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使琉球录三种 >

第7章

使琉球录三种-第7章

小说: 使琉球录三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付答,仝。回赐,仝。好看,约达撒。不好,哇禄撒。买卖,亚及耐。有无,阿力乃。东西,加尼尼失。不知道,失监子。明早起身,阿者速多密的搨知。


  ●夷字(附)

  夷国上下文移、往来书札止写此数字。凡音韵略相类者,即通用也。

  (图表,故省略,详细内容请参见版面文件)


  ●〔题奏〕

  钦差吏科等衙门左给事中等官陈侃等谨题:为出使海外事。

  切照嘉靖十一年五月内,琉球国世子尚清上表请封,钦蒙差臣侃为正使、臣澄为副使,各赐一品服一袭、赍捧诏书一道、敕书一道、谕祭文一道并颁赐仪物等项,前往琉球国祭中山王尚真、封尚真子尚清为中山王。臣等随即陛辞,先至福建造舡。舡大而费亦巨,经始于嘉靖十二年五月,至嘉靖十三年四月始克造完。舡完之日,遂至长乐县广石地方登舡。先期,尚清已遣蔡廷美等过海迎接,令通事林盛带夷梢三十人为臣等驾舡。在五月初八日,解缆开洋。洋中偶值逆风,舡不可往,放回数百里;后遇顺风,复往。因失针路,漂过琉球国交界地方——名曰热壁山,遂泊于此。尚清闻之,差大臣一员带夫四千余名,驾小舡四十余只至热壁,将舡挽回。五月二十五日,方到彼国。尚清即遣仪从及文武陪臣随龙亭迎诏敕、谕祭文至天使馆安奉,择日行礼。六月十六日,行祭王礼。七月初二日,行封王礼。是日,尚清皆迎至国门外,一见龙亭,先行五拜、三叩头礼,步行前导。迎至正殿,一如仪注行礼。开读已毕,设宴款留,礼意恳至。臣等令仪从迎诏敕回馆,尚清令通事致词,欲留为镇国之宝,臣等犹未允;各复令长史捧先朝诏敕来看,臣等始知留诏敕为先朝故事,况已奉有明旨,始许其留。行礼既毕,似应即回;因海中风浪不测,惟顺风而后可行,非可以人力胜者。琉球在福建之北,去以南风、回以北风;故至九月二十日,方可开舡。计在彼国停泊一百十五日,日有廪饩之供、旬有问安之礼、月有筵宴之设;随行人役皆给口粮,使之安饱。行时,复具黄金四十两为赆。臣等在福建时,例有金带、银器等物送用,尚不敢妄受;况外国之物乎!故责以大义、陈以国法。彼亦知敬而不敢强,仍遣通事林盛带夷梢十人为臣等驾舡;又遣王亲宁古、长史蔡瀚、通事梁梓等另驾一舡,进表谢恩。开舡之后,二十一日晚飓风陡作,将臣等舡中大桅吹折、舵亦损坏,舟人皆震恐无措;荷皇上威福,以致神明默佑,得保生还。在十月初二日,入福建省城;同行夷舡今尚不到,或未免漂溺之患矣。

  除彼自行补谢外,臣等切思三代以降,圣王不作、治化陵夷,以文德被海内者,尚不多见;况覃敷海外者乎!若越裳氏之重译而来,以中国之有圣人耳。琉球国在海外,无虑数千里;汉、唐、宋时皆未尝内附,至元时遣将伐之而亦不从。至我太祖登极,首先臣附,率子弟来朝;此岂区区势力所能服哉!要必有所以感之者耳。我太祖悦其至诚,待亦甚厚;赐以符印、宠以章服,遣闽人三十六姓为彼之役,又许其遣子弟入国学读书习礼。彼亦感激,久而匪懈。迨今皇上御极以来,制礼、作乐,声教四敷;彼知中国之圣人复生,故欲窃余光以夸耀他国,是以不避风涛之险,贡献益勤、请封益笃。今日之举,尤出诚恳:闻钦命,奔迎于海曲;见龙亭,匍匐于道周。非但不敢如缅甸之倨傲无礼,而亦不敢如尉佗之较量胜负也。臣等忝与使事,亦窃尊荣。无任感荷庆幸之至。

