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钢铁大亨 >

第59章

重生之钢铁大亨-第59章

小说: 重生之钢铁大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镇上的角度,出面协调当然没有问题,”何清社说道,“不过现在要信用社挤出三四百万的资金出来,怕是有些难度啊……”
    从六月中旬国务院出“十六条”,收紧银根以来,下面的银行机构就不敢乱放款了,何况鹏海贸易还是私人企业。
    何清社心想镇上现在还没有这么大的脸面,叫资金本来就紧的信用社,拿三四百万的资金借给一家私人企业。
    梅溪镇的经济发展很一般,镇信用社的吸储能力很薄弱,每年能用来放贷的总盘子,可能也就两三千万的样子。
    要镇信用社一下子给一家私人企业放三四百万的款子,这压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鹏海贸易所贷资金,将确保向钢厂进购钢材,”沈淮弹着烟灰,说道,“实际上鹏海贸易从信用社贷款,不需要把贷款真的就提出去,另外在信用社开一个帐户,钢厂也在信用社开一个帐户,款项的划拔,就直接在信用社内部转帐。信用社不会有资金压力,相反的,鹏海贸易还会将他们从其他地方筹来资金,存入信用社的帐户里……”
    说到这里,沈淮侧过头问郭全:“老郭,你看这个方案,信用社会不会接受?”
    “要是实际对信用社的资金压力增加不大,还能多出利息收入来,信用社应该能够接受的。”郭全说道。
    郭全细想想:沈淮的整个方案,也许看上去跟直接压货给鹏海贸易,没有什么区别,但最大的两个好处,就是钢厂至少在帐面上,不会再增加债务规模跟财务成本;以鹏海贸易确立钢材经销的标准之后,现款交易能让钢厂的资金运转率提高到极限。
    何清社拍着大腿,说道:“只要对钢厂,对镇上有好处,就值得努力。”
    钢厂去年产值接近一个亿,工业增加值超过三千万,与生产规模相当的增值税达到五百万,这是钢厂不管盈不盈利,都要上缴的基本税款。
    不过在分税制试点之后,这五百万的基本税款,梅溪镇就一点都享受不到,无论是新增加部分,还是返回基数,都给中央财入以及市县瓜分掉了。
    钢厂作为镇属集体企业,盈利部分自然都要算梅溪镇的非税收入。
    比起从这个地方扣几万、税源,从那个地方扣几千税源,真不如把钢厂好好的整顿,恢复盈利能力更重要。
    *
    杨海鹏得沈淮吩咐,倒是很早就到镇上,还特意去钢厂先找赵东。
    接到电话,沈淮就让杨海鹏跟厂财务科长钱文惠一起到镇上。他与何清社表示支持,但具体的公关工作还是要杨海鹏亲自去做,镇上跟钢厂这边,由郭全跟钱文惠配合……
    赵东还要主持生产上的整顿,正常工作时间根本就脱不开身。
    杨海鹏赶过来,除了钱文惠陪同外,熊黛妮也在。
    还有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是杨海鹏的合伙人,今天紧跟着过来,也是要看一眼杨海鹏在梅溪镇的关系是不是过硬,以确定要不要把家底都拿出来入伙。
    “怎么,黛妮姐你这是到鹏海贸易上班了?”沈淮看到熊黛妮,还颇有意外。
    “还不是周明怕你们反悔……”熊黛妮有些不好意思见沈淮,倒不是为昨天把胸压他手上的事,主要还是觉得太着急了。
    “……”沈淮见熊黛妮新婚少妇还有着少女的扭捏,只是抱头笑了笑,跟何清社介绍道,“熊黛妮是熊主任的大女儿,也是鹏海贸易的员工。哦,对了,熊主任过些天就要负责市委办的工作……”
    “哦,”何清社没想到跟杨海鹏过来的这个长相甜美的少妇,竟然有这个来头,有些惊讶,主动而显得有些唐突的伸是有老茧的手,去跟熊黛妮握手,“熊小姐请坐,请坐……”
    轧车事件,熊文斌代表市委出面协调,何清社很有印象,记得熊文斌当时还是市政研室副主任,没想到就要出任市委办主任了。
    何清社在上头要说有关系,就是刚调任市体委主任的陈兵,虽说也是正处级,但说到风光跟权势,是完全不能跟市委办主任相比的。
    何清社还在想,沈淮为什么要如此替鹏海贸易出这把力呢,原来熊文斌的女儿在这家企业里,但转念又闪过一个念头,昨天东华发生的最大事情,不就是新市委书记谭启平正式到东华上任吗?不是还在电视里发表了讲话吗?
