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评传-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郭廷以:《中国近代史事日志》(下)第1110页。
5同上,第1122—1123页。
6同上,第1130页。
7《荣禄存扎·张翼扎》第48页。
8黎东方:《细说清朝》第624页。
9《容庵弟子记》卷三。
10吴永:《庚子西狩丛谈》第106页。
11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北洋军阀》(一)第965页。
12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30页。
13郭则禨:《南屋述闻》,《近代稗海》(第十一辑)第186页。
14《汪康年师友书扎》(三)第3111页。
…
外交“双簧”八(8)
…
15《义和团档案史料》(下)第1328页。
16《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下)第1019页。
17《袁世凯奏议》(下)第1338页。
18齐植璐:《北洋法政学堂及其沿革》,《天津文史资料》(第44辑)第28—29页。
19严仁赓:《祖父严修旧事数则》,《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第145—146页。
20《饮冰室合集·专集》一册第32页。
21王芸生《严修与学制改革》一文中曾谈及此事:“严修的座师徐桐,反对维新,痛恶严修奏请设经济特科,知严修到京,预先在门房揭贴:‘严修非吾门生,嗣后来见,不得入报。’严往请谒,吃了闭门羹。严在翰林院的职务俱被免去,只剩一个编修,遂于9月间携眷回津。”《文史资料选辑》(第87辑)第102页。
22参见《严修年谱》,齐鲁书社版,第122页。
23严仁赓:《祖父严修旧事数则》,《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第149页。
24《严修年谱》第116—117页。
25荣庆(1858—1916),字华卿,一字耐园,蒙古正黄旗人。光绪丙戌年(1886)进士,散馆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山东学政、大理寺卿、仓场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新政时期曾任学部、礼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弼德院院长诸职,后因中风卸职,民国初年病逝于天津。
26参见徐元基:《周学熙资本集团研究的几个问题》,《近代中国》(第3辑)第245页。
27《张謇日记·宣统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28周叔贞:《周止庵先生别传》,《周学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201页。
29《周止庵先生自撰墓志铭》,《周学熙集》。
30周叔贞:《周止庵先生别传》第181页。
31《天津商业档案汇编》(上)第345页。
32《北洋公牍类纂·工艺一》卷十六。
33《袁世凯奏议》(中)第853页。
34《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
35同上。
36《北洋公牍类纂》卷二十四。
37同上。
38《青木宣纯与坂西利八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第183—184页。
39《袁世凯奏议》(中)第510页。
40同上,第750页。
41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官僚》第28页。
42李宗一:《袁世凯传》第95页。
43萧一山:《清代通史》(四)第2462页。
44《三水梁燕荪先生年谱》(上)第44页。
45丁士源:《梅楞章京笔记》,《近代稗海》(第1辑)第435页。
46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第130—131页。
47参见周岩:《袁世凯家族》第36页。
48《大公报》1906年2月17日,3月10日。
49北京有电车早于天津(1899年建成营运),但只用于接送往返于永定门到马家堡火车站的列车旅客,而非市内公共交通工具。所以天津的电车,仍可以称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交通电车。
50《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周学熙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第695页。
51张一鮕:《古红梅阁笔记》
52《袁世凯奏议》(中)第559、561—562页。
53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上)第23—24页。
54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一),山西古籍版,第24—25页。
55《容庵弟子记》卷三。
56《袁世凯奏议》(中)第631—633页。
57同上,第633页。
58《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序》。
59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8页。
60参见李宗一《袁世凯传》第96页。
61《袁世凯奏议》(中)第818页。
62同上,第1374页。
63陈浣一:《睇向斋密录》,《近代稗海》(第13辑)第562页。
64陈璧,字玉苍,福建闽县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三年(1878)进士,任内阁中书,以后历任各省考官、顺天府丞兼河南道监察御史、顺天府尹、商部侍郎、户部侍郎、邮传部尚书。袁被罢黜后不久亦被劾去职。民国后曾任参政院参政。后中风,病逝于北京。
65参见李吉奎:《梁士诒生平》,《梁士诒史料集》,中国文史出版社版,第1—2页。
