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师语录-吴建民论国际风云 >

第1章

大师语录-吴建民论国际风云-第1章

小说: 大师语录-吴建民论国际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讲人简介: 
  吴建民,现年64岁,早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从22岁起,吴建民就进入外交界,经历之丰富超过了众多同龄人。他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他跻身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之列。1991年初,他成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之后,他相继担任驻荷兰与瑞士大使。1998年11月他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了中国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工作。现任外交学院院长。2003年12月12日,当选为国际展览局主席。 
  内容简介: 
  2001年9月11日,美国首次遭到大规模恐怖袭击。9·11恐怖袭击事件彻底打破了200多年以来美国人认为美国处在两大洋之间,对战争具有免疫功能的神话。美国的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以此为借口铲除了令他们头疼的阿富汗塔利班势力和本·拉登的基地组织。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国以伊拉克藏匿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萨达姆政权与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有关联为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再次向伊拉克发动了战争。美国陷在了伊拉克。针对美国对伊拉克发起的战争,欧洲诸国纷纷表示反对,以法国和德国为首的欧盟公开和美国叫板,不参加战争,不出钱也不派兵,美欧关系陷入僵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不仅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二战中经济遭受重创的西欧国家进行了“输血”,而且在冷战期间也为欧洲地区提供了“安全保障”。正是这一特殊纽带,使美欧紧密的盟友关系维持了数十年之久。当时的欧盟基本上是美国的忠实贸易伙伴和盟友,并甘心让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起领导作用。欧洲曾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近代以来领导世界潮流的现代化。 
  1950年,在法国的提议下,西欧大陆诸国同意逐渐建立一个煤炭、钢铁联营的欧洲共同体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欧洲的统一。1952年,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六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炭联营条约》,欧洲煤炭共同体正式成立。1965年,六国鉴定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炭共同体与1957年成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以此来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合作,并规定,当任何缔约国受到武装攻击时,其他缔约国应提供援助。1973年后,欧洲共同体进行了大范围扩充,丹麦、爱尔兰、英国、希腊等国相继加入。冷战结束后,出于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考虑,欧洲共同体开始了东扩的步伐。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条约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共同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1995年,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盟。至此,欧盟成为拥有15个成员国和3。8亿人口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最近欧盟新一轮的东扩涵盖了波兰、匈牙利等12国在内的中东欧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一亿多的人口,预计2009年,随着中东欧各国的加入,欧盟将成为拥有成员国27个、面积430万平方公里、人口4。8亿的全世界最大的区域政治、经济联盟。一个新的欧洲崛起了。 
  2003年12月30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播出《吴建民论国际风云》,敬请关注。 
  《吴建民论国际风云》 (全文)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文学馆第一次请来了一位外交家,他从1991年到2003年,先后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又担任了三年中国驻法国大使。今年6月27日,法国总统表彰这位先生,为3年他在驻法大使任上所做出的中法交流贡献,授予他大将军勋章。在他大使的辞别宴会上,参加者有1300人,告别长达3个小时,他就是现在担任外交学院院长的吴建民先生,我们欢迎吴建民先生上场。 
  请外交家来,当然要讲国际问题,日常生活中谈论文学话题远没有谈论时政问题热门儿,北京的一个出租司机随口就能以时政为谈资纵论天下,但那往往是以讹传讹,那么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际世界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时期,中国将以怎样的外交政策来对之,今天我们请吴建民先生为我们以国际形势与中国的外交为题,为我们大家演讲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大家欢迎。 
  非常高兴到这里来向大家讲讲国际形势,当今世界所处的时期,这是我们观察国际形势的一个出发点。世界处在一个什么时期,对整个的形势有很大的影响。我这里还要声明一条了,今天我所讲的都是我的一些看法,不代表中国官方。我现在到了外交学院了,我是搞学问的,我不代表中国官方。处在一个什么时期呢?两级体制解体了,正在走向一个多级的体制,这是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过渡的时期。 
