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纪事+番外 作者:照烧茄子(起点vip2012.7.28完结)-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皇帝态度很明确,虽然是我们不想打了要停战,但是一切有可能动摇我大清统治基础的、有碍我乾隆本人宏伟名声的要求那都是免谈
于是和缌耍獠皇怯忠矶苡忠矶怀圆萋穑咳粽嬉勒栈实鄣南敕ǎ煌ü谝坏诙谖逄酰臼且簿褪窍牖ḿ父銮痛蚍⒂⒐耍扛静幌质德�
然而皇帝是不管你现实不现实的,他只需要臣子们执行。
一月二十九日,谈判陷入了僵局,作为威胁,英方舰队进逼江阴
与此同时,南海海域出现了一只不知名的海盗舰队,大肆对英方的后勤舰队予以攻击。海盗舰队装备优良,由五艘排水量九千余顿的铁甲战舰及部分小型但速度更优的铁甲护卫舰组成,对以木船为主体的英方后勤船队形成了沉重打击。
据侥幸存活的孟买东印度公司水手说,带头的几艘铁甲战舰非常像早年在美洲西海岸攻击奴隶船的海盗船。
这些神出鬼没的海盗船难道是专门盯着大英帝国来的吗?先是美洲,再是远东,究竟有完没完?
英国远东军司令不得不派遣两艘战列舰带队支援后勤船队,三天之后两艘君权级战列舰在南海与五艘蹂躏号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互攻,这也是沙俄帝国的蹂躏号初次对阵大英帝国的战列舰。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双方都有一定损伤,但相比之下英方的君权级战列舰虽然吨位占据了优势,但速度和机动性却明显落后。最终五艘蹂躏号率先撤离了战场,而君权级战列舰也不得不返航修理。
南海后勤受阻的局面未能摆脱,使得镇江谈判的英方代表不由愈发的焦躁起来。
目前缺粮的不仅仅是清帝国北京的皇城根了,大英帝国的远征军部队也面临断粮的危机
女皇十一年二月十日,双方最终各退了一步,敲定了合约内容。乾隆皇帝同意与英国乔治国王以平等论;增开福建厦门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携妻入内地经商,同意将香港作为租界租赁给英国商人,视同澳门处置;“赏赐”英方六百万两白银作为鸦片烟的补偿和英方退出定海、镇江的返程费用;对先前“误判”的几名英国商人表示歉意并支付两百万两的赔偿款,同意今后若英方人士在清犯案需邀英方协同查处等等。
在合约的签订过程中,和中堂竭尽所能将所有的赔款、求和、道歉字样以赏赐、停战和表示宽恕等词语代替,极力维系大清帝国仅存不多的脸面,确保乾隆皇帝死要面子的性格不受到太大的冲击。
而对于割让香港岛,乾隆皇帝反倒是想都没想就批准了。在他看来,香港和澳门这几个资源困乏、遍布瘴气的流放之地,租借也就租借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由于军事经济落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以及清帝国重视对内镇压胜过对外抗争的原因无法发动全民抵抗,第一次与大英帝国的交战以失败告终,给年暮的乾隆就任皇帝的生涯中添加了一抹不怎么好看的颜色。第二年乾隆就退了位,立十五阿哥为帝,改国号为嘉庆,自己做了太上皇。
为此清帝国没能取缔鸦片贸易,英国商人还打开了福建厦门的通商口岸,便宜的纺织品源源不断的西来,开始冲击清帝国内刚刚萌发不久的脆弱不堪的民族工业。
此外为了抵御白银外流造成的银荒,朝廷吹起了弛禁的风。所谓弛禁也就是明处不禁以达到实际禁止的目的,有太常侍提出:法令愈严,官吏贿赂愈丰,因此禁烟是没有意义的。不如索性放开,只准以货易货。再说了,凡吸食者都是“社会上的渣滓”,皇上“大可不必顾惜”。
