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修福积德造命法 >

第40章

修福积德造命法-第40章

小说: 修福积德造命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顺眼,所以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看到你修行,将来你超越六道轮回——过去世你欠他的命没有还,欠他的债也没有还,怎么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
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无边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呢?我们每天将所做的功课回向冤亲债主,把所修学的功德都分享给他们。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我们要什么?什么也不要。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最好能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实的去做。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学佛的同修彼此见到特别亲切,对于不学佛的人就有距离、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没学佛,兄弟姊妹没学佛;你吃素,他们不吃素,这一家人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那里?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来,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她心里当然不舒服——嫉妒。你要以爱护同道的心去爱护你的家人,家人就不会有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那里;我们在旁边明眼观察,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出在那里?实在应当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对我们的父母尤其要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了。所以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就会给你宣传。

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孤单。‘善人在俗,亦难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佛门中自从释迦牟尼佛示现,代代都不免有这种情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后,明心见性了,还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为什么?嫉妒、障碍。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机缘,只好“独善其身”。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我们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帮助他。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响亮的意思。‘豪杰’,是指他的聪明、智慧、才干超过别人。
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们现代人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些人有专长、有才干。但他生活马虎、随便,不太讲求,不拘小节,有时就容易得罪人。我们也要知道,学佛,对佛一定要恭敬,对三宝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节也不要过分的重视,太重视会影响你的修行。恭敬心是应当有,但是看到别人无礼,我们也不要挂在心上,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纲领是“心净则土净”,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纪大、体力衰,诵经就不一定要跪着,不需要拘执形式;求心里与阿弥陀佛不相舍离,才是重要!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喜欢跪着、坐着、捧着经走着念都可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功夫不间断。可以躺着听(放录音带)——体力不够,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听。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功德都是相等的。躺着不可以出声念,会伤气、伤身体。
大乘佛法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所有一切规矩仪式,是做什么用呢?是唱戏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身教,启发别人的恭敬心,启发别人的道念,为大众作一个好样子,用意在此。
小乘着重在形式上,大乘人往往就没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败’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遭受别人的指责,在这时候,仁人长者,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应当帮助他,排除他的困难,使他将来在社会上有成就,这个功德是最大的。因为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就,是他替社会、替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功德就大了!
由此可知,如果在佛门里面,我们能够培养一位法师,功德之大,很多人不晓得。以为修个庙,出多少钱,做多少好事的功德最大。其实那个大是有限的,不见得是真正大,有些是善心却做了恶事;唯有培养人才,这个功德才是真大!唯有人才才能续佛慧命,使佛法绵延不绝。
佛法的人才最为困难!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清净平等、大公无私——这是佛门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扶助他。他将来成就了,所度化的众生,对于佛教所有一切贡献,帮助他的人功德和他一样大。
我们这一代弘法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当然发心大小、品质都有问题。真正发道心的人不多,外缘又不好。特别是在家的二众弟子都捧老和尚,锦上添花!初学的人出来讲经都不来听,学生的信心完全失掉了;还是去学敲打唱念,做佛事赶经忏吧!这是我们在家弟子在外缘上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讲得纯正,我们要听;讲得不纯正,我们不听。让他自己去反省、去改正,改好我们再去听,鼓励他弘扬正法。这样才能奖励年轻人,鼓励他们发道心,给他环境来培养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人没有不向善的;再恶的人,他口里也说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性德”。既然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为什么还会作恶?仔细研究,不外两个原因,第一是内里的烦恼、习气;第二是外有恶缘,人才会造恶。虽然造恶,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作恶,他知道不对,会受良心的责备,可惜他没有善友提醒他、帮助他回头,于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这种情形往往有之。
了凡先生在此,也说得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在世间营生,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事业,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像现前台湾赌博风气太盛,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多少年轻人沉迷于此,对他本身、家庭、社会,皆是非常不利的,有识之士都能觉察。可是时势所趋,这个不好的风气,实际上会逐渐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众传播工具发达,所以受影响的面就更大了,时间也就更长了。我们遇到亲戚朋友,要能够善于开导他,尤其是这一部《了凡四训》,所说的全是真理真事。
做股票有时是很容易发财,所发的财也是命里有的;命里要是没有,即使钱财在我们手上过一过,又能得到什么呢?还是一无所有。带在身上,怕偷、怕抢;放在银行,银行里面钞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么两样?无非是增长贪、瞋、痴、慢而已,一点好处都没有!古人讲得好,人生于世,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与其说福报一时享尽,不如把福报慢慢的享用来得好!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开导,使他们能觉悟过来,不作投机取巧的营生,才是正道、长远之道!
所以‘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佛法讲善巧方便,使对方欢喜、乐于接受,真正达到警觉的目的。‘开其迷惑’,用比喻来说,像‘长夜大梦’忽然醒觉过来了,佛门里面叫“开悟”,悟后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烦恼’,我们能把烦恼拔除,得到清凉自在,就是“智慧”;“烦恼”就是迷惑。‘惠’,就是对别人最有利益,最大的帮助。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是讲善巧方便法。‘一时’,是当世。我们分析事理,劝导别人,令他觉悟,这是“口说”,只是有利于当世。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乃至于后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能够保存得久远。这是劝我们把善言、善行记录下来,才能流传久远。像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原先只不过是给他儿子作警惕而已,并不是要流传到后世,普遍劝导大众的。但是他的德泽,今天流传得这样广大、普遍,这是他没想到的;虽然无心,但做了大善!后世依照他的教训修学,改造命运、离苦得乐的人非常之多,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这本小册子,就是劝人为善的典型;是他一生改过自新的心得,传给他的子孙,希望他们记住,理解而效法!这是积善里面最有效、最显著、最深广的大善。实在讲这桩事我们人人可行;你说我没有文学的基础,我不能写作,其实不然。我们每天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能够一天记一、两条,你能记录下来,也和这个教训相差无几。由此可知,“劝人以口,劝世以书”,不是件难事,只要真正肯发心。

较之与人为善。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在佛门称为“同事摄”。跟他相处在一起,以身教去影响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打渔人中一样。

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佛教化众生用四个原则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感化诱导),称为“四摄法”。第一、“布施”。布施是与他结缘、与他有恩,彼此先结个善缘,说话、办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欢参与。第二、“爱语”。爱语若是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那就错了,爱语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禅师就说过,真正爱人,打他、骂他也是善。但是在责备他的时候,要顾及他是否能承受;不能承受,过分的责备是得不到效果的。凡是责备人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场,人都顾全面子,面子下不去,他会起反感。这些都是善巧方便。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于他有真正的利益。第四、“同事”。与他共同来做一桩事,以身教去感化。
佛接引一切众生,不外这四个原则,也可以说是手段。劝人为善是言教,与人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这个人是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导他,这是‘失人’。不是这个材料,偏偏去教导他,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叫‘失言’。迎宾待客,与人相处,要用智慧去观察,使我们在一生当中“不失人”也“不失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很好,可以接受的应当给他说法,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欢喜。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Н嵵谏怼K傥饩取;蛞砸谎陨炱淝帧;蛞远喾郊闷涞吡4拮釉弧;莶辉诖蟆8叭酥笨梢病8侨嗜酥栽铡

人一生当中往往会遭遇到不幸的事,尤其是在战乱,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谁都不能保证明天生活怎么样。所以我在十岁开始,家里就训练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