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张曼菱评点红楼梦 >

第16章

张曼菱评点红楼梦-第16章

小说: 张曼菱评点红楼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说当年,他每逢集市,便带着弟子们下山去,在集市间走动,寻找众生各态,将那些挑柴的,卖米的,谈价的,游逛的,饮水的,走累了休息的,种种四方来客,捏出各种小泥人。然后带回寺中,琢磨成形,便化为罗汉的金身。
  所以,现在你置身这五百罗汉中,竟无一人类同,屏息处静,更能够感觉得到这些罗汉具有生命的气息,感觉他们欲言,欲举,欲表达的愿望,感觉他们沐浴着尘世苍凉的躯干与面庞。
  在佛教艺术中,这是创作上的创举。艺术家敢于有如此的思想和做法,来自于他的艺术天才,也来自佛教中大乘流派的思想。这就是:众生即佛,我心即佛心。佛的存在正是要帮助苦难中的众生超出迷茫的心境。佛的指引和境界,正是在众生现实的生活中。佛并不是束之高阁,只会享用鲜花和清雅的偶像。佛是无时不在的,尤其对于那些真诚善良的劳动者,佛与他们同在。
  五百罗汉的塑造者正是崇尚这样的佛家思想,他完成这些塑像,也传达出了自己的佛教信念。佛走向了世俗,在这里直接走向了集市。艺术也走向了众生,走向了民间生活。这是一种回归。
  戴郭邦的画风中透露出这一种古典画向现实“回归”的消息。
  再将其比之蜚声海内外的陈逸飞,陈是将生活元素和文化元素进行“符号提取”,而工艺化,装饰化,淡化了其中社会内容和人物个性。戴却走的是唤醒画中人物生命形态的现实主义路子,所以他与文学更为沟通。
  我以为,戴尤如西方将圣母凡人化的雷诺阿一派画家,而陈逸飞则有些像提香一类的宫廷画者。
  我个人更欣赏戴画这样的道路。 
 



 

   
男权世界的报复(1)
 