从国计民生上来说,这个主意明显是馊主意,然而从纯经济角度看倒也不失为个“聪明”法子。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财政,事实上并不止依赖对清帝国的鸦片贸易,更多的还是依赖于鸦片贸易的非法性质。正因为鸦片是皇帝宣布非法的,因此国内没有种植,造成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英国政府财政也从中获取了暴力。若是敞开了国内种植,大英帝国的财政则必然会遭受沉重打击。
嘉庆皇帝犯了难,目前白银外流的问题得解决啊,可若是自己公然宣布国内也种植鸦片,和父亲乾隆相比自己不知道要被人骂成什么样子呢。于是皇帝陛下思索再三后将折子“留中”,即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不同意。于是不少地区揣摩透了上意之后,私下里开始偷偷种植鸦片,在清帝国的某些官员眼中看来,银子与其让洋人赚去了,不如便宜自己人。
与此同时,奥兰远渡重洋抵达印度孟买,暗中清理了一部分东印度公司中的老人,将公司的权利紧紧的握在了自己手中。他派人从清帝国引进了十万株茶苗,选择了印度北部最适宜茶叶种植的地区开始发展种茶业。
一场战争,大英帝国打破了东方强国的神话,将落后的清帝国真实的实力暴露在世人面前,引起了多少颗贪婪的心。
一场战争,原本唱着高调禁止鸦片的清帝国为了海外贸易中的盈亏开始自行种植毒品,他们拒绝从失败中醒来,仍旧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不愿自拔。
一场战争,全世界最大的毒品集团掌门人换了人,开始洗白白走上正途。也许奥兰已经得知,再过不到十年,凭借肥沃的土地和经验丰富的种植经验,清帝国的鸦片生产就足以达到自给自足。到那时欧洲的茶叶市场却仍旧是最能获取巨额利润的产品市场。
如履薄冰 第三十五章 奥地利新娘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十五章 奥地利新娘
玛丽*安东尼德从小就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命运。
她的大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嫁给了荷兰摄政王; 二姐玛丽亚*阿玛丽亚与波旁*帕尔玛公国的费迪南公爵结了婚;三哥利奥波德二世因娶西班牙波旁王朝的查理三世之女玛丽亚*卢多维卡为妻,从而获取了托斯卡纳大公的桂冠;玛丽*安东尼德最喜爱的姐姐玛丽亚*卡罗莱纳和那不勒斯国王结婚。 五哥费迪南与摩德纳公国的继承人玛丽娅*贝娅特丽丝*冯*埃斯特结婚,以此奥地利得到了摩德纳。
哈布斯堡家族的子女无不是以政治目的为出发点缔造婚姻的,美满或者不美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母国奥地利获得了权利和影响力,这也是哈布斯堡家族后裔天生的责任。
女皇十年春,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兰西的波旁王朝这两个欧洲最古老的家族在仇视、敌对、联盟与合作之后再度走到了一起。年仅十五岁的玛丽*安东尼德乘着马车穿越奥地利的边界向法兰西帝国进发,作为法兰西帝国皇太孙的太子妃,她终于在订婚多年之后出嫁了。
玛丽*安东尼德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从小天真烂漫深得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因此她也是家中不学无术的代表,她的法文和德文一塌糊涂,并且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政治常识,虽然音乐课由宫廷乐长直接指导,奥地利又是有名的音乐之都,但这位小公主的音乐天赋恐怕一开始就遗留在了娘胎里。
