见可言?这是天意!一切都有天意……”老船夫说时心中充满了感情。(《边城•;十六》)

    (13) 船总顺顺象知道他心中不安处,就说:“伯伯,一切是天,算了吧。(《边城•;十六》)

    (14) 如今假若翠翠又同妈妈一样,老船夫的年龄,还能把小雏儿再育下去吗?人愿意神却不同意!人太老了,应当休息了,凡是一个良善的乡下人,所应得到的劳苦与不幸,全得到了。假若另外高处有一个上帝,这上帝且有一双手支配一切,很明显的事,十分公道的办法,是应把祖父先收回去,再来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那幸或不幸,才合道理。(《边城•;七》)

    从上面的摘录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小说叙事中故事人物的天命观根深蒂固,从思想到言谈都对天命充满敬畏,因敬畏而保护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人与天和谐共处,所以能使环境保持原始状态,表现在小说《边城》叙事中叙述者对边地生态环境的大量描写,例如小说第二节写到:

    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山水如画,风景如诗,自然环境四季不同,处处不同,但各时各处都有它的妙处,自然是天斧神工的结晶,所以处处有奇迹,令人神往倾心。这就是边地人对天命的赞美,天的伟大是因为它能创造奇迹创造美,所以边地人既敬畏它又赞美它,敬畏则不敢随意破坏,赞美则甘愿与之和谐共处。这就是边地人的天命观及其生态伦理。

    再次,从边地的风俗看,边地人对天命充满敬畏。边地处于屈原居住过的楚地,当地着原始的巫文化。“原始人类面对各种自然现象与变化而困惑不解,产生出‘万物有灵’的思想,这便有了巫文化。巫文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依次经过如下阶段:无神论→自然灵崇拜→植物灵崇拜→动物灵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人为宗教。”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楚的巫文化非常浓厚,影响深远,深入人心,就连故事人物翠翠小小年纪也能记住一首“巫师十二月里为人还愿迎神的歌”:

    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

    他们既诚实,又年青,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作事,会睡觉;

    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

    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

    你大神,你大仙,排驾前来站两边。

    关夫子身跨赤兔马,

    尉迟公手拿大铁鞭!

    你大仙,你大神,云端下降慢慢行!

    张果老驴得坐稳,

    铁拐李脚下要小心!

    福禄绵绵是神恩,

    和风和雨神好心,

    好酒好饭当前阵,

    肥猪肥羊火上烹!

    洪秀全,李鸿章,

    你们在生是霸王,

    杀人放火尽节全忠各有道,

    今来坐席又何妨!

    慢慢吃,慢慢喝,

    月白风清好过河。

    醉时携手同归去,

    我当为你再唱歌!

    翠翠唱完了歌,又想起秋末酬神还愿时的火燎同鼓声。“在湘西,在凤凰,万物有灵观念和多神论观念浓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附魅文化的生命力之强,是外地人不易理解的。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在凤凰,即使在城区,拜井神、拜树神、拜石神的现象还常年累月可见。方法简单,用红纸剪贴两双三四寸长的布鞋样,一双略长,一双略短,届时贴在井壁上、大树上或石头上,作为对井、树、石神两公婆的孝敬。另写一张红色拜寄贴,表示愿将小儿女拜寄给他们作干儿女,请保佑小儿女长命富贵,易养成人。这一切与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所写的《阿丽思中国游记》里的一样。”附魅文化就是巫文化,也是边地人的天命观,对万物敬如神,对天更是如此。正因为敬畏万物敬畏天命,边地人与万物和谐相处,容不得有人去破坏它。巫文化使湘西一直保持着原始生态地貌。

    边地人敬畏天命,是不是就消极地生活呢?不是。前文也提过,边地人象篁竹一样坚强韧性、向上挺拔,一面敬畏天命,一面又安分地坚强地活下去,他们有一颗韧性的心。在《边城》叙事中,叙述者叙述支边地人的生存伦理的地方有好多地方,大略举例如下:

    (1)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边城•;一》)

    (2)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边城•;一》)

    (3) 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边城•;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