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性。她的真正生意并非饮食,而是卖淫;客人大多是走南闯北信息灵通或有一定来头的人物。温觉得这个老板娘有一定“情报价值”,下决心同她混熟,殊不知刚贴上去便惹上了性病,只好及早“班师回朝”。
3月11日,范股长和侦察员小姚奉命飞赴云南,会同当地反间谍部门逮捕温茂。在这里,笔者要点上一笔:由于当时反间谍部门的经费非常紧缺,一时拨不出赴滇的旅费。为解决这个问题,李庭辉处长亲自到兴宁县找县革委会主任汇报案情,要求拨款,以解燃眉之急。县革委会主任非常重视,当即拍板,大笔一挥,批给3000元。这个数字在当年是很可观的,它解决了赴滇办案的一切费用,真可谓“雪中送炭”。这笔钱既表示县领导对反间谍斗争的大力支持,又给侦察员们增添了新的动力。
范、姚两人由于连日奔波,疲劳过度,双双晕机。但到达昆明后,他们顾不得休息,即与云南省铁路局公安处取得联系。在公安处大力协助下,一批侦察员分乘两辆吉普车直奔开远。
1975年3月13日,温茂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他被我侦察员从调度室带上吉普车。吉普车启动时,正逢一列满载援越物资的火车徐徐离站。温茂颤抖着闭上眼睛。直到此时,他才醒悟,凭他们这些间谍分子,是难以阻止历史的车轮前进的。
温茂的被捕,震动了开远铁路系统。他平时工作积极,业务娴熟,深孚众望。
上级机关已准备提拔他为该站的副站长。这样的人物居然参加了间谍组织,出卖了祖
国,怎不令人震惊!
温茂自1974年初被温东成发展参加间谍组织后,仅一年多时间,已向间谍机关提供了大量情报。当他被带上人民的审判台时,这个年仅28岁的颇有前途的青年,才流下了懊悔的眼泪。
案情至此,可说已是水落石出了。然而,侦破组的同志并没有忘记,温华在交待问题时提到,温东成曾把一包东西交给她保管,说是给温茂的,并一再叮嘱她“不要乱动,等温茂回来再亲手交给他”。“九点指示”里也特别提到这包东西。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温如此小心呢?
3月9日下午,兴宁县反间谍侦察员从温华家中搜查到了这包东西,并于当夜送到梅县地区反间谍部门。
侦察员们谨慎地将这包东西打开,发现全是普通的日常用品:指甲钳一只、航空信封两个、白纸两小张(经检查证实原为一张撕成两半)、维他命药片两瓶小刀一把。
很显然,这些极为普通的小玩意既然令温东成如此关心,那里面肯定大有文章。
然而,大家左看右看,就是没发现有什么破绽。
“难道真的是些普通用具?”有的同志开始失去信心。此时,李庭辉处长来到工作现场,又将这些小物品细细地查看了一遍。这位经验丰富的老侦察员用肯定的口吻说:“不可能没有问题。温东成后两次回来,都没有同温茂接上头,按常理,间谍机关既然发展了温茂,必定要教会他一些基本联络方法和技能,并配给活动工具。这些东西必定与此有关。”
“那么,在这几样东西里,又能藏着什么工具呢?”有同志说。是呀,就算一台简单的发报机,拆开也不止这些零件。两张白纸、一个信封,这不过是写信用的,什么也藏不住;指甲钳除可以剪指甲,再无别的用途;小刀也是如此简单。若说复杂,只有两瓶维他命还沾得上边,但反复倒出来装进去,也没见有何异常。
到了下半夜,明亮的灯光映照出侦察员们因连续作战而消瘦的身影。他们依然全神贯注地检查着这几件物件,感觉不到时间的流动,更没有预料到即将发现的东西,会轰动全省。
凌晨4点多,一个年轻眼尖的侦察员突然惊呼起来。原来,透过斜照的灯光,他发现那张白纸上有轻微的字迹压痕。
一直坐镇现场的李处长接过那张白纸,对着灯光看了半晌,发现压痕原来是一组文字,经辨认正是间谍联络暗号,最后是连续两个“X”。他沉吟了一会,断定说:“这是一起美国间谍案。”
此语一出,在场的年轻侦察员无不愕然:“不是已经证实,温东成是台湾国民党间谍吗?”
