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179章

永乐大帝-第179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荣说,虽如此,皇上身体时常违和,且年事已高,不可不注意保养。
  近年来,早有人劝朱棣朕践行养生之道,他只是舍不得有限的时间而已,并非不想长寿。
  杨荣正为此事来陛见,昨天有人向他荐了一个方士,据说他有延年益寿之方剂,他劝皇上不妨召来试试。
  朱棣摇手,不想试。朱棣历来不信长生不老之术。他看得很透,世上从没有长生不死之人,秦始皇、汉武帝英明一世,却难免糊涂一时,晚年怕死,求什么长生药,吃仙丹,还不是害了自己,贻笑后人?朱棣认为,人但能清心寡欲,使气和体平,疾病自少,要养正气,正气完,邪气也就无法入侵了。五年前,福建一个姓徐的方士,自称他有灵济宫的仙方,吹嘘他的仙方如何灵验,那次朱棣倒是服了他的药丸,结果害得他服下去出现痰塞,差点送了命,从那以后,谁一提方士、仙药和长生不老,朱棣就嗤之以鼻,再也不上当了。
  杨荣一听他的宏篇大论,也就不敢再说下去了。
  朱棣从床上坐直身子,说杨荣来得正好。他用非同小可的语气命他马上昼夜兼程回北京,去办一件大事,不要声张,不要动用军队,也不用锦衣卫,只用东厂的人,朱棣已备好密诏。
  杨荣心里暗吃一惊,他问:“是,圣上。不知是什么机密的事要臣回去处置?”
  朱棣叹了口气说:“还能有什么事?王位之争。朱高煦这几年总算安分下来,没想到老三朱高燧又觊觎大位了,他竟敢制伪诏,又想下毒害朕。”
  杨荣说:“皇上,此事宜审慎。即使有,也一定是属官所为,必非赵王本心,皇上训诲的皇子都是尊奉仁义孝悌的……”
  朱棣苦笑:“你不必这样安慰朕。古往今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太多了,好像皇位、权力是有魔法的,一旦附身,什么灭绝天伦、人伦的事都干得出来,这样的先例比比皆是。先生会比朕不明白吗?”
  杨荣唯唯,仍说恐是传闻。
  朱棣便又出示了赵王给朱高煦的密函,约他一同起事,成功后以长江为界,平分天下。这显然是朱高煦出首揭发的了,所以朱棣说,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老二可靠。
  朱棣命杨荣回京后,向东厂出示他的手谕,立即将朱高燧府围住,将府中属官一网打尽,特别要将助纣为虐的首恶高以正、孟贤、王射成立即捕杀,不必经过都察院和刑部审问。
  杨荣说:“遵旨。那,赵王怎么办?”
  朱棣说:“先夺其护卫,软禁起来,等朕回銮时再做处置。”
  杨荣说:“臣遵旨。”
  第九部分
  夺命神宝两人不赦站着出关躺着回来(4)     当朱棣带着病弱之躯率军来到答兰纳木儿河谷时,但见这条季节河静静地躺在天穹下,风吹草低,荒原茫茫,一望无际。
  朱棣坐在豪华而笨重的大辂中,向大漠深处瞩望着,想着杨荣回京去逮捕赵王的事,忽然一阵灰心丧气,觉得索然无味,强烈的孤独感朝他袭来,比沙漠上出没无常的沙暴还可怕。他贵为天子,到头来连亲儿子都与他不一条心,焉能不心灰意冷?
  将军陈懋过来奏道:“陛下,末将已派人四处察看,阿鲁台军杳无踪迹,连马蹄印,车辙印也没发现,可能他们已离开此地很多天了,也许阿鲁台根本没到过这里。”
  朱棣说:“试想,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大败袁绍,为什么?是曹操先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辎重,咱们轻骑突进太远了,一定要保护好粮草,特别是在大沙漠里。”
  陈懋答:“是,皇上。”
  英国公张辅奏道:“据成山侯王通在河测山谷间仔细侦察,方圆三百里的荒原里,没有阿鲁台敌兵一点痕迹。请陛下给臣一月粮草,臣愿率本部人马深入追击,一定捉拿阿鲁台归案。”他的意思是让朱棣原地休息。
  朱棣沉吟着说,我们出师塞外已久,人困马乏,塞外寒冷季节又来得早,一旦有风雪之变,归途尚远,不可不虑。
  张辅并没领会朱棣的意思,他说道:“但现在才是六月天啊,北地再冷,总不会六月下雪封冻吧?
