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第十六讲 老子谈"善"的智慧链 >

第2章

第十六讲 老子谈"善"的智慧链-第2章

小说: 第十六讲 老子谈"善"的智慧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的各省、市、自治区均有独资和捐资襄建的项目。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
  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第41章)大家想,田家炳不就是遵循“善”道而行吗?不就是从“善”出发,而达到“成”的吗?不正因为有一颗善心,便有如此多的善举吗?在如此多的善举中,他又善于一次一次付出,而且是巨额付出,但是他却深刻地体味到“施比受更有福”。
  他的一些细节也感动人,其子田定说:“我爸爸非常克己,生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他对物质不但不追求,甚至还刻意防止物质对他的引诱。”据说,每月用钱不超过三千,这在香港是低限生活了。一双皮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以后,为了信守捐资助学的诺言,不顾香港地产低潮,毅然将自己居住了37年的花园洋房,以5600万元卖掉,而转租了130平方米的公寓房。田家炳先生说:“这5600万元的买价,足以资助20所中学,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的朗朗悦耳的读书声,我觉得经济效益应比自己住好上几十倍,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要好得多。”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又可以读到他的诸多的“善”。
  一是,听到他的言说,马上可以知道这是“善言”。他还说过与实践过自己和前人的许多人生的“美言”、“善言”,比如“宁可实而不华,切忌华而不实”;“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留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子孙”等。
  二是,看到上面他善行中的一连串数字,比如80%、10亿元、5000万、5600万等等,表明他在办慈善事业上的“善数”,正如老子说的“善数,不用筹策”(第27章)了。因为这些统计数字后面,是难以用古代的筹策或今天的计算机来统计的,比如他付出的爱心、心血、精力,再比如这些慈善事业给多少人带来多大的幸福,又怎么能用数字说明得了呢?
  三是,他这样心系公益慈善事业,也正是老子说的“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了。没有约定,没有契约,但是他把自己的善心、情感联系在这一慈善事业上,几十年来系结得越来越紧密,不可解开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一取一用,一来一去,在互动中联动,虽然没有“绳结”可寻,但是这个“善结”是不可解了。
  四是,归根结底,他是一个善人。田家炳对于国际小行星命名中心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多家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聘为荣誉教授,获得众多城市授予的荣誉市民称号,英国女皇颁赐MBE勋章等等殊荣,都看得很淡。他常常这样说:“社会是由无数小我组成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有赖于社会上各阶层人士分工合作共同提供。我的涓涓贡献,只是稍尽回馈社会之责任而已。”在淡淡的话语中,有着令人值得回味的东西。
  大家可以体会这些当代人的事例,再深入地回味老子的这些关于人际交往的“善”的道理,必定会让自己的心灵充满智慧的光辉!
  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人际交往就是人和人的交往交际,人有各种各样的人。老子很智慧,他纲举目张,把人分为两类:一是“善人”,一是“不善人”。
  这很有意思,社会上这么多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职业的人,不同档次的人,都被他纳入这种两分法之中。这是一种智慧,即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繁复的现象来个返朴归真。
  我们知道孩子喜欢问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大人往往不以为然,认为不成熟,看问题太简单了。其实,孩子的问题不简单,他们抓住了根本。
  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一个单位的领导、同事换单位了,走了,大家想念他就会说:他是个好人。大家把其它许许多多的情况都省略了,就归结为一个“好”字,一句话“好人”。相反,那个人干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大家心里恨他怨他,就会说:他呀,他不是个人!…你看他不仅不是个好人,甚至连做人都不配,那么是什么呀?是骗子,是棍子,是恶棍,尽使坏!一句话是坏人!
  事实上,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最后还是落实到这一点上。我们的古人还很有意思,人死了要根据他生前的品行给他起个谥号,大都很严肃,并不像以后的人,人反正已经死了都说好话了。比如有表扬的,历史上叫“文”、“武”什么的,比如汉代的文、景、武帝都是褒扬的,是“善”的。当然还有表示同情的,如哀帝啦,等等。另外像灵帝、炀帝等都是批评的,是“不善”的。你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区别。
  这样一来人际关系就变得很清晰了,根据老子的智慧来推论,那么有三种交往:一是善人与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不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一是善人与不善人之间的交往。“善”与“不善”天下人自有标准的,天下人都会知道的,那么“善人”与“不善人”天下也自有标准的,天下人也都是明白的。
