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05精华版-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
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一切奢侈品都给精神活动带来不便。
人活世上,有时难免要有求于人和违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只要肯
约束自己的贪欲,满足于过比较简单的生活,就可以把这些减少到最低限度。远
离这些麻烦的交际和成功,实在算不得什么损失,反而受益无穷。我们因此获得
了好心情和好光阴,可以把它们奉献给自己真正喜欢的人,真正感兴趣的事,而
首先是奉献给自己。对于一个满足于过简单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宽阔的。
我已经会开汽车,却仍然喜欢步行、骑车(倘若路途不太远的话),或者搭
乘公共汽车(倘若不太挤的话),觉得那样是更加自由自在的,可以不必过于注
意交通,让头脑继续享受沉思和遐想的快乐。
不占有
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倒未必专指那种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据
我的观察,凡事过于看重人生的成败、荣辱、福祸、得失,视成功和幸福为人生
第一要义和至高目标者,即可归入此列。因为这样做实质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
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
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
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
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福祸之上的豁达胸怀。在终极的意
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
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
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是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
历和体验。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
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的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
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以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
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
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
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
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
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
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
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
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
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
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
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
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
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于失去,有时不妨主动的失去。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
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
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
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
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
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
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
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
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
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
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
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
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
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
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
罢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存在,
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
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守财奴的快乐并非来自财产的使用价值,而是来自所有权。所有权带来的心
理满足远远超过所有物本身提供的生理满足。一件一心盼望获得的东西,未必要
真到手,哪怕它被放到乐球上,只要宣布它属于我了,就会产生一种愚蠢的快乐。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无穷天地,那驼儿用你精细。”张养浩此言可送天下精细人做座右铭。
数学常识:当分母无穷大时,不论分子为几,其值均等于零。而你仍在分子
上精细,岂不可笑?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8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生活有目标比赚钱重要
作者:肯尼斯·贝林
说话背景:在第十五个全国助残日,由排名全球400名首富之一的肯尼斯·贝林先生建立的世界轮椅基金会再次来到中国,77岁的贝林亲自在中国12个地区发放了7599台轮椅。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热衷慈善事业的富翁在评说为富之道时指出:找到生活的目标要高于赚钱本身。
我出生贫寒,不过会很富有地死去。
我认为,送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是亲切善良的表示,它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这
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一种慈善关爱。
我最终在人生路上学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找到生活的目标要高于赚钱本身。
60多年前的那一幕我历历在目,我们家满载着生活的压力,日子紧巴巴的。
很小的时候我就变得独立了,6岁时开始打零工。从卖蚯蚓、送报纸、修草坪起
步,高中毕业后销售二手车并开了自己的车行,后来又做房地产生意。我雄心勃
勃。那时我什么也没有,渴望成就、渴望物质、渴望成功。到底是什么让我永不
知足?因为我不喜欢做穷人。
我终于拥有了大笔财富。我的钱财比我小时候所梦想的还要多。我以前的梦
想是收集世界顶级老爷车,收购一支全美橄榄球联盟的球队,拥有一艘私人游艇
和一架DC-9私人飞机。但当我拥有了这一切后,无论我积累并经历了多少更
多、更好、与众不同的东西,我的内心却空空荡荡。我过上了奢华无当的生活。
其实,我们的世界充斥着这样的男女,他们除了拼命地增加银行存款,没有
真正的目标,没有更高的追求。一些人毕生都在追逐金钱,绝大多数时间却一无
所获。另一些人挣的钱多得花不了,自己却活不过他们开的那些公司。这两种人
都在朝着他们所认为的幸福不停地劳作,但是,他们都错了。
我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想怎么活的。我曾经很自私,以为物质可以给我快乐,
自己所极度渴望的那种物质上的成功能带来满足感。对财富的需求曾让我无法看
清我可能会失去的一切。在我忙于追求赚钱的每一刻,我无暇去关注那些我正在
失去、而惟有用心方可体会的东西。那时,我以为挣钱就是目标。但事实是,我
把梯子靠错了墙,爬到顶了才发现错了。我不由自主地想,物质上获得成功后,
我竟然不知道去何处寻找真正的幸福。
当我回首所有的辉煌,我终于意识到,找到生活的目标要高于赚钱本身。目
标是这样一种东西……需要你付出心血、时间、爱心,还有金钱,为人类创造更
美好的生活才能达到,不求任何回报。
那是2000年,当时,我把一个越南小姑娘从地上抱起来,放在轮椅上。
那一刹那,她仿佛看到了希望。我看到她开始展望原本不敢奢望的未来。她绽开
了笑容,眼睛就如同正午的天空一样明亮。我知道,为了那一刻她的所有改变,
我改变了很多。生平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快乐。为了保持那种感受,我愿意尽我
所能去做一切。这个小姑娘挖掘出我心底善良的天性,让我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
福。我终于体会到向目标迈进的旅程并不艰难。
我开始去全世界最贫困的地方,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却无助的残疾人。对
于千百万残疾人来说,轮椅可以让他活动、上学和工作。最重要的是,它是尊严。
当一个人趴在地上时,他是没有尊严的,而当他坐上了轮椅,可以与别人一样高
地交流时,他的生命里就有了希望。那一年,我捐资成立了世界轮椅基金会,其
宗旨是为每一位需要轮椅的男女老幼赠送一部轮椅。
轮椅愈来愈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事。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8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创建时间:2006…1…7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