  男权世界的报复
  ——凤姐末路考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给凤姐的画是:“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头二句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这诗头一句,已经先把“王熙凤”这个名字上的光环破了。说她是“凡鸟”,就不是真凤凰。她只是末世冰山上的假凤凰罢了。
  “良禽择木而棲”。这只凡鸟却选择冰山而棲,可见亦非“良禽”,所以更不是凤凰。
  书中有一回,原与凤姐无干,第五十八回“杏子荫假凤泣虚凰”,内容是小戏子烧纸钱,祭奠戏台上的夫妻情份。但我觉得,它也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即点出了凤姐这个凤是“假凤”。她嫁在贾家,自然是“假”了。并且她注定了要“泣”。“虚凰”可指浮光一现的繁华生活,也可实指贾琏。
  凤姐贾琏是《红楼梦》中最糟糕的夫妻,白昼宣淫,并非恩爱。彼此防范,彼此诬陷,竟如仇家。暗藏大恨,岂有真情?正是一对逢场作戏的“假凤虚凰”。
  有一种说法,凤姐其实是一部《红楼梦》中的正主,那宝黛钗倒在其次。若论起其一出场时的声势,再接下来几回,都是她的表演段子,凤姐的确在内容上一直占据着此书的重要篇幅,用现在的话说是占领了“黄金时段”。
  再论她对于全书中的有活动及故事的参与,决策,甚至园中的诗社也要她来出钱才开得成,要请她来凑句才继续“联句”下去,以至高鹗还请她当了宝黛悲剧的“主策划”;这个人在贾府生活中翻云覆雨的本领,不同凡响。
  而对于凤姐的人生评价及其下场,也就风生水起。有许多角度可选。且看:
  对于老祖宗贾母,王夫人以及大观园中诸人而言:
  凤姐是一个可人,随身带着春风,笑话,甜蜜话,风趣话,少了她则气闷。上面两位夫人和下面几个妹妹都不能周旋于贾母的,由她周旋到了。众人由此感激她。
  凤姐又是一个解人,能看出贾母心事,随即化解,连宝黛吵架也是她去调停,她去拉了来看戏。
  凤姐还是一个能人,大到秦氏祭典,小到生日宴会,只要她一安排,一定有气派有光彩,且能够贴切当事人的心意,还能够表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倾向。
  长此以往,她就成为了贾府上层心意的总代表,贾母亦认可了。她的权利也就虚实结合,向各个方向都可以借势讹诈。所以贾琏等人斗不过她。
  这样子的凤姐,在兴旺的贾府里真的就成了一只美丽吉祥的五彩凤。
  掀开彩凤羽毛的内里:
  对于贾琏与尤二姐,凤姐是一毒辣妇人,使丈夫绝后,使弱女丧生。她杀人不眨眼睛,阴谋耍尽后,为了灭口,她甚至叫人追杀张华。可谓天良丧尽。亦不后悔后惧。确实比一个男人更让人害怕。
  因为那不够资格档次的爷们贾端居然敢爱恋唾涎自己,侵犯了凤姐尊贵的心态,她就要他死,也果然治其于死地了。
  有人把凤姐比作贾雨村,而贾雨村也就是把那个知情的门子寻个错处,远远的发落了。还不敢杀死。而凤姐比男性世界的枭雄更胆大妄为,不虑其后。
  凤姐也比不了贾雨村,她没有贾雨村在官场上的才干,会掩饰,能攀附,忽上忽下,还要会闪避开要害。她教唆张华上告时,竟然说出“就告我们家谋反也不怕的”那样的话。就完全没有了底线。
  凤姐的天性独霸,不是贤良女性。她对贾琏的爱,是一种欲望和占有,以及关乎“地位”的争斗。在“情”字上,她不如平儿体贴,更不如尤二姐之温柔。
  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凤姐与贾琏设宴洗尘,奉承“国舅大老爷”之际,她说自己如何“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并列举了府内管家奶奶们“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 
 



 

   
男权世界的报复(2)
 
