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周末128 >

第1章

周末128-第1章

小说: 周末1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南方周末   2004…10…14 15:57:04 

  □吴非

  拙文《“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在《南方周末》“众议”版刊出后,得到很多读者回应,特别是教师同行给予特别关注,我很感激。文章发表时编辑注明了我的工作单位,方便了读者和我的交流。

  南京教育行政部门一些同志来征求批评意见,探寻改进工作的良策。南京大学一位读者来信,指出拙文中一处错误,告诉我,南京不是“星期六上午补课”,而是全天补课。山东威海一位记者来电,提供一些地方“教育造假”的事实。江苏的一位教育前辈来电,希望以后不要再称“苏北的‘死揪’”,说苏北一些中学开始注意形象,近年科研颇有成绩;在应试方面,苏南直追苏北,速度极猛。无锡一干部称,在苏南某市,任何一名高三学生都能知道自己每次高考模拟的全市排名,也就是说他能知道自己在三四万人中是第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名,而这样的信息系统绝对不是一所学校有能力完成的。

  热心的同行也提供了各地教育统计数据及种种奇特的统计方法,我对这些内幕情况感到惊讶,虽然它在某些部门早就不是秘密。各地同行对教育腐败(特别是令人发指的招生腐败)也忧心忡忡。我会继续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实,有两个基本概念的命名一直很含糊。为了说话方便,大家把目前教育上的不同做法习惯地归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我一直认为这对双方都是过度的恭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试本不应当有太大的矛盾,但是因为有落后的高考制度,才形成当今畸形的教育。对照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东亚国家和地区盛行的应试狂潮、“恶性补习”以及随之而生的学生厌学厌世状态,如果不改革,中国教育有可能出现更困难的局面。

  有问难者想要我回答高考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质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法,并请问素质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估计这些同行并非一无所知,也就是要抬抬杠而已。拙文仅对南京高考排名风波发表一点看法,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来阐述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做法。但是如果因为拙文没提及应试策略,就被认定是“牺牲学生利益”,那恐怕是逻辑的混乱。我由这类提问想到,即使在教育系统内部,有关方面也应当注意加大“课改”宣传力度,同时要注意通俗化。今夏我在一些课改实验区得知,确有不少教师因不了解课改基本知识而闹出笑话。

  有些教师忧虑推行课改后,会不会导致学生因不刻苦学习而考不上大学,转而想到“学生不刻苦,以后没有出路”等等。我想,有些问题绝不是靠补课和加大作业量就能解决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一个学生,只有热爱学习,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他的学习才会有价值。

  早在此前,苏北的一些校长和教师说过,他们根本不愿意“死揪”,因为那样的工作简直没有尊严。每逢评比,有些被评上的教师很难为情:把学生逼得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疲惫不堪,自己反而成了“模范教师”甚或“师德标兵”;在介绍先进事迹时常常很尴尬,因为除了“死揪”,别无其他。有人认为那些应试教育盛行的地区教师很有地位,学生考上大学兴办“谢师宴”,教师能挨家挨户连吃二三十天,并坦然地接受各种礼品及红包,据此认为这就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我不评价论者的追求,但我也听那些教师说过,“谢师”的形式与农民酬谢瓦匠木匠无异,因为自己实实在在就是个教书匠。

  孔夫子时代没有“死揪”,“东鲁春风吾与点”式的教育教学,令人陶醉;科举时代也没有“死揪”,那不过是“自揪”;在号称改革开放新时代,如果听到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对大人说“人活了没意思”仍旧无动于衷,我就不知该对那些“死揪派”说什么是好了。也有人说过,前代人在战火灾荒中读书,在动乱浩劫中读书,今天的孩子泡蜜水中,所以读不好,所以要弄点“死揪”给他消受,———我不知道这算是什么心理。那个跳出了“农门”的马加爵挥锤杀人固然可怕,但马加爵类的人物毕竟就那么几个,比之更可怕的是看到青少年人群中那一双双呆滞冷漠的眼睛!

  坚持素质教育,是不是一定会剥夺学生上大学的权利?加班加点是不是一定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规范办学秩序是不是一定会牺牲学生前途?可以由实践检验。有一个具体问题令人担心,若教育部门屈从社会压力、无视教育法规的改弦更张,就有可能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学校在星期六全天补课,那么,在这一天,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应由学校负责,政府不会承担责任。教育局称:补课由“学生自愿报名,家长同意”。———那么,教师是否也需“自愿报名,学校批准”?物价局将如何制定星期六补课的收费标准?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是否包括星期六补课这天师生的活动?等等。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但是中国毕竟在讲法治,不要等出了问题纠缠不清。三年前,苏北某校一名初三学生星期六中午回家时被汽车撞死,家长与校方对簿公堂,律师才一开口,校方立刻缴械,乖乖赔钱。你不妨猜猜,那律师说了些什么话。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高中开禁周六补课,初中的补课也就顺理成章,小学竟然也搭上了补课的船,而明年此刻,会不会把学生的星期天也填满?真的很难说。说实话,我很担心新一轮课改会失败,因为目前的形势毕竟和20年前不一样了,人的观念已经不是“求实”,而是“求实惠”了。

  去年秋天去云南山区支教,有一天黄昏,报告结束,一位青年教师在会场外等我。他告诉我,他还要乘两个多小时汽车,再步行20多里地才能回到学校,但是他很想和我说几句话。他说,你报告里说的话我全明白,你的主张和做法都是正确的;可我们乡村中学的评价标准就是高考成绩。我是聘用教师,低人一等,没有背景,在年级当不到第一就会被解聘,所以校长每次都从高二选最差的班交给我带。我累得不得了,心里也痛苦得不得了,我只有拼命逼学生。我知道我落后,可是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失业,一家老小就靠我一个月几百元钱,你说我该怎么办?———他的苦恼也许是多数教师不同程度面临的难题,如果鼓动他们不惜个人利益去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是不现实的。一年过去了,我时时想起那位青年教师,他的窘境,城市教师(特别是所谓重点中学)一般不会有,可是如果处在比较优越的工作环境中仍旧不肯涉险犯难,见到土疙瘩也硬说是地雷,千方百计地拒绝教育改革,那就对不起成千上万渴望改革的基层教师。 




创建时间:2005…3…17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