    市委书记谭启平的到任,而熊文任就即将由研究室副主任上调负责市委办工作,而沈淮又提前知道消息——这里面意味着什么?
    难道当初在轧车事件上,市长高天河都被迫低头,是谭启平在背后施加压力的原因?
    何清社这时候才算是恍然大悟:轧车事件就发生在谭启平正式上任前半个多月,原来熊文斌跟沈淮他们,在那时就已经是新市委书记所圈定的人物了。
    大家都早就知道沈淮背后有强力的权势人物撑着,何清社也知道,但一直都猜不到是谁,这时候在沈淮明显的暗示下,识得谜底,何清社都有些替杜建可怜:这个可怜虫真是翻不了身了,竟然妄图跟背后有新市委书记撑腰的沈淮斗,这不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吗?
第七十章 村小当堆场
    第七十章村小当堆场
    (更新时间)2012…07…3012:22:51(字数)3111
    (第二更,求红票)
    何清社本来是想让郭全陪着杨海鹏他们去信用社谈贷款的事,但经沈淮的暗示,悟透熊文斌以及新市委书记的那一层关系之后,就变得更积极主动了。
    何清社直接打电话给信用社的主任,请他到镇上来谈贷款的事情,这更能表示镇zhèngfu支持的态度。
    不要说背后的新市委书记了,就是把即将担任市委办主任熊天斌的脸面扛出来,鹏海贸易要贷出三四百万的资金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这事何清社这么主动接手,沈淮也乐得清闲,就把事丢给何清社跟郭全,他赶去钢厂看整顿的情况。
    徐溪亭、赵东、徐闻刀、潘成等人,差不多就整天扑在电炉钢生产线上。
    沈淮赶到车间,他们正带着从市钢厂挖出来的技术骨干以及钢厂本身有潜力、值得培养的技术力量,在聚集在电炉工段,看高频炉熔炼废钢的情况。
    沈淮进入控制室,隔着玻璃感觉不到太强烈的幅射热量,拿起桌上的记录本,看上炉钢水的熔炼时间。
    “预处理衔接不好啊,”沈淮手指敲着记录本,跟徐溪亭、赵东、潘成说道,“这处应该可以再节约十分钟。我们下个月要想实现连续生产,每一炉钢水的出炉时间要控制一百分钟左右,你们肩上的压力不轻啊。”
    赵东与徐溪亭相视苦笑,沈淮对他们提的要求还真不低。
    不过好在从市钢厂挖来的技术骨干,有四五十人都补在电炉钢生产线上,而且徐溪亭、赵东、潘成等人领导他们,不存在什么隔阂,只要跟一线工人及机器磨合,实现沈淮所提的目标,倒不是太难。
    沈淮的初步目标,是要在一个月内,将钢厂的实际钢材产量提升到设计产能的八成,月产螺纹钢七千吨;三个月左右时间,实现设计产能。
    由于钢厂的核心生产线引进的是国外在八十年初才成熟的技术,目前在国内还处于一流水平。过去三年时间里,这条线实现产能严重不足,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条线的损耗不严重。
    用这条线去生产螺纹钢,实际上有些大材小用了,但没有资金去改后续的连铸及冷热轧设备——淘汰窗钢产量,最方便的就改生产螺纹钢。
    同样的,这条生产线在生产螺纹钢上,技术上有很大的富余,只有管理到位,突破设计产能将是相对轻松的事情。
    沈淮跟徐溪亭、赵东他们提出要求,是希望在磨合半年左右时间之后,就要去尝试突破设计产能,这样在每吨钢材产品上所摊的人工及设施折旧成本才会更低,每天、每个月、每年所创造的效益,才会更高……