  这些家庭斗争的伎俩,我们在这里完全可以看作是凤姐的自白。在她那才真的是全挂子的武艺。她件件演示给我们看。那贾琏又何尝不是肚里明白,姑且听之的呢?
  虽然野心勃勃,凤姐仍然摆脱不了“做女人“的命运,因没有生下儿子,而在女人的战争中成为弱者。故她杀二姐也由于生存所致。二姐带来了危机。
  她知道自己占据不了男人的心灵深处。她更知道,男人的心灵亦不是什么保险公司。还不是“见一个爱一个“。她倒不是伤感型的,而是硬拼。她认为自己只能靠手段,网状式的控制,一发现对手就扑灭致死。
  古来丈夫外宠,妇人俱是如此,不能恨男性,只能恨另一个女子。因为她与男权争不了,只能与女人相争。此可悲之态,至今世仍然延续。
  这是一张男权世界的网。凤姐也就在这网里挣扎。当她失去丈夫的爱和信任,她就更加自专和狠毒。此外,就是大量地敛财,以备后手不时之需。
  一个有安全感的女人是不会这么疯狂敛财的。
  凤姐首先就是一个男权世界的受害者。除了对女儿还有一点残存的母性,她已然完全地被异化了,身上人性的东西已经很少,她把自己也“算尽”了。
  对于殉情女儿金哥和她的未婚夫,凤姐完全将人命作为黄金的代价。
  “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地作为起来”。
  在封建的制度下本来女子只能主内。“才”还是可能有的,但只能是内才。凤姐却是内外一把抓,她心眼里也小瞧着这班爷们,但她不明白,终归爷们是受过封建的政治教育的,好歹读过些仕途的书,知道些条律。
  封建制度下的女性有着这种先天和后天的局限,它限制了人的活动范围,也就限制了人的活动能力。凤姐偏要去那个男人的范围里去活动,去发挥她所被压抑的能量,这样妇道人家的见识和一味贪婪,发挥了她的弱点弱项,无知无识专揽要害事情。造成她“别人不敢干的事情她敢干”,孤军深入,在“德”与“法”的背向上走得太远。
  收贿赂,放高利贷,兼并土地,随意杀人,凤姐应了一句古训“女子无才便是德”。因为她有些干才,而又无更多知识,所以折腾起来,占着夫家前面的势力面子,真是谁也挡不住的。她不是自身在官位上,是没有章法的,所以“眷属作案”更胜一筹,古今相同。
  那在抄家时从她屋内搜出的一箱地契,借据之类,则可能想见,是沾满了多少人间血泪鲜血的了。那贾琏曾说贾雨村,为几把扇子搞得人家家破人亡。这凤姐之甚于雨村,这箱地契到手,更不知她是如何作孽祸害的。
  凤姐这个人的出现,本身就是末世的标志。
  第十三回末,雪芹在凤姐治理宁国府时有两句断语:“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凤姐能够上去当家,也说明贾家男人之败落。
  贾府的男性主子中,贾政其实是个庸人,无真才实学,对外不能执政管理,约束部下;对内不知家务条理,就是贾宝玉所骂的“禄蠹”,误国误家的祸害。贾政虽谨慎克己,痛笞亲子,又怎么能挡得住贾赦之胡为,凤姐之拆墙?
  凤姐加重了冰山的沉没,冰山亦带给凤姐更多的幻想和胡作非为。凤姐正是末世的产物,败家的征兆。应了“牡鸡司晨”这句老话。问题还不在男女生理的性别,而在于在那个社会里,男女教育程度及活动范围的严格区别,使其素质终有高低,见识眼光终有差别,致使凤姐这样的女人不可能胜任贾府这样大的格局,而必然要作弄出许多后患无穷的事情来。
  凤姐没文化,不象探春能知古今,会思考,能分析,故有远见,务虚的一面还多少有点儒家忧国忧民的意思。凤姐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不知势败如山倒的史训,不知防不胜防的官场,所以做坏事时把柄遍地,不知收拾,不知余地,贪婪没有约束,比贾琏还没有忌讳,还狠毒,贾琏尚且不忍坑害石呆子而谋名扇。
  杀二姐虽巧妙没有落刑法上的罪名,但毁夫妻之情,绝贾琏之后,坏了她自己的本份。她没有想到贾琏有行使夫权的一天。以为自己恃宠荣府,永远在丈夫之上。这又是归结到“没文化”,不懂三纲五常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可以一时欺纲,而清算的日子总是有的。
  在张金哥故事中,暴露出她对男女纯情的践踏和冷漠,作为一个青年女性,这是一大人性缺陷。所以后来高鹗将她派为献“掉包计”杀黛玉的主谋,是以此作为根据的。
  以其心狠手毒,以其对贾府中诸类矛盾的深知,还有她想拉扯王氏家门的宝钗,今后共好共揽荣府大权的家庭政治等因素,凤姐都必然是帮王夫人、薛宝钗来图谋林黛玉的。
  还有一说:当年黛玉父亲逝去,贾琏带黛玉奔丧江南,书中只写黛玉回来时带回了她旧家的书房物件,而林家从扬州到苏州的财产如何处置,竟然一笔未提及。
  不可能林如海什么也没有留下给爱女。他为官顺利,又没有遭到什么抄检之类。并且就一个独女,似乎也没有什么林家亲戚要来瓜分侵吞财产。
  当初林黛玉入荣府,也不是林家抚养不起,而是父亲念她孤单,外祖母又来接,自己已经不想续弦,这也是一位重感情的人。林如海不可能是连女儿的后手都没有准备,将她作为孤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