然而作为一位传统帝国的未来皇后,她的容貌和血统便代表了一切。仿佛一朵娇艳的玫瑰,玛丽*安东尼德的美貌早就在整个欧洲闻名遐迩,也许正是因为内在的空洞与无知,所以奥方更倾向于将其包装成绝世美人,以期法兰西在外貌之后不再探查内情。
玛丽*安东尼德与路易十五的皇太孙之间的婚姻变成了两国之间的一场炫富竞赛,虽然此时两国的财政都不宽裕,但是依然不愿意在老对手新同盟面前掉价。双方仅仅筹备嫁妆聘礼和规矩仪式的撮合拟定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且不说为了婚礼欢庆和迎接宾客特意修建的宫殿和剧场,光仅仅是送嫁奥地利就特意定制了两辆昂贵的镶嵌着珠宝的马车,然而前来的迎婚的四十八辆六马马车又令奥方相形失色。
法兰西和奥地利的分界线,莱茵河上的某个小岛上短期内建造出了座木质大厦,在这座大厦中,玛丽*安东尼德将从奥地方的一个房间跨越国界,从法兰西领地上的另一个房间走出,富丽堂皇的装饰、美轮美奂的家具令来宾大开眼界。
在这座大厦中,玛丽*安东尼德褪去了身上所有属于奥地利的饰物,以华丽的法兰西宫装替代,自此她变成了个完完整整的法国人,不再属于母国奥地利。
法兰西人民对于皇太孙的婚礼还是抱有极大期望的,沿路的庆典活动、树枝上缀满的鲜花和彩带、空气中弥漫的美酒、烤肉和面包的香味都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热情。或许正是因为路易十五国王的不得人心,对未来领袖皇太孙的期盼才如此高昂。
整个法兰西在狂欢,而初次见到新婚妻子的皇太孙却显得略微呆板,他近视的眼睛呆呆的望着新娘,没有多余的动作或者表情,相比之下路易十五更殷切的像个新郎。
婚礼在凡尔赛宫举行,大主教赐福仪式之后,夫妻双方在婚约上签字留名。也许是过于激动或者紧张,也许是底蕴并不厚实的文法,反正不知为何玛丽*安东尼德在落款的末尾羽毛笔离开婚约书的刹那略微迟疑了片刻,于是纸面上留下了个黑色的墨水迹,仿佛在暗示这桩婚姻的不吉利。
新婚之夜什么都没发生,然而在欧洲的皇室婚姻间,这并不罕见。很多人会将理由归结于新郎新娘的年幼或者婚礼本身的负担沉重,但是这种夜晚的相安无事一直持续了下去。
在欧洲古典的法兰西,皇帝陛下的性生活永远是传统的国家大事。不像遥远的沙俄帝国,女皇陛下的绯闻人人好奇,但人人都无法探窥真实。
密不透风的凡尔赛,皇太孙和太子妃的寝室隔壁总是驻守着一位记录动静的近侍,每天的床单状况都被详细的登记在案,宫闱中,上至亲王公侯,下至侍从宫女,对皇太孙的无性婚姻都了解的透彻无比。
大臣的责难、外交使节的挖掘内情,令年轻的皇太孙变得压抑而懦弱,令玛丽*安东尼德备受质疑。
最终等不下去的路易十五命御医对皇太孙进行了全身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人欣慰:皇太孙并不是天生无能,只需要个小小的手术,一切便可以迎刃而解。
但此时两人的夫妻关系已经成型,玛丽*安东尼德像普通的贵族女子一样醉心与舞会、服饰和首饰,以引领凡尔赛的时尚潮流为终身目标,甚至为此还与路易十五的新情妇杜巴丽夫人明争暗斗。而皇太孙则对妻子的奢侈浪费和轻浮无度都不忍拂逆、言听计从,以此作为不能履行丈夫义务的补偿,他已经深深的将自己定位于玛丽*安东尼德的奴隶。
原本在奥地利就贪玩爱闹的玛丽*安东尼德,在来到法兰西帝国后彻底失去了钳制。她沉迷于交友、**,在舞会上和赌桌边流连到清晨,以避免床第间的尴尬。
由于本身的不严谨,外加法国式的浪漫猜测,人们对太子妃情夫究竟是谁充满了好奇。与太子妃清晨在花园中漫步的公爵、与太子妃一同骑马出游的侯爵……各种匪夷所思的谣言被编成了小册子流传出凡尔赛,散落在民间,满足人们对皇室的窥私欲的同时,也在不断降低着皇室的威信。
而玛丽*安东尼德并未因为流言而谨言慎行,对此皇太孙的态度或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