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永乐大帝 >

第148章

永乐大帝-第148章

小说: 永乐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如烟想拉她起来:“行子,你怎么了?你要哭,就哭出来吧。”
  方行子忽然失声痛哭起来。柳如烟情不自禁地抱住她,安慰着:“别哭,这也是天有不测风云啊,我们三个人一起下西洋,可最后剩我一个孤魂了。”
  方行子推开他。柳如烟未必能理解她此时的心境。她是为自己哭,她千辛万苦地走遍半个中国,又远渡重洋来寻找皇上,想找到的是一点希望,可她看到的和这坟墓一样,他们什么也没有做!早知如此,她下西洋来干什么?
  柳如烟也是苦不堪言,刚逃出宫时,皇上还有几分雄心壮志,想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后来就一天比一天灰颓了,只为逃命,东躲西藏。整天唉声叹气,后来竟是万念俱灰,就想在庙里当个混吃等死的和尚了,他即使活着,也和死了没多大区别了。
  方行子叹息地抱怨,这就叫扶不起来的天子。
  柳如烟说:“你好像说铁凤也来了?她是怎么逃出虎口的?”
  方行子说:“一言难尽啊。有机会再详细说。”停了一下,她又试探地问,离开南京后,他没再见到景展翼吧?
  柳如烟无比悲痛地说,皇上死前,有一个搭船出海的苏州商人到古里来贩丝绸、买香料,无意中说起,他在苏州城门口看见一处杀人告示,说是把刺杀皇上的要犯景清的女儿抓住正法了。柳如烟问方行子,她从国内来,难道没听说?
  方行子难过地点点头。她方才是试探,如果柳如烟还不知道真相,她永远都不会提起的。可惜了展翼了。
  柳如烟从怀里拿出一本自己装订的毛边纸本子,他翻了翻,写满了诗、词。这里面至少有一半是怀念展翼写的诗,有一百多首。
  方行子翻了翻,很感动。她问柳如烟打算怎么办?在这里呆下去吗?
  柳如烟说,在方行子没出现前,他已心灰意冷到极点了,几次想自杀,都是班克长老劝慰,又苟活下来,他漂泊万里,回去又是死路一条,也只好在这了此残生了。
  方行子虽也灰心,仍然劝解他,天无绝人之路,真不该这样灰颓。
  柳如烟有时好后悔,他说,这也许是命。如果南京城破那天,他不去上朝,可能命运完全是另外的样子了。看看解缙、杨士奇、杨荣、胡广这些人,全是和他一样,是翰林出身,是一起在翰林院供职的同僚,可现在他们都入了内阁,参预机务,成了永乐皇上的股肱之臣了。
  听得出他的口气里充满后悔和艳羡,方行子很反感地说:“你后悔了?你现在回去向朱棣去负荆请罪也还来得及呀。”
  柳如烟赶忙解释,说自己不是那个意思。即使把肠子悔青了又有何用?他又问方行子,不也感到后悔吗?
  方行子说自己并不后悔,只是伤心、失望。早知他们君臣这样没出息,不值得自己这样舍生忘死地苦苦追寻。
  柳如烟很觉赧颜,垂下头好一会没出声,后来他问方行子今后想怎么办,还回中国去吗?与其说回去过东躲西藏的日子,不如留在这天涯海角,至少没有危险,他问她是否愿意?柳如烟的眼里燃烧着炽烈的火焰。
  方行子决然地说:“不,我会跟船队回去的,建文皇帝死了,他儿子还在。”
  “是吗?”这倒很意外。柳如烟明白,方行子是个不屈不挠的人,一般男子也没她这种精神。她说这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皇上在,她辅佐皇上,皇上不在了,她辅佐幼主,她无官无爵,可有哪个官爵显赫的人有她这般忠诚?柳如烟忽然感到自惭形秽,这一刹那,他作出了相同的决定:随方行子回去,哪怕那是畏途、险途。
  这当然是方行子盼望的,但她让柳如想好了,免得过后又后悔。
  柳如烟说:“跟你在一起,就是只活一天也不后悔。”这话又有点另外的意味了。
  方行子装没听见。
  由于铁凤拖住了余大纯,他不得不陪铁凤买完香料,才带人找到拉塔寺,见到班克长老时,为时已晚。余大纯能用古里语与班克交流。他问这里来没来过大明王朝的和尚?
