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桃花源-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巧的一只脚有点麻,她探身去捏一捏她的脚。仅仅是一刹那,她眼睛里蠢动着一点温柔的回忆。她记起了想她的钱的一个男人。她的脚是缠过的,尖尖的缎鞋里塞了棉花,装成半大的文明脚。她瞧着那双脚,心里一动,冷笑一声道:“你嘴里尽管答应着,我怎么知道你心里是明白还是糊涂?你人也有这么大了,又是一双大脚,哪里去不得?我就是管得住你,也没那个精神成天看着你。按说你今年十三了,裹脚已经嫌晚了,原怪我耽误了你。马上这就替你裹起来,也还来得及。”长安一时答不出话来,倒是旁边的老妈子们笑道:“如今小脚不时兴了,只怕将来给姐儿定亲的时候麻烦。”七巧道:“没的扯淡!我不愁我的女儿没人要,不劳你们替我担心!真没人要,养活她一辈子,我也还养得起!”当真替长安裹起脚来,痛得长安鬼哭神号的。这时连姜家这样守旧的人家,缠过脚的也都已经放了脚了,别说是没缠过的,因此都拿长安的脚传作笑话奇谈。裹了一年多,七巧一时的兴致过去了,以经亲戚们劝着,也就渐渐放松了,然而长安的脚可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了。姜家大房三房里的儿女都进了洋学堂读书,七巧处处存心跟他们比赛着,便也要送长白去投考。长白除了打小牌之外,只喜欢跑跑票房,正在那里朝夕用功吊嗓子,只怕进学校要耽搁了他的功课,便不肯去。七巧无奈,只得把长安送到沪范女中,托人说了情,插班进去。长安换上了蓝爱国布的校服,不上半年,脸色也红润了,胳膊腿腕也粗了一圈。住读的学生洗换衣服,照例是送学校里包着的洗衣房里去的。长安记不清自己的号码,往往失落了枕套手帕种种零件。七巧便闹着说要去找校长说话。这一天放假回家,检点了一下,又发现有一条褥单是丢了。七巧暴跳如雷,准备明天亲自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长安着了急,拦阻了一声,七巧便骂道:“天生的败家精,拿你娘的钱不当钱。你娘的钱是容易得来的?——将来你出嫁,你看我有什么陪送给你!——给也是白给!”长安不敢做声,却哭了一晚上。她不能在她的同学跟前丢这个脸。对于十四岁的人,那似乎有天大的重要。她母亲去闹这一场,她以后拿什么脸去见人?她宁死也不到学校里去了。她的朋友们,她所喜欢的音乐教员,不久就会忘记了有这么一个女孩子,来了半年,又无缘无故悄悄地走了。走得干净,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
……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七巧过世以后,长安和长白分了家搬出来住。七巧的女儿是不难解决她自己的问题的。谣言说她和一个男子在街上一同走,停在摊子跟前,他为她买了一双吊袜带。也许她用的是她自己的钱,可是无论如何是由男子的袋里掏出来的。……当然这不过是谣言。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上面的精彩片段出自著名作家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金锁记》叙述了曹七巧的心灵被扭曲的过程,欲望与爱情得不到满足后在心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把注意力转到金钱的追求中,她变得性格孤癖,行为怪异,既恋子,又嫉女,结果为了金钱不但毁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她亲手毁了儿女的幸福。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行为受到社会(他人)的影响,人的行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来决定?社会给人发出一个刺激,人就自动做出一个反应,这个过程是按什么机制发生的?人的行为由他人来决定还是由自己来决定?人的行为的独立性到底有多大?曹七巧的性变态与《沉沦》中的主人公在性压抑后升华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为什么一样的刺激发生了不同的结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刺激——反应”模式中,人的反应是被动的,只能做做出自然的被动反应,这个反应人与人相差不大,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人也是如此,许多行为就是条件反射,别人夸奖你,你就高兴;别人打你,你就愤怒;别人侮辱你,你就生气;别人帮助你,你就高兴;你看到别人快乐,你就会失落;你看到别人成功,你就会嫉妒。并且这种反应由于产生了预期效果还会得到强化,生活中经常有这种事,因为一件事做成功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反复去做,例如因为一篇论文顺利发表又收到稿费,你也许就此成为一个学者;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老师当众批评了他,他也许就从此成为一个“坏学生”。一个刺激按照自然法则产生一个对应的反应(或行为),这是金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但是人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精神的人,一个刺激并非简单地相应产生一个反应,中间要经过人的认识和思考,这个行为模式是:刺激——对刺激的认知(思考)——反应。这也说明为什么同样的刺激或境遇,人们的反应为什么又千差万别。同样是一个美女,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却认为十分美丽;同样是一份精美的书刊,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别人夸奖一个人,有的人高兴,有的人也许以为他在讽刺,所以反而不高兴;别人成功,有的人会嫉妒,有的人却真诚地为他高兴。对于一个刺激,是人们对刺激的认知决定一个人的反应(行为),而不是刺激本身决定人的反应。人的反应是能动,有选择性的反应,生活中我们不能改变别人,只能改变对别人的看法,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只能改变对社会的看法。
