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李开元
秦帝国的民间暗流
历史可以复活吗?(代序言)
人,只有通过镜子才能看见自己;当代,只有通过历史才能认清现实。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可以说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伟人,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二千多年以来,秦帝国成为中华帝国的象征,秦始皇也成为大一统中国的形象代言人。
然而,伟大的秦帝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十五年。秦始皇突然死去,戍卒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项羽起兵江东,叱咤风云;沛县小民刘邦也因时际会,成为一方诸侯……这一段秦失其鹿、群雄竞逐的历史突然而猛烈,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的教训和谜团,也留下了星星点点的断言残迹。
断言可以解读,残迹可以修复。最不可思议的是新出土的文物,既属于过去,又属于现在,只要看到它们,你就会确信历史曾经存在;只要触及它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坠入欲知往事的诱惑;只要体察它们,你就会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正在复活。
历史能够复活吗?历史怎样复活?复活的历史是什么样子?
本书选取秦末群雄竞逐的这一段历史,检索史料,考察实地,体察文物,以期复活当时的历史。历史的复活,需要大家一起参与。下面提供四种不同的历史情景供读者朋友浏览,而历史复活的过程,就浓缩在这里。
历史情景之一:往事的迷雾
时间:公元前209年八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数十万秦楚军将士
事件:周文军停止前进
陈县豪杰周文,受陈胜张楚政权的派遣,率领数十万楚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一举攻克关中的大门函谷关,抵达骊山脚下的戏水东岸。由于事情过于突然,秦王朝来不及征调首都近县的兵力,防御一时陷于瘫痪状态。秦帝国首都咸阳的陷落,就在眼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周文军突然在戏水东岸停止前进,就地屯驻下来。周文军的停止不前,给了垂危的秦帝国以喘息的时间。在骊山始皇帝陵监工的少府章邯请准朝廷,中止骊山陵工事,赦免在工地服役的役夫、刑徒和奴隶,发放武器,编入军队,就近参战。周文军被秦军击退,被迫撤出函谷关,不久就被紧急征调而来的秦军消灭。楚军一举攻灭秦王朝的大好战机,转瞬即逝。历史学家将周文军在戏水突然停止不前的历史事件,比况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敦刻尔克突然停止前进而丧失了全歼英法联军战机的类似事件。
疑案:德军在敦刻尔克停止前进,是因为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周文军为何在戏水停止不前,却因史书失载,成为千古疑案。
历史情景之二:遗物的出土
时间:公元1974年3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打井的农民和发掘的考古学家
事件:兵马俑的发现
陕西临潼西杨村的农民们,分在村外打井的时候,挖出了大量残破的陶器。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鉴定,确定这些陶器是秦代的武士陶俑。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由此被发现。兵马俑安放在一、二、三、四号俑坑中,八千余具陶俑,按照作战陈兵的阵式排列,忠实地再现了帝国秦军的原貌。兵马俑的塑造,以实在的秦军部队为原型;八千余件兵马俑所组成的地下军团,如实地再现了秦军的组织和阵容。兵马俑军团的原型,是秦帝国的京师军主力,即中尉军的一部。
疑案:兵马俑是始皇帝的陪葬品。始皇帝死于公元前210年,次年九月,当周文军抵达骊山脚下的戏水时,始皇帝陵尚未完工。在工事紧急中止以后,修筑骊山陵的数十万役夫、刑徒和奴隶,受赦免发给武器,编入军队,在少府章邯的指挥下,在骊山脚下的戏水与周文军作战。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兵马俑军团的原型,负责守卫首都咸阳的京师军主力,秦帝国的中尉军到哪里去了?
历史情景之三:历史学家的搜寻
时间:公元2004年7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当代历史学家
事件:考察骊山戏水
为了解答周文军在戏水停止前进的疑案,一位历史学家来到骊山戏水一带寻访。他滞留当地多日,流连始皇陵兵马俑遗址,考察灞上、鸿门故地,踏勘戏水渭河间的地形,终于有豁然开朗之感。以实地考察而论,东以戏水为壑、西以灞河为防、北傍渭河、南背骊山的这一片地方,天然形成一个狭窄的通道,正如瓶颈扼守着由函谷关通向咸阳的大路,成为函谷关以后保卫帝国首都咸阳的最后一道屏障,秦帝国守卫首都的京师军主力,即中尉军的屯驻地,应当就在这里。灞上在这条通道的西口,是中尉军的屯驻地之一;鸿门在这条通道的东口,是中尉军的又一处屯驻地。
鸿门营房遗址,在骊山北麓的鸿门原上,东邻戏水,北俯渭河,居高临下,控制着戏水—灞水间通道的入口。周文军破函谷关,沿渭水南岸大道直指咸阳,必须通过这里;驻扎在这里的秦军中尉部队,就地设防阻击,也是必然的事情。以三年之后的类似事件而言,刘邦军十万屯驻灞上,项羽军四十万屯驻鸿门,重演了敌对两军在这一带的对峙,他们应当是分别利用了旧秦中尉军的东西两处营地屯兵。
解谜:刘邦军和项羽军的冲突,因鸿门宴而得以避免,刘邦屈服开道,项羽得以进入咸阳。周文军抵达戏水东岸,急于进军咸阳。屯驻于鸿门、灞上一带的秦军中尉部队集结在戏水西岸布防,誓死保卫首都。两军挟戏水激烈攻防交战,交战的结果,周文军被阻止在戏水东岸,被迫停军不前。
历史情景之四:复活的历史
时间:公元前209年九月
地点:骊山始皇陵附近
