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强击柏林 >

第3章

强击柏林-第3章

小说: 强击柏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4年6月6日,在加拿大、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甚至几乎所有的联合国最初成员国部队的支援下,美英两国的军队在法国诺曼底海岸发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两栖突击行动。经过一整天的激烈厮杀之后,突击登陆的盟军部队已经在法国海岸抢占了几处登陆场。   
  玩火自焚 战车杀向德国本土(5)   
  德国人当时并没有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临近傍晚时分,已经陷入绝境的德国第7集团军收到来自最高统帅部的一道命令:第7集团军的将士们:西线司令部传达来自最高统帅部的指示精神,务必于6月6日傍晚之前围歼登陆之敌,粉碎敌人来自海上和空中的支援图谋,在今晚结束之前务必将业已登上海滩之敌全部清除。 
  ———1944年6月6日16时55分然而,在6月6日晚间,在诺曼底海岸的盟军部队并没有像德国人预期的那样被“清除干净”!事实上,在接下来的任何一个日子里,德国人的这种梦想也没有能够实现! 
  就在西线盟军在诺曼底海岸登陆的同时,东线德军的处境也开始每况愈下。自从1938年以来,希特勒和他的外交官们一直在向全世界诡辩自己进行的是一场纯粹的自卫战争,他们炮制的这个弥天大谎到了1944年终于变成了真正的现实。这时的苏联红军与1941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经过3年多的浴血奋战,他们拥有了一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军官队伍,一支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机械化部队,以及一套灵活机动、富于创新精神的战术学说。在战争初期,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的援助项目,对于苏联在重创之下生存下来、免遭灭亡的命运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苏联的军事工业开始逐渐恢复元气,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仅在1944年就生产了29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122500门火炮和迫击炮、40300架飞机和1。84亿枚鱼雷、炮弹和炸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德国军队已是穷途末路,与包括苏联红军在内的任何一个敌人相比,其装备水平和实际战斗力已经不可相提并论了! 
  自冷战结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苏联之所以能够战胜纳粹德国,主要是因为占据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及苏军将士身上迸发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德国军队难以望其项背的。在当时的德军内部,各军兵种和各部门之间相互攀比、猜忌和嫉妒,倾轧之风盛行;总参谋部被一些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的人员把持着,他们容不得任何新颖的见解和创意,始终受到“战争理解能力低下”的困扰(英国皇家军事学院H。P。威尔莫特如此评价);在军队现代化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战争中德国陆军有85%的部队在进行作战机动时仍然依赖骡马等原始运输手段;最为严重的是,“第三帝国”领导层对于德国陆军心存疑忌甚至敌意,他们虽然对于军事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却往往随意插手前线指挥官的作战决策与指挥活动,极大地干扰甚至贻误了战机。由于这些原因,德国军队在1939—1943年期间曾经拥有过的诸多战略优势,到了1944—1945年时就不复存在了。威尔莫特经过缜密分析后认为,德军作战条令严重过时却始终一成不变,机动能力低下且不能及时得到提升,战线过于漫长而不能得到合理收缩,决定战争胜负的战略预备队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集结……鉴于上述种种原因,进入1944年后,等待东线德军的无疑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激烈角逐 明争暗夺“重大战果”(1)   
  1945年最初几个月,西方盟军和苏联红军准备向柏林发起最后攻击。看起来,双方将对“第三帝国”首都展开激烈争夺。但出人意料的是,盟军最高司令官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却有着另外的打算。 
  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曾经指出,战争本质上是“另类手段的政治”。这种说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尤其在1945年春天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美英盟军和苏联红军即将向德国首都柏林进发之际,得到了最为准确的验证。 
  1945年年初几个月,盟军和苏军潮水般地涌入德国腹地。当时,3个英美集团军群由盟军最高司令官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将军指挥,3个苏联红军方面军分别由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伊万·科涅夫元帅和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指挥。就在美英盟军1月份击退德军在阿登的反击之后,苏军和盟军两大集团随即均以惊人的速度突入德国境内。3月22日,美国第3集团军在乔治·巴顿中将的指挥下渡过莱茵河,以每天高达50公里的速度,穿过德国中部向东推进。美军的快速推进令德军始料未及,几乎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3月28日,美国第9集团军第82侦察营的坦克行驶到一条铁路干线附近,停下来向上级汇报自己当前的位置。就在这时,一列满载兵员、装甲车辆和枪械的德军火车突然出现。对于当时的场面,第82侦察营营长惠勒·梅里亚姆中校这样描述:“德军火车从我军坦克中间轧轧地驶过,双方士兵呆呆地对视着,没有一个人出声,也没有开一枪。看来,德国人根本没有料到我们已经渡过了莱茵河!” 