  缘系出使海外事理,备将使事颠末,谨具题知。

  琉球国中山王尚清奏:为谢劳事。伏念臣清僻居海邦,荷蒙圣育,封臣为中山王,不胜感戴。除具表谢恩外,今有差来使臣二员——正使吏科左给事中陈侃、副使行人司行人高澄冒五月之炎暑,冲万里之波涛;艰险惊惶,莫劳于此。臣等小国荒野,无以为礼;薄具黄金四十两,奉将谢意。此敬主及使,乃分之宜;酬德报功,亦理之常。二使惧圣明在上,坚不敢受。微臣情不能尽,无以自安;令陪臣顺赍贡奉,伏乞天语叮咛,赐彼二使:庶下情尽而远敬伸,无任激切感仰之至等因。

  奉圣旨:『览奏谢,足见敬慎。金着陈侃等收了。礼部知道』。

  光禄寺等衙门少卿等官臣陈侃等谨题:为谢劳事。侃原任吏科左给事中、高澄原任行人司行人,于嘉靖十一年蒙钦命差往琉球国,封世子尚清为中山王。往返三年,已于今年五月二十四日复命讫。近中山王尚清差陪臣谢恩,顺赍臣等所郄黄金四十两,具本进呈;欲天语叮咛,下赐臣等。节奉圣旨:『金着陈侃等收了』;钦此钦遵。切念臣等奉皇上之命远使琉球,琉球乃素知礼义之国,臣等至彼,正欲敷扬圣德、恪守臣节,为中华增重;安敢受彼非礼之馈!故筵宴之设必陈方物,具书固却,至再、至三;书备于「使琉球录」中,已尘御览矣。临行,以金四十两为赆,坚不肯受;彼心不自安,冒渎天听,蒙皇上鉴彼敬慎之心,特下「收受」之命。臣等闻命自天,措躬无地,敢不拜受以为家宝!但奉使奔走,乃臣等职分之常;自揣无功,曷敢受兼金之惠!伏乞皇上将此金收储内帑或命彼带回,庶遂臣等之初心,而于君命斯不辱矣。无任感激敬恳之至等因。

  奉圣旨:『已有旨了,不准辞。该衙门知道』。

  吏科等衙门左给事中等官臣陈侃等谨奏: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

  窃念臣等奉命往琉球国封王,琉球远在海外,无路可通,往来皆由于海。海中四望惟水,茫无畔岸,深无底极;大风一来,即白浪如山,飘忽震荡,人无以庸其力。斯时也,非神明为之默佑,几何而不颠覆也耶!臣等往来于海,惊险数次,皆藉神明之助,得保生还。是岂臣等菲德致此,皆由皇上一念精诚感格天地,以致百神呵护,非偶然者。臣等不敢隐其功,谨历数为陛下陈之。

  嘉靖十三年臣等初去时,五月初八日开洋,至十二日将底其国;忽逆风大作,舟摇撼不可当,遂尔发漏,数十人以辘轳引水不能止。舟荡甚,足不能立,众欲塞漏而不可得。于是群呼求救于神,剪发以设誓。俄而风遂息,舟少宁;执烛寻罅,皆塞之固,水不能入,得保无虞。使是风更移时不息,舟之沉必矣。此其功一也。

  回时,九月二十日在彼开洋;二十一日夜,即遇飓风将大桅吹折,须臾舵叶又坏。舟之所恃以为命者,桅与舵也。当此时,舟人哭声震天,大呼神明求救;臣等亦知决无生理,为军民请命,叩首无已。忽有红光若烛笼然者,自空来舟;舟人惊报曰:『神已降矣,吾辈可以生矣』!舟得无事。当风雨晦冥之时,红光何自而发?谓非神之精灵不可也!此其功二也。

  二十三日,黑云蔽天,风又将作,众皆知舵当易而不敢任;盖风涛中易舵,一动即覆矣。于是请命于神,得吉兆;众遂跃然起易。舵柄甚重,约有二千余斤;平时百人举之而不足,是时数十人举之而有余。兼之风恬浪止,倏忽而定;定后,风浪复厉。神明之助,不可诬也。此其功三也。