    晚上,杨海鹏要请镇上、钢厂及信用社的人吃饭,沈淮只是让钱文惠作为钢厂代表出席,他照旧将徐溪亭、赵东、徐闻、潘成、胡志刚等人聚集起来,召开整顿总结会议。
    差不多到九点钟,沈淮才脱开身,回到镇上跟杨海鹏见面,赵东他们还要留在厂里,尝试性的开夜车,让一线工人们逐步的去适应不间断生产的情况。
    生产上的一套规章制度订立容易,但要生产线上的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工人们不出纰漏的去执行,则不是易事。
    电炉炼钢使用的高频高压电,一炉就有几十吨钢水、炉前有好几十个操作工,出一点纰漏,就有可能引发大事故、大伤亡。
    沈淮不直接抓一线生产,也没有这个精力,压力就全在赵东、徐闻刀、潘成等人肩上。
    沈淮赶到镇zhèngfu,何清社酒喝得有些多,先回去了,由郭全陪着杨海鹏留在zhèngfu里,不过也已经先安排车送熊黛妮回去了。
    杨海鹏跟沈淮都糙老爷们,在外面耗多晚都没有关系。熊黛妮毕竟是新婚少妇,周明再放心,也没有叫她留下来陪到深更半夜的道理;不然给熊文斌或白素梅知道,也得给埋怨。
    邵征是沈淮的司机,通常是送沈淮回宿舍才下班,钱文惠留多晚倒没有关系,他们家的小孩,也上小学,有爷爷奶奶照顾着。
    “谈得怎么样?”沈淮把杨海鹏、郭全、钱文惠还有鹏海公司的一名合伙人,召到自己的办公室里了解情况。
    “何镇长帮忙说了很多话,主要也是你帮忙想的方案叫信用社安心,大体没有问题了,就等着办手续,”杨海鹏兴奋劲还是掩不住,说道,“办公跟堆场,何镇长也帮助选了地方,就在学堂街北段临上梅公路的一所小学里。下午我们就去看过,离上梅公路很近,往霞浦、新津以及北郊都很方便……”
    “什么小学?”沈淮问道。
    “竹堂村小,去年给大雨冲毁校舍,学生随后分散到青龙桥、三里墩村小就读。镇上没有资金重建竹堂村小,但用来作建材堆场倒是合适……”郭全说道。
    郭全说了校名,沈淮就有印象。
    全镇村小加上镇中心小学共有二十六所,托儿班性质的简陋幼儿园十九所,中心幼儿园一所,初中三所,高中一所,梅溪镇中小学及幼儿园生员总数达八千人。
    这么大的教学规模,包括近四百名教职工的工资在内,每年能拿来投入的教育资金,也只三百万元。镇zhèngfu是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但教育资金的紧缺,更客观的原因,是梅溪镇可支配财政收入太少了。
    竹堂村小给暴雨冲毁校舍,不能从县里额外获得支持,仅靠镇上的财力进行重建是很困难。
    竹堂村的学生,都已分散到附近的村小入学。在何清社看来,与其从紧缺的镇财政挤出资金来重建校舍,还不如出租给鹏海贸易当堆场,为村上、镇上多增加些收入……
    沈淮也无法去指责何清社的现实跟世绘,他当初不接手财政所,就是不承担承担财政紧缺的压力,关键还是要看钢厂的盈利恢复情况。
    杨海鹏没有想到整个事情会这么顺利,掩不住兴奋劲的跟沈淮描述下午在何清社协调下,跟信用社谈贷款的情形。
    镇信用社不归镇zhèngfu管,但只要在梅溪镇上,就必然要抑仗镇zhèngfu的鼻息,有什么事情,信用社还是愿意配合镇zhèngfu的。
    当然,更关键的原因,想必何清社已经跟信用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