人的行为反应是要经过大脑思考的,不是被动支反映刺激,不是一面镜子,人的反应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映,而是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处理,这个反映,多数情况下,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同样的食物,一个人喜欢,另一个厌恶;同样的人,一些人喜欢,另一些人讨厌他;同样一部作品,一些人赞美它,另一些人贬低它。并且这种反应还因时空的变化可能发生变化。
一个刺激按照人为法则产生一个选择性的反应,这是有主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行为方式,可惜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多数人懒于思考惯于从众,因而多数人的行为是自然的,没有经过思考的,也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人是极具可塑性的生命,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只要人愿意接受改造,每一个人在适当的领域都可能成为伟大的人。
但是同样地,有一部分人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他们极有自己的主见,独立性很强,外界的刺激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反过来他们还影响别人和环境。多数人极易受别人和环境影响,少数人却总是影响别人和环境。前者是性格软弱意志薄弱的人,后者是性格坚强意志坚定的人。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七节 生命的结构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有一篇散文《暂时脱离尘世》:
夏目漱石的小说《旅宿》(日本名《草枕》)中有一段话:
“苦痛、愤怒、叫嚣、哭泣,是附着在人世间的。我也在三十年间经历过来,此中况味尝得够腻了。腻了还要在戏剧、小说中反复体验同样的刺激,真吃不消。我所喜爱的诗,不是鼓吹世俗人情的东西,是放弃俗念,使心地暂时脱离尘世的诗。”
夏目漱石真是一个最象人的人。今世有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象人,倒象一架机器。这架机器里装满着苦痛、愤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用,即所谓“冰炭满怀抱”也。他们非但不觉得吃不消,并且认为做人应当如此,不,做机器应当如此。
我觉得这种人非常可怜,因为他们毕竟不是机器,而是人。他们也喜爱放弃俗念,使心地暂时脱离尘世。不然,他们为什么也喜欢休息,喜欢说笑呢?苦痛、愤怒、叫嚣、哭泣,是附着在人世间的,人当然不能避免。但请注意“暂时”这两个字,“暂时脱离尘世”,是快适的,是安乐的,是营养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家知道是虚幻的,是乌托邦,但是大家喜欢一读,就为了他能使人暂时脱离尘世。《山海经》是荒唐的,然而颇有人爱读。陶渊明读后还咏了许多诗。
这仿佛白日做梦,也可暂时脱离尘世。
铁工厂的技师放工回家,晚酌一杯,以慰尘劳。举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大幅《冶金图》,此人如果不是机器,一定感到刺目。军人出征回来,看见家中挂着战争的画图。此人如果不是机器,也一定感到厌烦。从前有一科技师向我索画,指定要画儿童游戏。有一律师向我索画,指定要画西湖风景。此种些微小事,也竟有人萦心注目。二十世纪的人爱看表演千百年前故事的古装戏剧,也是这种心理。人生真乃意味深长!
这使我常常怀念夏目漱石。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其实人的生命是有独特的活法的,人不是机器,人不能成天生活在“苦痛、愤怒、叫嚣、哭泣”当中,否则人的生命就是可怜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呢?人总有一死,或死得重于泰山,或死得轻于鸿毛。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的人归于前者,把自私自利甚至害人害社会的人归于后者。实际上,客观地讲,人死了,生命就不复存在,功过是非对于死者来说毫无意义,一死百了。难道人的生命因为死而变得无足轻重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意义,那么人的生命有没有价值?这些问题会在适当的地方还会专门论述。虽然*说人首先要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才能高谈科学、艺术、政治、道德等,物质决定精神,离开利益谈思想和精神是愚蠢的。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生命,根本上说还是精神意义上的生命,人的生命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而且是精神的存在。一句话,人的生命的本质是精神。人类史就是人的精神史,个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人在有限的一生中可能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为了生存,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而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生活上,许多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