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 -乔建中-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⒌炎樱魑澜桃衾值囊桓鲎偶遥有【褪歉⒈芏嘤跋欤敲椿搴捅救艘蛭⒘艘桓龉迅荆诘钡鼐鸵鸷艽蟮姆且椤K园⒈怀錾褪艿搅撕艽蟮钠缡印H衔且桓鏊缴樱坏搅饺甑氖焙颍哪盖拙拖热ナ懒恕K园⒈有「抛约旱母盖拙驮谡飧隼鬃鸬罾锉吖乓恢肿嫉廊说恼庵稚睢K搅耸辏搴捅救艘菜懒耍⒈嬲闪艘桓龉露4幽且院螅约壕统闪死鬃鸬畹拦劾镆桓鲋鞒郑纯疾俪终飧龅拦邸H缓竽厮头浅S霉Φ乩囱耙衾帧D敲醋魑痈盖啄抢铮邓簧泻芏嗳私坦沤趟闹挥兴盖滓桓鋈耍缓笏褪撬崾裁矗蛩裁矗Я撕芏喽鳌3说澜桃衾忠酝猓Я讼竦钡匚尬奈纾褂谢纾芏啵颐墙刑不葡罚芏嘞非岢芏嗪芏嗝窀栊〉鳌D敲匆恢钡搅硕奈逅甑氖焙颍囊恢谎劬ο沽耍搅巳逅辏詈罅街谎劬θ肯沽耍庋嬲闪艘桓雒ひ衾旨摇4尤逅暌院螅捎谒劬σ蚕沽耍杂诘拦鄣闹鞒志头⑸芏嗬眩谑蔷褪艿搅烁蟮钠缡樱⒈捅涑梢桓稣嬲牧骼艘杖恕K1车氖堑炎印⑷摇⑴眉由隙芏嗾庋囊恍├制鳎浇稚纤拇α骼恕K诹骼说氖焙蚰兀惺钡茫惺崩0⒈难葑嗷旧洗蠹抑溃窃谛薪屑浣校运3;岚颜飧銮俣妓┑缴砩希芊奖愕鼐涂梢岳鹄矗蛘呖梢缘鹄矗际怯蒙哟畹阶约杭缟系模靡恢中凶叩姆绞嚼囱葑唷U飧霰旧矶运募家站褪且桓龊艽蠛艽蟮亩土叮顾梢杂谜庋恢址绞嚼唇姓庵盅葑啵馐前⒈纳硎馈!�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他的生活就更悲惨了,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是1893年生人,到1950年死,整整活了57岁。在这样57年的生活中间,他可以说受尽屈辱,是真正的属于那种被侮辱、被损害的那样一类人,从来没有被社会认可,受到过任何的尊重。而他自己呢,但是非常有个性,他是不轻易向任何那种欺负他的势力低头的,这方面有很多很多故事。但是反过来他对老百姓,对一些年轻的孩子们他又非常爱护,他们愿意让他拉什么,他都可以给他们演奏。所以阿炳在整个无锡街上是非常出名的,都知道有个瞎子阿炳,他经常背着琵琶拉着二胡,在街上行走。另外呢,阿炳还有一个本事就是他可以即兴地来编唱,用当地熟悉的各种音调来编时事,上午听到什么新闻,下午就可以唱新闻,就把当时的无锡社会上很多事情唱给大家听。那么在阿炳的整个生活里边他所学音乐根本的基础,就是中国传统音乐那种丰富的营养,对他的不断的补充,给他很多很多养分,使他呢,在对南方的各种音乐,特别是道教音乐非常地熟悉。那么阿炳的演奏的音乐里边还有一个我们要给大家说明的,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二胡,我们今天的二胡已经是钢丝缠弦了,在早期还有一种都是用丝弦演奏的,丝弦有三种,一种叫子弦、一种叫中弦、一种叫老弦,一般人用的是子弦和中弦,就是外弦用的是子弦,内弦用的是中弦,就是一个细一点的,一个稍微粗一点。那么这样定弦,声音就比较高一点,比较好演奏。而阿炳的二胡是中弦和老弦,费的力气很大,我们刚才听到的这个调子,如果我们大家有基本的音乐常识的话,我们现在用的是D调,那么他用的是G调,比这个D调低五个调,声音很低,但是要很费力气来演奏。这样也是通过乐器,也使阿炳的技术有很大的提高,这就是阿炳他本人学习音乐和他的一些经历。
那么在阿炳的作品里边我们刚才讲,有三首二胡曲,那么《二泉映月》是其中之一,也是他最杰出的一部作品。因为在这部作品里边,可以说把阿炳一生的苦难全部都熔铸到其中去了。大家听到第一句,就是那个。这是一个引子,那么这个引子,就像一个人长叹了一声,那么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以后,他对他整个五十七年的生涯,在他有这样一个机会的时候,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这种叹息应该说,如果我们了解阿炳的身世,我们听了以后我们会感到心灵上有一种很大的震撼,这是引子,就这么一句。但是这个引子我觉得他是所有我们听到的民间音乐作品里边,应该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因为这一句音乐,不仅仅是六个音,而是人生的一种叹息。那么接下来《二泉映月》有两个主题,一个就是(放音乐)。这是它的第一主题,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主题,就是(放音乐),这是他的第二主题。那么整个《二泉映月》就是由这两个主题,再加第二主题的八度的演奏,一共最后演奏了六遍,整整六遍。每一次第一主题就是(放音乐)。这个主题是基本上不变,然后第二主题呢,不断地发生这种变化,一直到底。整个演奏,阿炳自己的演奏是七分钟,那么有的就长一点,后来有的演奏就长一点、有的短一点,这都是个人处理。那么这部作品在音乐上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它采用的是变奏的手法,而这种变奏的手法恰恰也是中国音乐里边最常见的一种展开的手法,这是《二泉映月》。那么阿炳就是用了这样一个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轮回的这种演奏呢,不断地来表现他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感受。那么这部作品,我感觉到,就像我们读屈原的《离骚》那样,因为屈原在他受到了排斥以后,他写出了伟大的诗篇叫《离骚》,写尽了他对当时社会,对他的上层统治阶级种种的控诉和他自己的不满,以及他对人生的感叹。那么阿炳作为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又受尽了凌辱的这样一个人,他这部作品恰恰我觉得跟历史上所有写出伟大作品的作家、音乐家、戏剧家一样,都应该是他自己人生的一个反映,这是《二泉映月》。那么这首作品可以说已经是二十世纪中国音乐中的一个非常伟大的一部经典之作。