  今年的形势变化,应当说将来后人在看2003年的时候会注意到,2003年是国际关系发展一个演变过程当中值得人们注意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呢,发生了一些大事,首先美国陷在伊拉克,陷进去了,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去年9月份到今年3月份围绕伊拉克问题世界展开了一场大辩论,打还是不打,战争解决还是和平解决,全世界大辩论,这个美国就说,要打。为什么要打?第一,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跟基地组织有关系;第二,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世界另外一方就说了,你说跟基地组织有关系,拿出证据来呀?拿不出来。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世界很多国家就讲,打不是一个办法,因为在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战争当中所销毁的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很小的一部分,可以说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来通过联合国核查的办法,90%的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是通过核查办法销毁的,你说它有,打不解决问题,历史为证,打了没销毁多少,而相反通过核查解决了很多问题,这是一方面。美国说不行,还是要打,所以这一场较量很有意思。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打,这个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你说这两个借口,实际上进去了之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没找到,你也没找到萨达姆跟基地组织有勾结,你没找到这些东西。为什么一定要打,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这是在“9·11”之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有所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它是要建立一个单极世界的战略目标没有变,美国主导单极世界,这是美国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它要建立这样一个世界。 
  “9·11”之前呢,美国人正在犹豫,要建立这个单极世界谁是敌人呢?俄罗斯是不是啊?你看一看布什身边的班子,一些人当年就是跟苏联斗争很厉害的。这些人对苏联的情况非常熟悉。所以在布什当选之后,2001年初,美俄之间关系相当紧张,美国首先把俄罗斯驻华盛顿的一批外交官赶走了,俄罗斯采取报复措施,美国人在考虑,可能是不是总是要有个敌人。 
  几年前,我们在美国搞了一次文化活动,我们的孙家正部长,有个讲话,我觉得讲得很有味道。他说我们两国文化有些不同,我们中国人没有朋友就发愁,朋友越多越好,美国人没有敌人你们就发愁。这个话讲得很风趣,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美国人说,不是,我们也希望有朋友,我们也不希望有敌人。你看看美国的历史,它要有一个敌人,所以当时他们犹豫,中国是不是敌人呢?所以一些提法,可能过去也变过,过去我们是战略伙伴,后来又变成战略竞争对手,一些说法。美国正在犹豫,到底谁是敌人呢?然后发生了“9·11”,“9·11”这是一个大的冲击。我的看法呢,大冲击带来大调整、大反思。美国人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怎么办。冲击的结果美国人感到:敌人就是恐怖主义。因为美国本土遭受袭击这是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第一次,打到美国本土去了。其他的,一个珍珠港事变,那是在太平洋里,离美国本土还好远呢。独立战争就是打到美国本土了,之前之后就没有打到它那儿去。所以美国人就在反思,如何调整,调整的结果是什么呢?调整就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建立一个单极世界,跟反恐结合起来,所以它就提出来具体目标,叫做改造阿拉伯世界。因为发现这些驾驶飞机撞大楼的19个人,15人是沙特阿拉伯人。美国人一看,大吃一惊。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好的盟友,这些驾飞机撞大楼的人也并非是穷光蛋,是富家子弟,受过很好的教育,最后驾飞机撞大楼,他觉得这些人都在这个地区,都属于伊斯兰世界、阿拉伯世界的,所以它要改造阿拉伯世界,他用remodel,英文model不是“模式”吗?remodel就是重新搞一个模式,改造它。他提出来了,要把伊拉克变成一个民主的样板,然后把这个模式推向阿拉伯世界来改造它。这个很值得注意了。这就使得我想起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美国。我是1971年到1977年在美国,我们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我当时是“小萝卜头”,第一批就去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时候,当时基辛格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几句话,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他这么几句话:美洲是主体,欧洲是重点,亚洲是侧翼,中东是咽喉,海洋是未来争夺的中心。五句话,我不去解释了。但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东是咽喉,为什么中东是咽喉呢?中东这块地方,它石油的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60%,掌握着能源,能源太重要了。我们现在一年进口多少石油?八九千万吨石油,美国东部停电一天,损失400亿美元,所以这个能源它掌握了,它觉得控制了能源,就控制了世界。所以这个思想,就是把中东这个问题纳入它的全球战略里面来考虑这个问题,非要打伊拉克,大家劝劝不住。打得怎么样,战场上打得还算顺利,打了24天打下来了,这是从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打的几次战争最短的一次。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号打响的,打了42天;科索沃战争打了78天;阿富汗战争打了61天;这个打了24天。打完之后,5月1号布什总统非常高兴,穿着军服在“林肯号”航空母舰上面发表一篇讲话,你们可以把那篇讲话找出来看一看,很自豪,意思说你看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这么短的时间用这么精确制导的武器打得这么漂亮?很自豪。宣布在战场上的战事结束。没有结束!战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结束了,你看后来呢?今天“咚”一枪,明天“咚”一个爆炸。几乎天天死人,美国就面临了一个困境,怎么办?美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绕开了安理会,自己去打的。 
  今年9月,布什又回到联大去讲话,意思是希望大家帮帮忙,伊拉克问题怎么样,希望大家能够介入。后来安理会是通过了一个决议,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决议一通过之后,法国、德国、俄罗斯宣布:我不能出钱,也不派兵。现在有些国家派兵去,派兵去不大安全,外交官在那儿都不大安全,前两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