66张一澧:《张一鮕生平》,《近代史资料》(总第60号)第102页。
67枚皋,字少孺,西汉时人,著名文学家枚乘之子。武帝时上书自陈,拜为郎。性好诙谐,善辞赋,才思敏捷,时人将其比之于东方朔。
…
外交“双簧”八(9)
…
68张一澧:《张一鮕生平》,《近代史资料》(总第60号)第102—103页。
69同上,第105页。
70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上),第56页。
71包培之:《寿州孙家与中孚银行》,《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第141页。
72同上,第142页。
73张国淦:《北洋述闻》,第76—77页。
74《容庵弟子记》卷三。
75吴虬:《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北洋军阀》(一)第1012页。
76胡思敬:《国闻备乘》,《近代稗海》(第1辑)第289页。
77同上,第269页。
78《容庵弟子记》卷一。
79《袁世凯奏议》(上)第361页。
80参见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第224页。
81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上)第96页。
82陶树德:《我眼中的几任直隶总督》,《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第119页。
83山根幸夫:《袁世凯与日本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79页。
84《土肥原密录》,《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第174—175页。
85参见山根幸夫:《袁世凯与日本人》,《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82页。
86颜惠庆:《周止庵先生事略》。
*《袁世凯评传》第三部分
1904年末,日、俄为争夺东北而剑拔弩张,严重的局势迫使亟须休养生息的清廷重整军备。直隶紧邻东北战场,作为总督的袁世凯,守土有责但兵力单薄。本章开头所选引文是袁世凯向朝廷汇报布防情况、分析形势并要求筹饷扩军的奏折。袁根据俄、日备战的规模,提出至少要有六万军队方能勉强满足直隶一线和京畿布防的需要。
…
送“高帽”的学问一(1)
…
1904年末,日、俄为争夺东北而剑拔弩张,严重的局势迫使亟须休养生息的清廷重整军备。直隶紧邻东北战场,作为总督的袁世凯,守土有责但兵力单薄。本章开头所选引文是袁世凯向朝廷汇报布防情况、分析形势并要求筹饷扩军的奏折。袁根据俄、日备战的规模,提出至少要有六万军队方能勉强满足直隶一线和京畿布防的需要。而扩军,先要筹饷,否则,巧妇亦难为无米之炊。危机往往同时又是机会,北洋的大规模扩军,正是借着危机才得以名正言顺地进行。此前,为了解决国防空虚的危机,国势阽危的清廷接受了袁世凯的建议,设立督办练兵处,统一管理全国军制改革与扩练新军事宜。袁世凯多年来通过军事教育积蓄的人材资源使得他能够承此重任,并利用练兵处的名义动用全国的财力扩充北洋的军事实力,北洋六镇很快编练成军。同时袁世凯还成功进行了以常备军制替代传统的募兵制的改革,并全面引进了日式的军事教育。日俄战争期间,清廷及袁世凯表面上奉行“局外中立”政策,暗中支持日本,并进行了情报上的合作,而日俄战争的后果还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到中国的历史走向。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如其所愿地实现北洋的扩军,日俄战争所造成的形势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他一贯的雄心和对军事人才持续的培养和储备则更为重要,使他在机会来临时,有足够的资源可供使用,从而把握住了机会。北洋扩军的成功和全国编练新军热潮的兴起,使阽危的国势得以缓和,也使中国真正有了一支近代化的陆军,由此而言,袁世凯的扩军可以说是功在国家、民族。袁之新政、扩军,都应放到具体的历史年代和环境中去观察和评判,见解、看法尽可以不同,但中肯客观、真实可信才是史学的基石。
密陈遵照传谕统筹布置防守情形折1
(1904年1月19日)
奏:为钦遵传谕,统筹布置,谨将时势情形,恭折密陈,仰祈圣鉴事。
窃臣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承准军机处王大臣电寄各省督抚内开:俄日相持益急,如竟决裂,中国势处两难,自当妥筹办法,除奉直边要各地方,应由北洋统筹布置,派兵严防外,所有沿海、沿江、沿边各口,务须加意扼防,慎固封守。各省匪党游勇,伏莽孔多,诚恐妄造谣言,乘机作乱,致别国借口,复生他变,尤宜预为防范,并饬属认真保护洋人财产、教堂,倘有奸徒煽惑,即行严拿惩办,勿稍疏虞。报纸消息,往往误传,人心易滋惶惑,仍希示以镇静,不动声色,妥密筹备为要。奉谕密布,希即遵照。等因。承准此。臣忝膺疆寄,自应钦遵,严密筹防,惟现在时势情形,有不得不披沥上陈者。
查日本以协约龃龉,早修战备,俄人初意不愿用武。近因相持日急,乃在东三省日夜运兵,探闻已增至八万,合旧驻兵数,共计十八万七千余人,其已备待发者尚有七万余人。俄之宗旨已变,自不肯轻易撤退。而日本举国鼎沸,又不能听俄所为,两不相下,战端难免。就我现在情势而论,不得不仅守局外,然公法局外之例,以遣兵防边,不许客兵借境为要义。防之不力,守局立隳,不但人之溃卒,我之土匪,必须认真防堵;而两大(国)构兵,逼处堂奥,变幻叵测,亦不得不预筹地步。畿辅为根本重地,防范尤须稳固。直境北连蒙古,俄与蒙疆接壤,处处空虚,由张家口达恰克图仅两千数百里,为俄人往来孔道;直之热河,东毗奉境,俄方占据奉省,将来资为战场。计东北边防及海疆各口,不下三千数百里,如欲慎固封守计,非十数万人不克周密,盖人皆以数十万众角逐辽海,我之防兵非万人不足支一隅,又须声势联络,互相策应,方免疏虞。惟我方饷绌械乏,断难集此重兵。然详查形势,扼要设防,至少亦须有六万人,以万人拱卫京师,以五万人分布边要,庶可资以屏蔽。
现查直境兵力,淮练各营,迭经裁汰,仅可巡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