那么阿炳还有另外一个二胡曲,大家知道叫《听松》,《听松》这个作品非常有意思,恰恰跟《二泉映月》的格调完全相反,我们中国音乐中经常有两种曲子,一种叫文曲,一种叫武曲,大家如果听过琵琶曲的话,对琵琶很熟悉的话,常常琵琶里边比如我们听到《十面埋伏》,听到《霸王卸甲》,那么这都属于琵琶里边的武曲。那么如果大家听到叫做《春江花月夜》,或者叫《浔阳琵琶》,那就是叫文曲。这是中国传统曲子里边的非常重要的两个传统,经常是一文一武,所以我们中国人在创造音乐的时候,常是从一种哲学意念出发的,就是从文武之道。阿炳的这两部作品非常有意思,刚才我们听到《二泉映月》的时候,就可以说继承了中国文曲的传统,那么《听松》它不是这样,《听松》从它的创造背景来讲,它写的是岳飞的故事,因为在无锡有一块听松石,《听松》这部作品又把它叫做《听宋》,“宋代”的“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部作品里边反映了岳飞抗金的这样一种英雄气概。所以阿炳在《听松》这部作品里边又表现出一种气宇轩昂、非常慷慨激昂的、非常悲壮的这种感情。(《听松》)
那么这个《听松》的结构呢跟《二泉映月》是不太一样的。它基本上分成三个部分,我们开始听到的那个也是一个引子,但是那个引子就不是六个音了,它是很长的一段。这才是整个的第一部分,也就是构成了一个引子。这个引子呢,我觉得你们可以跟刚才的《二泉映月》做这样一个对比,完全是两种个性,在音乐上是两种个性,也反映了两种情绪。那么《听松》的这个引子也非常精彩,它主要就是以武曲的这样一种风格、格调塑造了一种英雄的气概,非常有气势。然后在中间这一部分,刚才听到的中间这一部分,是一个高把位的整个主题的一个呈现。然后,最后呢他再散下来,以后是第三部分,这是《听松》的结构,跟《二泉映月》是不太一样,它用了一个也是中国传统的、常规的三部的这样一种音乐结构,它是一种不像西方的所谓ABA,没有这样的结构,它是一种段落性的,一段一段地展开,不断开放的这样一种音乐结构,这是《听松》。我们可以听得出来,就是阿炳无意中间把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中间的文武曲的风格借用进来,这个是他的二胡作品,我们先听这么两首。
那么阿炳的琵琶在阿炳的音乐没有采集下来之前,谁也不知道,阿炳这个琵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三首曲子,第一首叫《大浪淘沙》这首曲子,第二首叫《昭君出塞》,第三首叫《龙船》,那么这三首曲子出来以后,人们才开始研究阿炳的琵琶是怎么回事,经过这么几十年的大家对他的作品的演奏和感受,感觉到阿炳的琵琶同样是继承了中国琵琶艺术非常深厚的传统,而在曲目上他也是走了文武之道。那么《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属于文曲,而《龙船》应该属于武曲。因为它用的素材是江南的民间小调,把它连起来。一开始有一个模仿锣鼓节奏的这么一种音色,造成了一种民间节日的这样一种气氛。(《龙船》)
阿炳另外一首有名的曲子就叫《大浪淘沙》,那么这首曲子很多琵琶界的朋友很想找出来它的渊源是什么?它的音调来自什么地方?或者它的整个里边所使用的素材来自什么地方?最终还是无果而终,没有找到。为什么?就是所有阿炳的音乐都是这样,包括我们刚才听《二泉映月》的时候,很多人在滩黄戏,就是在戏曲的音调里边找到了几乎跟《二泉映月》音调很像很像的那些素材,那么有的人说它是道教音乐某一个曲派,有的人说它是民歌的知心客,知心客是江南小调,来自这些素材。但是最终应该说这样一种寻求阿炳作品渊源的努力,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实际上是找不到的。因为阿炳这样一些作品,应该说是他长期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之后,一种自然天成的东西。所以阿炳把他的音乐叫什么呢,叫依心曲、叫自来腔,所谓依心曲是什么意思?就是我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我就写出来,我就拉出来。今天我拉可能是这个样子,明天我可能在另外一种状态下,我可能拉成另外一个样子,所以他把它叫做自来腔,叫依心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民间音乐,它是一种天籁,他是自然天成。乐府诗里边有两句非常感人的诗句叫做“名转出天然,慷慨吐清音”。我想我们听阿炳的作品,就是这样一种感受。所以呢,这几十年来,研究阿炳的很多朋友一直想做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说也找到了一些依据,但总的来讲,应该是这样理解阿炳,他的作品就是他自己接受了中国传统音乐深厚的这样一种丰富的营养之后,又把他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变成他自己从他心理流露出来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小到可以反映个人的感情,大到可以铸造我们民族的灵魂、反映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我们说它是一种文学风格,那么这种语言完全用的是,应该说非常古典的,因为这首曲子很有哲理性。《大浪淘沙》它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