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畑俊六大将痛感兵力不足,再次向大本营发出呼吁。
(232)
上个月19日,史迪威60周岁。为了表彰他的杰出功绩,他被正式授予四星上将军衔。这赢得了爱戴他的部属和将领们的衷心祝贺。他们一致的评价是:对于乔大叔来说,这无疑是〃实至名归〃。
但晋升并没有让他高兴起来,史迪威的心情一点也不比畑俊六更好。
此时,巩固中的第三战区丽水轰炸基地,正在为物资积累速度焦虑。
陆路漫长,交通不畅,浙赣铁路线目前仍为日军据有;空运数量短期难以扩大。面临的作战态势无疑是严峻的。
他注意到一个事实:
同等状态下,美军的物资消耗吨位,至少是中国军队的3倍(平时)到6倍(战时)。这就对后勤保障提出严峻挑战。另外,与八路军相比,国军的战场消耗也高出1到2倍的吨位。
带八路军打仗是最省事也最省钱的,他感叹道。有了去年冬天在蒙古草原的亲身体会,他就时常去做这种对比测算;这是他感兴趣的军事效率学范畴。这一点上那位周恩来说得对。
史迪威忧心忡忡的是,李奇微空降师这次介入是暂时的,不久将按期撤离,而那时,残酷的战斗可能刚刚开始。
……第三战区除了74师没有几支善战的部队。必须把在印度亲自训练过的38师、22师空运过来,强化丽水基地防御。但这受到国府层层掣肘,如果不能顺利进行,这块辛苦夺回、费力重建的航空作战基地,是否会得而复失?……史迪威为此睡不着觉。
或许是自己心情太急迫?真是象他们所指责的对一年前的缅甸失败仍然耿耿于怀?还是感到年龄不饶人,希望早日亲眼看到胜利?
总而言之他对丽水防御体系的巩固进度深为不满,平均每天要发火三次。以至于当年老部下李奇微说他〃又变成了愤怒的上帝〃。
阿诺德访华过程中,亲眼目睹过史迪威的艰辛使命。临别时说道:
〃乔,你那份工作真不是人干的。单说飞越驼峰吧,我一次就受够了……今后无论何时需要帮助,请尽管吩咐。※〃
※史实,载《刚烈将军…史迪威》。
现在史迪威提出,三个月内至少再增加300架运输机!并要求把那位能干的威廉·H·滕纳上校再次调给他。※
阿诺德苦笑着回电:难度甚大,尽力而为。他明白,乔,正在为他的〃空中致胜〃战略而竭力操劳。
※威廉·滕纳是驼峰航运的组织者,后来是西柏林危机空运的总指挥。
(233)
其实史迪威最感恼火的是,他和蒋的矛盾再次激化了。
由于北方航线受阻,纳兰基地的物资在前一阶段高强度作战的消耗下,以及参加华北抗日联军新部队的大量装备需求调整供应下,所剩无几。
泰勒和负伤未愈的卡尔迅,频频向他发出告警信号。
负责分配援华物资的史迪威,自感南北两大战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鉴于中国自身复杂的内部纷争,为回避某些敏感因素,他只得利用滇缅路上出现的间歇性物资积压,将其中一部分主要是弹药,向华北战区安排了适当的空运分流。总数不过500吨,只是半列火车的运量,与泰勒来电中希望的数字和品种都相去甚远。
史迪威认为,这已是最低限度的维持,也是作战和防卫的起码需要,不应受到任何指责。但还是触动了〃花生米〃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为此屡屡受到阻遏。引发了他的火爆脾气,终于酿成不可调和的冲突。
宋美龄向美国国会发表演说。
罗斯福邀请宋美龄乘坐他的汽车。
(234)
华盛顿,白宫。
这期间,蒋夫人宋美龄对美国的访问取得巨大成功。
几轮见诸报端的抗日大捷,加强了她的访问地位。
人们对中国的感情,从带点怜悯式的同情,现在发展成〃耕耘后可以期待收获〃的欣喜。夫人所到之处的掌声和欢呼,相信会超过委员长本人的亲自来访。
这是中美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互相的凝视,而且是善意的凝视。而不仅仅是以前那种〃匆匆瞥上一眼〃的相识。
这是在同一条战壕里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了解。
但是,应埃莉诺邀请,两次短暂入住白宫的蒋宋美龄,有意或无意地时常流露出〃对史迪威的厌恶、和对陈纳德的敬佩〃,这使身体不适的罗斯福颇感棘手。
2月7日,总统收到蒋委员长来电,提出组建独立的14航空队等三项要求。电文中一再称赞陈纳德是个优秀指挥官,是他〃可以放心与之合作的人〃。
言外之意,有些人,如史迪威,则不能放心合作。
3月,霍普金斯转来艾尔索普·罗斯福写来的四封信。他是总统的一个远房侄子,曾是陈纳德航空队的新闻发布官。前不久通过霍普金斯,当上了美国租借物资管理委员会驻重庆代表。
一连串来信都猛烈抨击史迪威,认为那种轻视蒋介石、坚持军事改革的做法,将招来敌意。艾尔索普的观点是,国民党面临着共党颠覆和苏联侵略的双重威胁。华盛顿应允许蒋保存实力,有必要召回史迪威,并解散共产党。
总统认为,考虑到艾尔索普的物资分配人员的敏感身份,他对史迪威的看法和意见应该有所折扣。
但毕竟蒋史关系日趋紧张,已呈冰炭之势。如果事态发展到必须在蒋和史之间取舍,看来只能舍弃后者……
3月里总统在答复马歇尔转来的史迪威来信中,已批评他〃在与蒋委员长打交道时所采取的完全错误的方式〃。总统告诫说,〃蒋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统帅,我们不能用严厉的口气同这样的人说话,或是象对待摩洛哥苏丹那样,去逼迫他作出许诺。〃
同时总统要求:〃让陈纳德有机会去做他认为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这就是唯一的选择么?罗斯福也并不甘心。他对霍普金斯有所流露:
〃战争的最艰难时刻已经过去,我们应更多地着眼未来。
〃未来的、与我们打交道的中国,应该是怎样一个国家?不,她既不应该是蒋介石的,也不应该是朱德、毛泽东或者什么人的。而应该与我们有类似的体制、价值观和共同语言……作到这一点,比赢得战争本身还要艰难。〃
这次纷争的结果,以史迪威和陈纳德应召回到华盛顿,参加五月份代号为〃三叉戟〃的盟军作战会议,而告一段落。
蒋氏夫妇与陈纳德。
(235)
重庆,白市驿机场。
回国启程的日期到了,4月23日,史迪威上将与陈纳德少将同行。飞机上,两人之间有一次不愉快的对话。
史迪威认为:光靠〃飞虎队〃不能左右战争形势:〃真正赢得战争的是战壕中的士兵。〃
陈纳德回敬道:〃见鬼了,乔。天上根本没有战壕。〃
……
陈纳德与史迪威
史迪威给夫人温妮写信,告知行程。
他最担心的驻缅甸部队38、22两个主力师空运到丽水的问题,突然由于英国人大力配合,而在他回国前夕得以解决!