  金幼孜显然已领会了朱棣的内心所想,就揣摩着朱棣的心思提出建议,他以为,五征漠北,敌人已闻风丧胆,官军未到,阿鲁台早已逃窜到天涯海角去了,足见天朝国威之伟力。这已足矣,只要他们心存恐惧,不再越境侵扰,我朝应与之罢兵修好,用兵与用抚,异曲同工。
  此言正合朱棣心意,他马上应和说,古王者制夷狄之患,驱赶而已,并不主张穷追不舍。更何况阿鲁台残兵所剩无几,逃进茫茫广漠之地,就如同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也不一定非追杀得一个不剩不可。他得体恤几十万将士。
  说到后来,朱棣明确说出“到此为止吧”,下旨说,明日即行班师。
  将领大臣们面面相觑后,人人面露喜色。
  朱棣又令张辅安排好回师之事,让大家吃饱,明天起,从翠云屯分两路班师,张辅随朱率骑师走东路,武安侯郑亨领步卒走西路,两路大军在开平会师。
  张辅等将领响亮地答应着:“遵旨。”
  第九部分
  夺命神宝两人不赦站着出关躺着回来(5)     方行子和孟泉林、桂儿策马行进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他们已经得到了朱棣罢兵的消息。他们刚刚循踪追到答兰纳木儿河谷,见到的只是拔寨起行时遗下的马粪、坏了的锅灶、一堆堆灰烬。他们便又马不停蹄地掉转马头往回追赶。
  方行子想不到朱棣这么快就班师了,这不是无功而返吗?这有点不合朱棣好大喜功的性格呀。
  孟泉林说,他也是无奈。他病得很重,没听那个掉队的小太监说吗?他连马都不能骑了,整天躺在皇帝大辂中。
  方行子说,得快点追上他。别让他自己悄悄死了,得尽天年,那也是一种善终,朱棣不该是善终。
  孟泉林忍不住笑了。
  此时官军已穿越大沙漠,到达清水源了。
  风沙肆虐的大沙漠中,背着昏黄的落日,朱棣的东路军伴着冲天沙尘冉冉而来,车辚辚马萧萧,但毕竟能看出这是一支疲惫之师。
  朱棣半躺半坐在微微颠簸的大辂中,半闭着眼睛,似醒非醒。
  李谦递上一杯水:“圣上,喝口水吧,润润嗓子,该吃药了。”
  朱棣喝了一口水,向外探头,见金幼孜紧紧骑马护卫大辂旁,他就问:“得什么时候到达京师呀?”
  金幼孜说,以时下行程推算,要到八月中,中秋节可在京城过。
  朱棣苦笑了一下,很悲观地说,他也许看不到奉天殿上的月圆了。
  金幼孜等人闻言,吓了一跳。
  朱棣又和缓平淡地说:“京城有消息吗?”
  金幼孜呈上几份奏折说:“有。皇上龙体违和,臣等未报。昨日杨荣派专使来奏报,他已遵旨将反贼高以正、王射成和孟贤捉拿归案,当即正法,赵王也已夺其卫,软禁起来,等皇上回去处置。”
  朱棣并不感到轻松,反觉沉重。心里凄凄然没个着落。他一直防范着老二图谋不轨,却忽略了老三。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啊。
  停了一下,他说从前错怪老二了,朱高煦密揭赵王想约他联手作乱,这是大忠与大奸的对比。
  金幼孜说:“他又有奏折在此,是说太子好话的。”
  朱棣感慨地说:“老二反倒令我放心了……东宫太子历涉年久,政务已熟,朕还京后,军国事都交付他处置,朕该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了。”
  金幼孜这才放下心来。
  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个有山、有水的葱茏去处,而且迎面有一块屏风般的石壁挺立着。
  朱棣探头张望着问:“这是什么地方?简直是沙漠仙境啊。”
  金幼孜说:“陛下忘了吗,这里是清水源啊,皇上三度亲征漠北,凯旋班师路过这里时,正是金秋八月,不是降旨要勒石立碑的吗?”