  班克毕竟与柳如烟相处久了,有感情,又受了他的叮嘱,所以他一口回绝,从来没有过中国和尚来过拉塔寺挂过锡。
  余大纯提示他,是两个和尚,一个法名叫应天,一个叫应烟。
  班克还是摇头:“贫僧没见过,更不知道你说的人是谁了。”
  余大纯又客气地叫班克别担心,找他们没有恶意,是想请他们回去讲经。
  班克也很客气地说:“贫僧现在要去做功课,留你们在寺庙里吃斋饭,请不要客气。”
  大失所望的余大纯说:“那就不打扰了。不知古里还有多少寺庙,我们还得去找找,他们也许在别处。”
  班克告诉他慢慢地寻访,古里的寺庙少说也有一百多座,可以一处一处去找,有些寺庙的方丈他都熟悉,可让他们帮忙。
  余大纯无奈地说:“那就多谢了。”
  第七部分
  民为咸若暤熙同风礼仪之邦声名远播(5)     郑和的远洋船队结束了第一次漫长的泛海之旅。
  在他们此次远航距中国最远的印度次大陆的古里国,郑和代表永乐皇帝授予古里王诰命、银印,并且把一幢巨大的石碑永远地留在了海岸上,是方行子替郑和拟的碑文:
  尔王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皞熙同风,刻石于兹,永垂万世。
  此时一百多艘船只正结队归来,望着浮在碧海上联翩滑翔的片片巨帆,郑和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他虽然花费了足够的气力去探访建文帝的下落,迄未果。但他生擒旧港海酋陈祖义,是一大功劳,这陈祖义是流窜海外的中国海盗,聚众劫掠,威胁西洋各国海上安全,消灭他,等于替西洋各国除了公害,颇得好评。
  更令郑和满意的是苏门答腊、古里、阿鲁、满剌加、小葛兰等国都决定派专使回访大明王朝,他们都知道了天底下有一个号称中央之国的强盛而又好客的国度,朱棣想使大明王朝声名远播的愿望达到了。
  柳如烟“还俗”了,方行子向郑和请准,带这个“经商翻船流落异邦的故人”搭船一同返国,这不是什么难事,仅这一次,郑和就收容了一百多个落难海外的同胞回归故里。
  枯燥的海上时光一点点地流走了,这天清晨一从床上爬起来,远远的已看见大陆海岸线了。方行子、铁凤和柳如烟随着欢呼的水手、力士们涌到甲板上,那种亲切感真是难以形容,好多人都哭了。
  柳如烟的感慨最深,他内心真有如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九死一生啊。他含着泪说:“到了,到了,总算又回来了,真是雕栏玉砌仍犹在,只是朱颜改呀。”
  铁凤说:“你这翰林又诗兴大发了。”
  方行子回头看看忙碌的水手们,嘘了一声。
  远洋船队依然在港阔水深的刘家港靠岸。来迎接的官民上万人之多,降帆、抛锚、卸货,港口一片忙乱。
  郑和在官员们簇拥下走下跳板,方行子和铁凤都在后面跟着。柳如烟则稍稍落后几步。
  余大纯追上铁凤,约她进苏州城,要好好玩几天,还要请她到镇江他家里去见他父母。
  铁凤故意说:“那多不好意思呀。”
  余大纯说:“他们见了你,不定会怎样喜欢呢。”
  铁凤搪塞他说:“再说吧。”
  几顶大轿就在码头上等着,郑和等官员上轿离去后,方行子趁人不备,拉了铁凤一把,就溜了出去,余大纯发现了,问:“哎,你们俩上哪去?”