这使他悬着的心有所放松。
他明白,韦维尔将军为此派出逾百架运输机,趁着日军缺少制空权的空档,夜航飞了半个月…这并不是他一向鄙夷的英国佬如何发了善心,而恰恰是因为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他们不希望中国军队在刚刚夺回的、英国的传统殖民地上,以战功为借口,长期赖着不走。
那么帮助中国、帮助史迪威把军队送上前线,多么堂皇而又顺理成章!
各取所需吧。英国人善于这么做。也不能完全归之于狡猾。
中国成语,所谓〃两全其美〃呢。
(236)
这期间还发生一件事,也使史迪威的紧张有所缓解。
四月里,某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照片,登载的是李奇微将军与一对双胞胎水手华人陈氏兄弟的合影。
他们生于新加坡,已有二十余年的水手生涯。两年前被雇佣在日本货轮上,担任大副和二副。
日军占领缅甸期间,修复了英国人自毁的仁安羌油田和仰光炼油厂,并向本土运送石油产品。雇佣陈氏兄弟的日本船主自愿被军方征用,经营仰光到长崎的航线,运走炼的汽油,运来枪炮子弹。
盟军在仰光登陆时,俘虏了几条已经半载的日本货船,也包括这兄弟两人。
扣押日本船主后,在商讨怎样处理这些船只时,史迪威将军的副官,被称为〃平可顿〃(大侦探)的多恩中校提出一个大胆建议:
装满货船,物色人选,经过日本控制的南中国海航线,把船开到盟军控制的浙江温州港!虽然冒险,但如果成功,就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迪威和巴顿都欣赏这个建议。于是两个熟悉航路的华人…陈氏兄弟,便成为故事主角。
史迪威司令部的夏威夷华人上尉迪克·杨(杨照辉)被派去执行这一任务。
木讷、质朴的双胞胎兄弟听懂杨上尉的意思后,憨厚地点了头。因为他们答应得太爽快,盟军感到可疑,在船上派出了持枪的监视小组,并在船底龙骨周边秘密安放了炸药,以防万一。
两条各4500吨、〃原汁原味〃的日本货轮,加载后,很快出发了。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南海、台湾海峡……陈氏兄弟从容应对,稳健操舵,全无破绽。
一路上未加掩饰、未遇盘查、未出纰漏,顺利得无以复加、不可思议。十五天后的夜晚,在国军控制的温州港卸货,送来了3600吨汽油、1500吨弹药、2500吨食品、100吨药品和48辆卡车这超过四个月的空运量!
专程赶到温州港的李奇微将军热烈地感谢了他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惊奇的记者们围住兄弟俩询问,怎样创造的奇迹?
他们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并无关于〃奇迹〃的心得。双胞胎困惑地对望着,判断或猜测道:
〃可能系海龙王,或者妈祖?保佑。〃
记者于是问,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没有被发现?
哥哥诧异:〃这,不是日本船么?〃
弟弟愤慨:〃那么多日本船都在你们眼皮底下,把兵马送去南洋啦,也不是迷有发现么?不懂,为什么要发现我们?〃
又问他们:到底遇到过什么危险?
兄弟俩笑道:〃迷有啦……嘻嘻。只是路过台湾海峡,碰到美国自己飞机来炸。幸好天黑黑,不给它们炸到。〃
《时代周刊》给他们的故事加了标题:《朴素的传奇》。一向平凡的中国裔水手成为畅销杂志封面还是第一遭,故事在海外华人中流传很久。
若干年后,在陈氏双胞胎的新加坡故居,后代为他们开辟了一个纪念室。
(237)
察哈尔。张家口,〃华北抗日联军〃筹建指挥部。
春天还迟迟没有来到这个塞外边城。
敌人在军都山的另一边蠢蠢欲动了,但这一回,那个狡猾的老鬼子冈村宁次比以往谨慎的多,眼下还看不出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毕竟这里集结了15万以上的抗日部队,这是抗战以来八路军的最大集结。
这个月对于筹备组建〃华北抗日联军〃的泰勒准将来说,是实践自己对陆军新编制设想的一个机会。虽然他仍在为物资的中断而着急发愁。
训练和整编期间,泰勒一直在思考军队的结构问题。
通讯条件的明显改善,使部队首长可以指挥地域更为分散、编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