  朱棣想起来了,他说:“上次所刻之字,朕还没来得及看呢。”他叫车子快行。
  大辂很快到了峭壁前,朱棣让金幼孜和李谦扶他下车,费了好大力气,他才艰难地走下大辂,在侍从搀扶下勉强站稳,他举目望着前方巍巍崖壁,只见刀削般的青石崖上,刻了十六个巨大的红字,正是朱棣亲笔所题:塞上飞雪,漠北鸣沙,万代永乐,宇宙恒昌。落款是永乐御笔题于永乐二十年八月。
  朱棣感慨莫名而又十分伤感,这是第三次漠北之行的纪念,算起来,距第一次出征,已经过去十四个年头了,他喃喃地说:“万代永乐,万代永乐……朕五出漠北,不正是想让世人千秋万代永远康乐,让煌煌宇宙永远昌盛吗?但愿漠北从此安定,朕不会第六次出师漠北了……后人见此刻石,是否能记得,大明王朝有一个永乐皇帝,为开拓疆土、保障天下安宁,曾亲自带兵,五出漠北……”
  金幼孜安慰地说,皇上的功勋足以彪炳千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呀。
  朱棣似乎心满意足了,他吃力地登上大辂,一只脚刚迈上去,朱棣又回头叫住了金幼孜:“你过来。”
  金幼孜又下马走近大辂。
  朱棣说:“现在回想起来,夏原吉反对朕劳师北伐,也是爱朕啊。可惜他还为此陷在牢狱中。你说,他会怨恨朕吗?”
  金幼孜说:“那怎么会?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呀,况且,夏原吉也好,臣也好,都深信自己的忠诚和无私最终能感动上苍。”
  朱棣说:“你远比夏原吉、解缙会说话。你马上代朕拟旨,传朕旨意,派人回京,从监牢里放夏原吉出来,官复原职,朕回师居庸关时,希望在那里看到他率文武百官接驾。”说到此处,朱棣眼里甚至有了泪花。
  第九部分
  夺命神宝两人不赦站着出关躺着回来(6)     由于朱棣发烧,张辅和金幼孜商议后,下令全军在清水源扎营休整后再走,让太医抓紧时间给朱棣看病,他们都希望班师队伍进居庸关时,朱棣能意气风发地骑在高头大马上接受太子率百官的迎贺典礼。
  方行子等人终于在清水源追上了官军。他们来到朱棣官军营房外,方行子把包袱交给桂儿,说:“你去吧,为得此御玺,他病再重,也会见你。”不过又千叮咛万嘱咐,让她记住,只可替朱棣打开包袱,打开锦盒,不可用手触摸御玺,那上面涂了剧毒药物,人摸了会致命的。这正是他们经过苦思冥想琢磨出来的行刺手段。
  孟泉林又叮嘱说:“朱棣一定会亲手抚摸的,如果他不摸,你要千方百计引诱他摸。”
  桂儿说:“怪不得你们不出面呢,原来是用这办法要他命。”
  朱棣又在御医陪护下喝药,李谦兴冲冲地进来说:“皇上,大好事,大好事,有人来进献御玺了。”
  朱棣说:“你说什么?什么御玺?”
  李谦说:“就是一直没有下落的建文帝的御玺呀!皇上不是盼得望眼欲穿的吗?”
  朱棣兴奋无比,一迭声问:“是真的吗?人在哪?快叫他进来!”
  但他马上又警惕起来了:“送御玺的人是不是方行子?她那年说送御玺,却没了下文,她本人也消失了。”
  李谦说:“不是方行子,方行子我还不认得吗?她是桂儿,当年徐妙锦的丫环,后来哑巴了的……”
  朱棣皱了皱眉头,记:“让她来见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