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心难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聿唷�
明珠与夫人能有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自然是高兴的紧。何况,如果与皇亲贵族结亲,无论是对于容若还是对于整个纳兰府都有着巨大的益处。可是,虽然婚姻大事应当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二人却不愿让儿子在这件事情上对他们有意见,若是为他娶来一个不中意的,将来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于是,尽管有些家族他们很希望能够结交,但是还是会每每征求容若的意见。但没想到,容若自己却对此事毫不上心,每次都说大丈夫应当志存高远,不应当过早地陷入儿女私情。自己现在还年轻,应当在历练几年,读书习武,将来能够报效朝廷。然后便央求着父母将婚事向后延迟几年。
明珠夫妇虽然希望儿子能够尽快的成亲,但是经过细细思量,也总觉得容若知道上进是不是坏事,何况,容若的确年纪还不大,推一推也未尝不可。等到功成名就,结一门好亲也不是难事。所以他们便也心甘情愿地为儿子推下了一件件攀亲结缘之事,不惜受了许多官员的冷眼。
但明珠夫妇并不知道,其实,容若不愿成亲不仅是因为无暇顾及,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那些千金们着实是没什么感觉。在他的心目中,妻子既然是要执手一生的,自然要寻找到一个可以交付真心的人。如若果真随随便便地娶回一个,以后日日相对却又没有什么真情实意,对两个人来说,那是一件多么痛苦而折磨人的事情!况且,还要在一起一生一世。所以,若是没有碰上可以让他交付真心的人,他是万万不愿成亲的。
而就在这年暮春时节,纳兰府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那几日,明珠心里总觉得有些沉闷。他原本是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庶出妹妹的,在很多年前就嫁给了远方一个姓卫的小官。由于从小二人的感情就比较淡,所以他早已将这个妹妹忘得差不多了。而且,他们两家这些年来并无什么走动,他甚至连妹妹的容貌都已经记不清楚了。
前几天,有消息传来,说他的妹妹因病而逝了。虽然说明珠与这个妹妹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但两人毕竟是同胞,有着血脉之亲。而她活着的时候自己没有怎么关怀过她,现在人突然没了,他便总觉得自己是亏欠了她的。所以难过是难免的。
于是他连忙便派人去打探了妹妹家的情况,得知这些年妹妹虽然过得比较清贫,但是总算是幸福。丈夫很是疼她,而且还有一个乖巧的女儿。现在,妹妹走了,只是可怜了这个外甥女。妹妹的女儿名叫卫毓琳,今年才刚刚十四岁。而且小姑娘自小身体孱弱,再加上母亲刚殁,悲伤过度,更显得是无依无靠、楚楚可怜。这些日子,她的父亲由于丧妻,所以悲痛欲绝,顾不得自己的女儿。明珠得知这一情况,不由得便动了恻隐之心,与夫人商量着将她接回府中抚养,横竖不过是多一个人的口粮罢了。而夫人原本就心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也觉得这个丫头很是可怜,于是便也欣然同意了。
二人没有停滞,立刻便遣人去接毓琳进府。
前去之人来到卫家,先代替明珠一家吊唁了毓琳之母,然后便说出了来此的目的。卫父听了之后,思虑片刻,便去询问了毓琳的意见。毓琳听后,心中有些不愿,因为现在母亲新丧,父亲由于伤心,身子也垮了,她怎么能够在此时丢下父亲进京去呢?
而卫父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女儿现在心情压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能够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心情自然会好一些。况且,明珠这些年虽未同他们有过交往,但是他毕竟是毓琳的亲娘舅,自然是会善待女儿的。
听到父亲这样说,毓琳心里虽然很是矛盾,但是由于不愿让父亲再为自己操心,所以便也就答应了下来。只是说去京城暂住上一段时间,然后等到心情平复了,便会回来继续守在父亲的身边。
经过一路的颠簸,毓琳总算是来到了京城,可是自己的心情却总是……
第十一章 蓦地一相逢 心事眼波难定(2)
这一路上,毓琳想了很多很多。她从小就是一个很敏感的女孩子,虽然家中不甚富裕,但是却一向清高孤傲,自尊心是极强的。现在要去舅舅家,心中不免忐忑,因为明珠权势极重,怕的是他们家中会看不起自己。毕竟,寄人篱下的生活总是不舒服的。
怀着不安的心情,毓琳终于来到了明府。看着府中那富丽堂皇的装饰,心中的忐忑顿时又重了几分。
跟随着下人先去拜见了明珠和夫人,二人见她虽然身形瘦弱,但是却举止文雅,知书达理,而且模样十分俏丽,招人怜惜,都很是喜欢。而他们的和颜悦色在敏感的毓琳眼中,却总是带着一丝怜悯的意味。
拜见之后,毓琳便回到了新为她收拾出来的房中。夫人知道她这些日子母亲刚殁,心情自然很是不好,所以便特意为她选择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她的住处是一个独立的小院,还挨着府中的花园,幽静雅致。这点总算是让她心中添了几分愉悦之意。
在房中休息片刻以后,她便带着夫人派来的小丫头珠儿到花园中散步。