人物:数十万秦楚军将士
事件:戏水之战
戏水周文军抵达骊山东面的戏水时,一支精锐的秦军部队,已经静悄悄地在戏水西岸严阵以待。
戏水西岸的秦军,约有五万人,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后卫两阵。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左军旁靠渭水布阵,左右军之间,中军横列展开。前锋三军之后,后卫两军集结在前锋三军的结合部,作支援依托。五部秦军,每军万人,自成一独立军团,各军团布阵相同,分别列成右方阵、左曲阵、中方阵和军幕指挥所。
周文凭借他丰富的军事经验,意识到眼前的秦军非同一般,当是秦军精锐中的精锐,始皇帝的近卫军之一,拱卫帝都咸阳的京师军中尉部队。
周文不敢轻敌,他首先以楚军轻锐部队,筑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秦军放任楚军渡河,待部分楚军渡过戏水时,秦军开始攻击……初战戏水的结果,楚军大败,渡过戏水的楚军,几乎无一生还。
然而,秦军尽管初战获胜,却不乘胜追击,事后也丝毫不为周文军的引诱所动,只是坚守在戏水西岸。秦楚两军,相持在戏水。
利用两军相持的时间,章邯紧急请准朝廷,赦免骊山役夫、刑徒和奴隶,发放武器,编入军队,就近参战。一路势如破竹的周文军终于被击败,退出函谷关。张楚政权由胜而败的命运,由此决定。秦帝国的命运,也一时转危为安。
以上四种历史情景,分别节录于本书第五章“英雄周文”、“戏水之战的秘密”和“复活的军团”,既是同一往事四种不同的折射映象,也是复活同一历史事件的四个不同阶段。
复活历史,需要心灵的体察加上智力的推想。特别是距今久远的古代的复活,由于史料少而又少,需要解读文献,需要发掘实物,需要考察实地,然后作考证勾沉,作观察推敲,作推理联想,再用贯通古今逆转时空的连接,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捕捉往事的依稀影踪。
读者朋友,如果你欲知往事,如果你赏析文物,如果你喜好旅行,请你阅读本书,参与历史的复活,作出自己的评判。
历史就在你的身边。而你,就在历史当中。
跟秦始皇本是一代人
秦始皇嬴政和汉高祖刘邦,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他们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应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种印象上的错觉,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嬴政,仿佛是隔世的两代人。
考究起来,这种错觉的产生,在于我所阅读的书籍和所接受的教育。浏览教科书,翻阅文献论著,秦始皇建立秦帝国,汉高祖建立汉王朝;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汉高祖灭亡秦国再封王侯,二人确是活跃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历史人物。不过,当我自己著书教人,试着对这两位历史人物作认真的考察时,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汉高祖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之间只有三岁的年龄差。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享年五十岁,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享年六十二岁,他们曾经在同一天空下生活了四十七年。以自然年龄论,嬴政和刘邦是同一世代的人;隔代的印象,应是时代区分割裂人物、历史观念影响历史时间的结果。
在刘邦与秦始皇共生的四十七年间,历史经历了战国和帝国两个时代,七国争雄的余绪延续三十余年而一统结束,秦帝国强暴专横十余年又濒临崩溃。刘邦四十七岁起兵反秦时,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战国时代度过的;他的人格和思想,与他的同时代人一样,都是在战国末年,由当时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抚育定型的。入秦以来,受帝国时代世风变化的影响,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有所变迁。然而,秦末之乱爆发,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战国时代的历史记忆复活,刘邦与同时代的英雄豪杰们一道,恢复战国,复兴王政,承前启后,复旧革新,一同开创了后战国时代的历史局面。
这些年来,有关汉高祖刘邦的传记出了不少,林林总总,良莠不齐。也许是出于史料的限制,也许是受到历史时间割裂的影响,往往是叙述秦末不谈七雄,考察刘邦无视战国,对于深刻影响了刘邦这一代人的战国时代,似乎缺少应有的关注。我从刘邦开始,追述后战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探寻他们的踪迹,回首到战国末年的人情风土。
平民的一家
大凡人发了迹,周围都是利害,真心难见,性情的流露,往往显现在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应当中。刘邦对于微时的旧事,是一一记了账的,一顿饭的恩怨,他要报回来,当年难堪受的气,如今要还回去,倒是很有一点天真的人情。
汉帝国的创建者,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属于楚国的沛县丰邑中阳里,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丰县一带。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下层平民家庭。他的父亲被称为刘太公,母亲被称为刘媪。刘太公,就是刘大爷,刘媪,就是刘大妈,都不是名字,而是下层社会的俗称。想来,当年都是随便起的名,一、二、三、四排行,鸡、狗、猪、羊别名,或许刘太公和刘媪本来另有不太雅驯的名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