  我们举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今天老百姓对于看病很有意见,对于药的价格很有意见。有记者去暗地里调查几个大城市的医药情况,比如一个普通的喉咙疼、头痛的感冒,普通的药能解决,有的大医院却要给你开出一大堆药,高的要300多元,还给你配藏药、进口药什么的,还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医生很好,低的只要15元钱的药,嘱咐你多喝些开水就解决问题了。现在有的医院、医生拿回扣、拿红包,专门等着“宰病人”。再比如说,可以用B超解决问题的,为了赚钱要你去做CT;有的可以不开刀,为了赚钱,为了练一练手术刀,就来个切除。你说这是善心、善举吗?你说老百姓是傻子?不,人人都心知肚明,哪个医生是“善人”,哪个医生是“不善”之人,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这不就是老子说的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你看,“不善”之举是老百姓一眼就看得清楚的,就像看得清什么是“善”一样。有一位著名老中医曾经给他的学生写了16个字勉励:“儿女心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我觉得很有触动。最后说的就是一个“善”字,对于病人要有“善”心,像所谓的“菩萨心肠”那样。 
  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处理这些关系呢?老子的教导有几点:
  1.怎样看善与恶的距离?
  老子说:“善之去恶,相去若何?”(第20章)帛书本、傅奕本“善”字作“美”。这里老子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善”离开“恶”,相去多少距离,相去多远?这里的思维空间很大。“善”离开“恶”,相去的距离有时看很大,一个善人与恶人,一件善事与一件恶事,相去太大太遥远了。但是,世界上善恶也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本是“善”可以转变为“恶”,“善者”可以转化为“不善者”。相反,也是这样。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全国有105万人在吸毒,而其中20岁-40岁的青年人占70%,这是触目惊心的!其实他们由“善”而至于“不善”,有时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一举之错!
  又比如今天的某些干部,原先本是好好的干部,后来腐败了,转为“不善者”了,也往往是因为人生路上一次失足,而带来的是千古之恨啊!
  反过来,也是这样,不善的人也可以变为善人,这也有无数的例子。另外,善与不善的关系也挺复杂,比如善人中往往有一些不善的东西,而不善人中往往也有些善的东西。
  2.怎样对待人际交往中的两类人?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这是说,善的人,我以善来对待他;不善的人,我也以善来对待他;这样做了,就可以“德善”。什么叫“德善”?这里的“德”就是“得”;“德善”就是得到了善,得到了善,那不就是人心向善了吗?善人的人心更向善了,不善人的人心也向善了,人人都得善了,都得道了,这不就是人际交往的大成功?难道不是吗?就是牢房中的“不善者”,今天我们的警察还在循循善诱地对他们“亦善之”,就是像老子所说的用善来对待他们,希望将他们重新改造为“善人”。
  3.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真是千年不变的经典。前半句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懂,就是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
  我们解读了一番老子的理念后,再来用事例来体会一下。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有个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聪明贤惠,心地慈善,性格坚强,是朱元璋的得力助手。她做皇后后,心中有个榜样在,那就是唐朝的长孙皇后,这就是善人榜样的魅力了。
  公元1380年,丞相胡惟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朱元璋就把胡惟庸全家满门抄斩,还追查同党,株连文武官员15000多人。当时他又怀疑到一个著名的人物宋濂。宋濂(1310-1381),浦江(今属浙江)人,在开国初期,朱元璋重用过他,当过太子的老师,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主修过《元史》。但是这一次查出来,宋濂的孙子宋慎也与胡惟庸有关系,因此朱元璋就把早已告老还乡的宋濂从家乡抓了回来,要处死他。
  马皇后很善良,她向朱元璋讲了两点:一是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就是普通老百姓家里对孩子的老师都是敬重的;二是,他早已告老还乡,怎么会知道孙子的事情。朱元璋没有答应她的求情。那天朱元璋用餐,发觉马皇后不太对劲,问她是不是身体不好,马皇后说:“宋濂先生快要死了,我心里难过,在为他祈福呢。”朱元璋这下被感动了,赦免宋濂死罪,全家充军茂州(今天的四川茂县),宋濂后来死在路途上了。
  其实朱元璋对宋濂其人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俩相处过很多年,认为宋濂说话做事谨慎,是个贤人。比如有一天上朝,朱元璋突然问他:昨天晚上干什么了?宋濂说:在家里和几个朋友喝酒。朱元璋很满意他没有欺骗自己,因为昨天晚上朱元璋已经派人监视侦查过了。
  但是虽然善良的马皇后救了宋濂一命,但是救不了更多的功臣的命。1390年,朱元璋又追查胡惟庸案,杀了第一号开国功臣太师李善长和他一家,1393年又杀了凉国公蓝玉,这两次大案还杀了数万受牵连的人。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说:这样一来几乎把朝廷的功臣杀个精光,明太祖的专制与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了。
  虽然马皇后不能全部校正朱元璋的“不善”,但是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一日,马皇后问太祖:“如今天下民众安定吗?”太祖说:“这不是你所该问的事。”马皇后说:“陛下为天下人之父,我愧为天下人之母,子女的生活安定与否,为什么不能过问?”
  碰上干旱之年,马皇后就常率领宫人吃蔬菜,帮助祈祷。年成不好,就安排吃麦饭和野菜。太祖有时告诉她,救济灾民的事。马皇后说:“救济灾民,不如平时让他们预先做好积蓄的准备。”
  奏事官员散朝后,一起在朝廷吃饭,马皇后命令太监取来饮食亲自品尝,味道不美,就对太祖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