  铁凤说:“去解溲你也问。”
  余大纯说了声“快点。”就站在原地等。
  柳如烟也趁机向方行子走的方向跟过走。
  离开人群,他三人沿着海岸拼命地跑,所幸没有人追上来。
  他们一口气跑到一处荒海滩,这里已远离码头和船队了,周围寂静,阗无人迹,只有一群海鸥在低空喧闹。
  三个人气喘吁吁地坐到沙滩上,大浪接二连三地滚上海岸,发出令人愉悦的声音。铁凤彻底放松地往沙滩上一躺说:“可算逃出樊笼了。”
  方行子说:“那位余大纯找你还不得找疯了啊,他非害相思病不可。”
  铁凤嘻嘻地笑着说:“他就是死了又与我何干。”
  柳如烟说:“怎么?那个通事官看出你们是女的了?”
  铁凤说:“他教我们泅水时漏的馅。”
  方行子说:“别说没用的了。现在我们怎么办?”
  出乎意料,铁凤主张各奔前程。
  方行子有点吃惊地看着她。柳如烟马上附和,也好。皇上也没了,也没什么奔头了,各奔前程,隐姓埋名地过日子吧。
  铁凤有三分挖苦地说:“你们俩一定是同路了?”
  柳如烟说:“你若没地方去,也跟我们走吧。”
  铁凤说:“我可不当讨人嫌的角色,你是缺个使唤丫头吧?”
  柳如烟拿她没办法。
  方行子说:“我什么时候答应和柳翰林一起走了?”
  起风了,海浪高起来,小山一样涌起,一个跟着一个地扑上岸来,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他们坐的地方很快被海浪吞噬了,他们节节后退。
  坐到高阜处,方行子说,皇上是没了,可小皇子还在。当初没让皇子与皇上同路,就是怕有万一,她没什么可选择的,她必须到普济寺去会齐程济,找到宫斗,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柳如烟很消极,还想扶着幼主称帝?还真以为还有那一天呀?
  方行子说,把宫斗寄放在那,不能不管了呀。马皇后自焚前哭着把孩子交给她,让她当他的娘,她答应了就不能食言。至于能不能恢复江山,那要看天意了。
  柳如烟说:“那好吧,我跟你一起去普济寺。”
  方行子看出他很勉强,就说,人各有志,谁也别勉强谁,铁凤说得对,还是各奔前程吧。
  一时大家无话,只有海鸥和海浪在喧哗。柳如烟不愿再过朝不保夕的日子,但却又舍不得与方行子分手,失去了景展翼,他不能再失去这一个他所爱的人了。
  他们都疲倦了,困意袭来,先后都打起了瞌睡。
  第七部分
  有钱能使鬼推磨宫中选秀美女逃难(1)     高举明太祖的大纛,却不愿死后睡在孝陵之侧,于是黄土山与苍天同寿。有钱能使鬼推磨,却买不到秀女初夜权。宫中选秀,苏州美女争相逃难,却有人愿替人应选。唐赛儿成不了气候,你我能,一个皇子、一方御玺足以号令天下。
  北平的黄土山坐落在北平正北方向,山山相连,一直向西蜿蜒数十里,长城即建在山脊上。好多方士、术士都称它为龙脉,朱棣很奇怪,这样好的风水宝地,辽、金、元各代皇帝居然都没有看中它的价值。
  朱棣下了轿子,举目一望,就相中了这一道郁郁葱葱的山岭,可惜名字太土、太俗,怎么叫个黄土山?大青石山上古柏参天,怎么看也不是黄土山啊!
  他当即决定,皇家陵寝就选在此地,他的陵墓算第一个。当然这必须以迁都为前提。不知为什么,他并不喜欢南京,他许这个六朝故都净是短命王朝的首府,不吉利,他内心深处还有不可告人的情结,他死后不愿陪伴父皇躺在钟山脚下。
  朱棣带着袁珙、朱高煦等人在黄土山前转了一阵。贤妃权氏从后面的凤舆里袅袅婷婷地走出来,举目一看横亘在天边的雄浑的大山,禁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