时当春暮,花儿大部分都过了最灿烂的季节,花园中景色已不再是欣欣向荣,虽不似秋天一般萧瑟,但鲜艳褪去,只留下片片浓郁的绿色,单调而沉闷。毓琳缓步在花园中走着,无心赏景,只觉不安。当初在家时,毓琳是家中独女,冰雪聪明,深得父母欢心。并且,她熟读诗书,才华横溢。家中虽比不上明府中的豪华,但有父母的疼爱,是那样的温馨与幸福。可是天公不作美,这场突如其来的病夺去了母亲的性命,也夺去了她所有的开心。
虽然现在被明珠接入府中,可是,这里毕竟不是她自己的家,虽然是亲舅舅,但是却从来未曾见过。府中上下待她自然是极好的,但是她却依旧无法做到毫无顾忌地生活,因为,谁知道那种好的背后,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母亲而换来的同情?她不愿意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她,更不愿意要别人的怜悯与施舍。现在的她,就好似惊弓之鸟一般,时时刻刻都觉得不安。或许,这便是寄人篱下的感觉吧。
不知不觉间,她们走到一口井边,井台上落花满地,竟是那般凄美,毓琳不觉看痴了,怔怔地站在那儿,出神的望着。那些落在地上的花瓣,在凉风中摇摆着,就如同自己漂泊的身世一般……
珠儿是明府的小丫鬟,今年才刚刚十二岁,夫人见她乖巧,便分给了毓琳。现在,她见表小姐呆呆地望着这口井和一地的碎花瓣,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想要问,可是见表小姐一副哀戚的神色,也就不敢轻易出声了,只能是默默地站在她的身侧,静静地陪着她。
这一天,于容若来说,应该是终身难忘的。
他刚刚跟几个友人去京郊狩猎回来,踏进府中,便有人告诉他府上来客了。他笑了笑,没有以为然,府上每日来的访客不计其数,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下人又说,这次是一个常客。他这才知道阿玛已将自己远方姑姑家的表妹接了过来。
他之前并未听说过阿玛还有一个远嫁的妹妹,更不用说表妹了。可是听到这个消息,不知为何,他的心中竟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想要立刻看到这个表妹。于是他便匆匆忙忙地赶去见她。可是到了她的房中之后,却没有见到人。一个在院中打扫的小丫头告诉他,表小姐刚才去了花园,于是他便又急急地奔向了花园。
容若走到花园中间,便远远的便看到了两个身影。珠儿他自然是认得的,那么珠儿身边的女子应当就是他的表妹了。
自远处看去,只见她穿着一身素白的汉装,没有其他的颜色,甚至连发间的头饰也仅仅是一支洁白的玉簪,很素雅,也很楚楚可怜。只见她静静地站在那儿,衣袂随风舞动,从远处看去,竟丝毫都不像是凡尘中的俗人,活脱脱一位画中仙子的摸样。容若见过很多美丽的女子,但与她比起来,世俗气都过重了,一看便是红尘俗客。没有一人能如她一般有一种摄人心魄的脱俗之美。
容若感觉,她美得令人窒息,也令人感到不敢靠近。
因为她侧身对着容若,而且一直在想着心事,所以并未发觉已经有人进了园子。而容若见到她后,也许是因为她的气质令他不敢打扰,也许是怕自己惊到她,扰了这幅绝美的图画,所以也没有做声,只是轻轻地走近,然后驻足,默默地凝视着她。看着看着,他的心中蓦地生出一种莫名的悸动。
这不就是自己希望遇到的女子吗?容若心中暗自赞叹着,想到的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几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话,写的是莲,但是现在在容若的眼中,写的就是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佳人。
她,就好像是那朵莲花,独自站立在远方。她的身上散发出阵阵幽香,远远的传来,沁人心脾。可是,却是那样的孤傲,不愿意任何人走近,也没有人敢于走近,因为,从她身上传出的那种气质,让人觉得她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他静静地看着,想着,不只不觉间,忘记了时间……
而毓琳却什么都没有察觉,只是一直这样站着。风渐渐地有些冷了,珠儿搓了搓冻得有些发红的手,看了看表小姐那瘦弱的身躯,生怕她单薄的身子受不了这种凉气,若是被冻坏了,可不得了了。于是,她轻手轻脚地走了过去,然后上前开口对着毓琳小声道:
“表小姐,风越来越凉了,您身子弱,就别站在这儿了,如果受了寒气可就不得了了。”
毓琳听到她的话,这才回了神,然后勉强笑了笑,转过身来对她说道:
“看我,竟然都忘了时间了。风这么凉,怕是你也冻坏了吧?”
第十二章 蓦地一相逢 心事眼波难定(3)
“奴婢不冷,只是怕表小姐受了风,老爷和夫人该心疼了。要奴婢说,咱们还是回房去吧。”
毓琳的笑容中平添了几分凄凉之意:“在这儿……哪里还会有人真的心疼我……我只不过是一个孤女罢了……”
“表小姐,您别难过,虽然老爷待人严厉,可是夫人脾气可好了,我们平时若是犯了什么错,她都不会罚我们呢!刚才您去见夫人,我见她可是很喜爱您呢,夫人一定是很疼您的。”珠儿连忙跟她说道。
“舅妈不过是看我一个没娘的孩子,觉得自己可怜我罢了。没想到,我竟然也要让别人来同情,来可怜……”毓琳低声说着,眼眶渐渐地泛红,泪水也溢了出来……
容若在一旁看到她独自垂泪的模样,心中竟然一紧,有一种想要立刻走过去亲自安慰她,为她擦去伤心之泪的冲动。然后告诉她,自己不是同情她,更不是可怜她,而是理解她,可以听她倾诉心声的……
只是,他却又不敢贸然地走过去,生怕这样一来会吓到她。
珠儿见表小姐掉泪,不禁吓了一跳,想要去安慰,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急的不得了,语无伦次地说:“表小姐,您……您别伤心了,一会儿,一会儿珠儿给您说笑话听好不好?您别哭,别哭嘛!”
毓琳掉了一会儿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