  二十六日,忽有一蝶飞绕于舟,佥曰:『蝶质甚微,在樊圃中飞不百步,安能远涉沧溟!此殆非蝶也,神也』。或将有变,速令舟人备之』!复有一雀立于桅上——雀亦蝶之类也,令以米饲之,驯驯啄尽而去。是夜果疾风迅发,白浪拍天;巨舰如山,飘荡仅如一苇。风声如雷而水声助之,真不忍闻;舟一斜侧,流汗如雨。臣等惧甚,衣服冠而坐;相与叹曰:『圣天子威德被海内外,百神皆为之效职;海神独不救我辈乎?当此风涛中而能保我数百民命,真为奇功矣;当为之立碑,当为之奏闻于上』!言讫,风若少缓,舟行如飞。彻晓,已见闽之山矣。此其功四也。

  有夷舟进表谢恩者与臣等同行,遇二十一日之风漂回本国,至今年三月方到福建;臣等之舟止行八日,直底闽江,不至漂流失所者,皆神之功也。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报。在福建时已尝致斋设醮,修庙立碑矣。但「奏闻」之言既出于口,不敢有负于心。谨摭颠末,上渎圣听。词若涉于荒唐,心实本于诚恳。伏望圣慈悯念,下之礼部详议可否!万一其功当报,令福建布政司与祭一坛,庶天恩浩荡而幽冥有光矣。

  臣等切思名山大川之神,在舜时已有「望秩」之祭。我太宗文皇帝时遣太监郑和下海,尝立祠于海滨,时加致祭。况「礼」云:『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今一救援之功,遂保数百人之命;其为大灾、大患,莫此是过。伏惟圣明详察,臣等无任战栗恐惧之至。为此具本亲赍,谨具奏闻;伏候敕旨!

  礼部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

  祠祭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礼科抄出吏科等衙门左给事中等官陈侃等题云云等因;奉圣旨:『礼部看了来说。钦此』。钦遵抄出送司,案呈到部。看得左给事中陈侃等奏称奉命琉球,往来海中时遭风险,几至颠覆,多藉神功救援,乞要赐祭以报其应一节,为照国家岳镇海渎,类皆有祭;祀法云「能捍大患则祀之」,在典礼则固然矣。今左给事中陈侃等奏使海外,屡遭风涛之险,卒获保全,实乃皇上圣德默佑所致;海神效职,不可谓无:是亦捍灾御患之意也。赐之以祭,礼亦有据。合无候命下之日,本部行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通,行令福建布政司备办祭物、香帛,仍委本布政司堂上官致祭一次,以答神休;不为常例。缘系乞祠典以报神功及奉钦依「礼部看了来说」事理,未敢擅便,谨题请旨。

  嘉靖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

  奉圣旨:『是。钦此』。

  吏科等衙门左给事中等官臣陈侃等谨题:为周咨访以备采择事。

  切念臣等奉命往琉球国封王,行礼既毕,因待风坐三阅月而后行,无所事事,因得访其山川、风俗、人物、起居之详,杜撰数言,遂成一录。「录」之意,大略有二。臣等初被命时,礼部查封琉球国旧案因曾遭回禄之变,烧毁无存;其颁赐仪物等项,请查于内府各监局而后明。福建布政司亦有年久卷案为风雨毁伤,其造船并过海事宜,皆访于耆民之家得之。至于往来之海道、交祭之礼仪,皆无从询问;特令人至前使臣家询其所以,亦各凋丧而不之知。后海道往来,皆赖夷人为之用。其礼仪曲折,臣等临事斟酌,期于不辱而已。因恐后之奉使者亦如今日,着为此录,使之有征而无惧:此「纪略」所以作也。又尝念国家大一统之治,必有信史以载内外之事,如「大明一统志」者是已。志中所载琉球之事,所云「落漈者,水趋下不回也,舟漂落漈,百无一回」;臣等尝惧乎此经过不遇是险,自以为大幸。至其国而询之,皆不知有其水;则是无落漈可知矣。又云「王所居壁下,多聚髑髅以为佳」;臣等尝疑乎此,意其国王凶悍而不可与言也。至王宫时,遍观壁下,亦皆累石;国王则循循雅饬,若儒生然。在彼数月,虽国人亦不见其相杀;又何尝以髑髅为佳哉!是志之所载者,皆讹也。不特志书为然;杜氏「通典」、「集事渊海」、「蠃虫录」、「星槎胜览」等书凡载琉球事者,询之百无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