  东线德军的抵抗异常顽强,而苏军部队的推进场面更是气势磅礴。截至2月初,苏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成功摧毁了德国A集团军群,穿过波兰和东普鲁士抵达奥得河,在距离柏林70公里的地方建立了3个坚固的桥头堡。到3月底,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肃清了波美拉尼亚的德军;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占领了西里西亚,继续向南面的尼斯河挺进;朱可夫对奥得河西岸的桥头堡进行大力扩大,达到纵深10公里、正面约50公里的规模。 
  但是,这些可喜的胜利也引发了很多新的问题。盟军地面部队进展异常神速,远远出乎决策层的预料。盟军空降部队对此十分不满,担心自己将失去参加这场战争最后一次突击的机会。这是因为,地面部队往往快速通过预先划定的空降区,使得空降部队不得不屡屡放弃自己的任务。美军第101空降师副师长J。希金斯准将抱怨:“地面部队的做法分明是想把我们挤出战争。”然而,让地面部队指挥官们更加为难的是,他们目前的军事行动需要与政府未来的政治意图挂起钩来。1944年12月,德国在比利时阿登山地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反击战,最终惨遭失败,为盟军在1945年春向柏林进军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此次战役之前,各国对于如何安排战后的一系列问题,最多只需要达成一个模糊的共识即可。如今,在战争日益临近尾声、盟军占领了德国大片国土的情况下,盟国不得不考虑未来如何部署占领军、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政府等问题。在消灭法西斯德国的进程中,美英盟国和苏联均主张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同时对各自攻克的德国领土实施占领,这就需要制定具体方案予以落实。双方高层担心,在从东西两线同时向德国腹地推进的途中,己方军队轻率地朝对方快速挺进,很有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1939年,德国和苏联在波兰就曾出现过类似的冲突,尽管双方事先已经约好如何瓜分波兰,但最终还是发生了短暂冲突,均损失惨重。 
  然而,最大的分歧却存在于英国和美国之间。早在1943年10月,英美两国的政治家就曾在如何管理德国人口以及西北部发达的工业区(包括汉堡、不来梅和不来梅港等三地的重要港口)的问题上发生过争执。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态度非常坚决,认为美国的占领区应当从德国西北部边境沿着莱茵河向下至美因茨,而后向东到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从那里再往北至莱比锡,东北抵达斯德丁和波罗的海。尽管所有人都认为柏林应当由美英苏三国共同占领,但从战略位置上讲,柏林恰好位于美苏两国占领区的分界线上。英国首相丘吉尔坚持认为,根据地理位置和军事行动位置(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L·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位于艾森豪威尔所指挥的三个集团军群的最北侧),德国西北部应当由英国占领和管辖。此外,所有人都清楚德国东部应当由苏联管辖。但在这个问题上,与罗斯福相比,丘吉尔主张给予苏联更多的占领区,接近1939年之前德国领土面积的40%。尽管丘吉尔也同意柏林由英美苏三国共同占领,但还是主张柏林应当划归苏联管辖。当然,对于英国人的主张,斯大林很快就在1944年2月18日的欧洲咨询委员会上表示赞同,但美国方面继续表示反对。   
  激烈角逐 明争暗夺“重大战果”(2)   
  在这一问题上,由于美国军方表示反对,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国务院难以作出抉择。与英国和苏联军方领导层不同,美国的将军们往往不考虑政治目的和战略动机。艾森豪威尔坚持自己的军事指挥员的角色,认为自己只是在军事指挥方面是盟军最高统帅,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他“进入欧洲大陆,与联合国其他成员一道采取军事行动,突入德国腹地并消灭其武装部队”。他将这一要求理解为:要确保盟军以最小的代价和最快的速度击败德军。至于战后在政治上如何处置德国以及处理战胜国内部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不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在艾森豪威尔和绝大部分美军领导人看来,既然美国集团军群此前一直驻扎在北爱尔兰和英格兰南部,并且已经完成了在西欧海岸登陆的任务,他们就应当驻守在英军当时所处位置的南面。1944年8月,艾森豪威尔致电盟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展望未来占领德国的前景时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纯军事基础上解决占领区的问题。”他极力主张:“保持我军各部队目前的部署现状……除非我们接到相反的命令!”事实上,盟军部队接下来也的确这样去做了。英美两国领导人关于分区占领德国的大规模论争一直持续到1944年9月的魁北克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会见丘吉尔时作了让步,表示同意英苏两国的方案,其中包括同意由美国占领德国西南部和萨尔地区。 
  但就在此时,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对于柏林的态度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自从盟军一致同意彻底毁灭纳粹德国以来,根据传统的政治和军事观念,“第三帝国”的首都柏林将是一个“重大战果”。此时,英美盟军和苏联红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无论是指挥官还是士兵都感到自己正置身于一场争夺柏林的竞赛中。与其他人相比,颇具政治头脑又很有人缘的蒙哥马利也许更想获得这项殊荣。在盟军尤其是英军中间,一种建立显赫战功的欲望正在迅猛滋长,他们在密切关注着苏军的意图。1945年3月27日,蒙哥马利致电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恳求艾森豪威尔允许自己单独对柏林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血腥突击”,遭到坚决拒绝。当时,艾森豪威尔考虑到在1944年9月“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对阿纳姆采取的“狭窄纵深突击”战术的惨败,决定在向前推进时更加小心谨慎,继续坚持他的“宽大正面”战略,即在保证第21集团军群主攻地位的前提下,美军各集团军应以积极的助攻相配合,以使盟军全线推进到莱茵河西岸。此外,艾森豪威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