“温东成是台湾国民党间谍,同时又是美国间谍。他是‘双重间谍’。”李处长招呼大家围拢过来,“你们看,这并不是普通的白纸,而是美国间谍常用的白色复写纸,使用方法与普通复写纸一样,只不过通过它压写出来的字迹没有颜色,看上去依旧是白纸一张,只有用药物显影,字迹才会显露出来。你们再看看,这上面最后落款是两个“X”,它是美国间谍惯用的符号,所以可断定温东成是美国间谍无疑。”
这确实出乎大家的意料,因为他们一直都以为对手只不过是一名蒋帮分子。与“山姆大叔”直接打交道还算是头一回,这使他们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李处长提醒大家,目前外国间谍喜欢用显微技术作为重要的通信联络手段,既然查证认定了温东成的美国间谍身份,就必须在显微工具方面穷追到底。不过,显微点是什么模样,侦察员们谁也未曾见过。
侦察科李科长一连几天没睡好觉,饭量锐减。他实在太疲劳了。由于温东成态度顽固,拒不交待问题,因此,此案的审讯进展缓慢。假如不从这包小物件中寻找出突破口,要撬开温的嘴巴就会愈来愈困难。作为一个侦察科长,此时肩上的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这几天,他干脆不骑自行车上班,改为步行,这样可以利用这十几分钟的路程,继续琢磨指甲钳等几件小玩意。在饭堂吃饭时,他也不再加入那班“牛皮”队伍,而独自坐在饭桌一角,心思依然萦绕在指甲钳上面。
这一天,太阳吐出了南国春天少见的阳光。李科长来到办公室,又一头扎在那包小物件之中。
突然,他发出一声惊叫。同志们以为出了什么事,纷纷跑了过来。
原来,李科长在拨弄指甲钳的活动柄时,刚好把联结塑料饰片与金属柄的那枚透明塑料“铆钉”压在一张白纸上。这时奥秘终于被发现了,他透过亮珠般的“铆钉”,隐隐约约看到了几行细若游丝的字样。这一重大的发现,几乎使大家都跟着呼喊起来。
喜讯立即通过电话报告给省反间谍部门。当年的反间谍侦察处林处长对此非常重视,指示暂不要乱动,厅里会马上派专家前往。
再说,在李科长发现那粒亮珠般的“铆钉”之后,细心的侦察员们又发现了在维他命瓶盖夹层的干燥剂中,也有一粒有别于其他干燥剂的圆柱状透明物。
第二天中午,林处长带领专家赶到梅州市。经过专家确认,指甲钳柄的“塑料铆钉”和那粒藏于维他命瓶盖的圆柱状透明物,都是显微放大镜。而指甲钳柄有字迹的那粒放大镜上面,还粘着一枚薄如蝉翼的显微点。
林处长幽默地说:“美国佬的好东西,居然奉送到我们山区来了,这可是难得的呀。根据美国间谍惯于同时配备两枚显微点的习惯,既然发现了一枚,就必然有第二枚。再查!”
然而,未曾使用和作显影处理的显微点,凭肉眼是根本搜索不到的。
看来,第二枚显微点的下落,只能去问温东成本人了。这个喝梅江水长大的家伙,前几番审讯,都拒不交待自己的罪行,至多只来个避重就轻,说些乱搞女人的故事。
温东成又一次被带进审讯室。他默默地站在墙边,闭口不语。
这时,李庭辉陪同林处长走了进来,戴眼镜穿警大衣的林处长很有儒将风度,又兼有学者派头,温东成一看便知道是上头来的官,显然有些紧张。
李处长首先来一招“敲山震虎”,他指指林处长说:“温东成,这位首长能决定你的命运。再给你一次机会,希望你彻底交待罪行。”
温东成愣了愣,颤抖着说:“是,长官,这回我要竹筒倒豆——彻底交待。”但他只是紧张了几分钟,便又恢复了顽固之态,尽是胡诌些泰国学校里派系斗争的琐事。
林处长叫侦察员搬张凳子让他坐下,然后不动声色地说:“温东成,这些故事我也喜欢听,不过,你得蹲在监狱里慢慢地讲,想讲多少年就讲多少年。当然,如果你还想回泰国的话,那么你就应当知道我林某人最喜欢听些什么。”
温东成身子一震,连忙说:“我交待,我彻底交待。我知道泰国的街头有很多间谍……”
“慢,”林处长微微一笑,“泰国街头上的间谍让泰国人去抓好了,很遗憾,我们却是在兴宁县的街头抓住你。我知道你很忙,身兼数职嘛!不过你的技术却不高明,尽露馅。”
面对如此棘手的长官,温东成心中曾闪过无数念头:莫非他们真的发现了我的秘密?不可能,美国人的显微技术是最高明的,就是苏联也只能望其项背,对,他只是吓唬我罢了,中国根本没有能力破这个谜。只要我守口如瓶,又奈我何?
心念已定,温东成抬起头来,装作委屈的样子说:“我确实没干什么,只是帮泰国华侨带点侨汇,收取微薄的报酬罢了。”
林处长目露威光,轻蔑地哼了一声说:“那么,请你告诉我,那只指甲钳千里迢迢送给温茂,难道就是为了剪剪脚指甲?那两瓶维他命,是否就可维持他的生命?”
温东成顿时大惊失色,他知道我反间谍人员已经掌握了他的罪证,再抵赖下去,便真的要长蹲监狱,甚至要掉脑袋了。“这肯定是泰国那边有人告密,有人出卖我……”他自言自语,至此他还不相信我侦察人员的神勇和智慧。他垂头丧气却又不很情愿地交待:“好吧,我彻底交待,我参加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奉命潜回国内,把显微点和显微放大镜交给温茂……显微点就在航空信封面上的飞机翼下……”
那个航空信封,又摆在侦察员们的面前。可是,不管众人怎么检查,都没有发现代表航空信的标记——飞机的机翼下有任何异常的东西。
林处长拿起一瓶维他命,审视了一会说:“这不应该是维他命。”一语惊醒梦中人,侦察员小余一拍大腿:“对呀,温东成有什么必要送给温茂维他命呢?肯定是同显微点有关的东西。”李处长接口说:“会不会是显影剂呢?”“我看很有可能。”林处长满有把握地点了点头。
一场试验开始了,有人端来了一小杯自来水,李科长则取出一粒“维他命”放进水杯里,这粒“药片”很快便溶解了。接着,省厅来的专家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把信封上的航空标志剪下来,放进“维他命”水溶液中。奇迹终于出现了:在机肚的下方,显现出大头针针头般的一枚灰黄点。显微点终于被分离出来。不到几分钟,在与航空标志对称的另一端,又以同样的方法发现了另一枚显微点。
美国中央情报局自认为万无一失的显微点,终于完全暴露在我粤东山区反间谍侦察人员的雪亮眼睛之下。
梦想的破灭
1949年3月的一个夜晚,阴云密布,寒风阵阵。虽然春天即将来临,但在这清冷料峭的海边,人们依旧是冬装打扮。这时,在塘沽港的码头上,急匆匆地走来一个头戴礼帽、身穿皮夹克的中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