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读者0062 >

第12章

读者0062-第12章

小说: 读者006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uthor :武复兴
Issue : 总第 30期
Provenance :人文杂志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灯节
  相传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习俗。古代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相对应),又称为“元宵节”。近代风俗要在这天夜里吃汤圆,故汤圆又称“元宵”。
  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到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这三天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竞相奔走,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欢》)。当时有一种制作“灯轮”或“灯树”的风尚,如唐睿宗时期的一个元宵节,就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缠彩色丝绸,点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一些皇亲贵戚也趁此时竞相夸富斗奇,制作大型“灯树”。苏味道诗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的就是“灯树”。在展览花灯的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在皇宫内,则是由宫女们表演大型歌舞“千门开锁万户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或第一百零六天,届时全国禁止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故名寒食。寒食禁火的风俗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此禁专为介之推而设。介之推不受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山,文公寻不着,便放火烧山以图逼其出,不料介之推竟抱树不出而被焚。以后于介之推死之日便禁火寒食,逐渐成为全国风气。
  唐代寒食日有严格的禁火令,违者受罚,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过后,宫内小儿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先得火者赏绢三匹、碗一口,然后派人将新火传送给各大臣,以示皇恩。韩  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即是此景。寒食日的传统食品有麦芽糖(饧)伴大麦粥、杏仁酪、枣面饼(之推蒸饼)、鸡蛋。“鸡球饧粥屡开宴”。讲究的人家还在鸡蛋上刻绘图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与寒食为同一天或后一天,后人由纪念介之推而推及他人,遂成为全国性的扫墓祭祖节日。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明代陈卧子诗曰:“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王建有《秋千词》,细致地刻划了打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  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这些姑娘们不顾一切往高处荡,人都与百尺高的树梢平了;抖落了头钗,仍不在意。只是下来以后,往上一看,才觉害怕。
  相传宫内在寒食日宫女也玩秋千,玄宗称其为“半仙之戏”,大约宫女们荡上荡下,彩带飘风,婉如仙女。
  打球有两种,一是步打,即蹴鞠;另一是马球,又名波罗球。王建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韦庄的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都写的是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赐球并得赏钱的情况。
  马球曾经为唐代最盛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寒食节皇帝往往专门赐给臣子们贴彩之球,以供戏乐。张籍诗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是马球好手。据《封氏闻见记》中,中宗时,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马球队曾大败吐蕃队。关于马球运动,张祜在《观泗洲李常侍打球》诗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除打球,长安人也经常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唐中宗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场拔河。张说曾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中,记录了唐代长安盛行这一运动的情况: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长安还盛行斗鸡,杜淹在《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细致地描述了斗鸡场面: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这种风俗在唐代相续不断。武则天时韦承庆在《寒食应制》中也有“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之句。斗鸡风在玄宗时最盛。
  三月三
  我国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后定在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此日到水边去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仪式,同时相聚游乐。人们还往往于此日邀朋集友会于环曲水流旁,置杯于上游,任其飘下,停于谁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写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记上巳节流觞吟咏之景。
  唐代的三月三,主要是一个以春游为中心内容,持续时间较长的节令。当时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首先是曲江池及其附近的杏园一带。
  三月三日,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会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奇,杜甫的《丽人行》淋漓尽致地描述了这种盛况。普通士女则有斗花的风气,以致“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上巳前后踏青也别有情趣,杜牧《长安杂题长句》诗曰:“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有时下雨,也挡不住郊游的人。唐彦廉《上巳日寄韩公》云:“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唐代还曾特许宫女们于上巳日在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家人相会。这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探亲,有的宫女家人没来探望,她从早到晚在人群中寻找,呼唤,直到“放风”结束,只得伤心地“涕泣而入”。
  上巳后不久,就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春游活动也形成新的高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在这期间,新考中的进士也有许多活动,如去杏园举行“探花宴”,去雁塔题名,去曲江游乐等等,他们的活动,使长安春日游玩的气氛更加浓厚。
  端午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这是全国性的节日。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风土记》中记载,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还要粟、枣等配料。唐代长安人则常吃一种“百索粽子”,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就吃。
  相传曲原投江后,曾有许多船只前往打捞,因而南方于端午节有竞龙舟的风气。
  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权德舆曾于此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云:“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端午日人们还饮菖蒲酒,悬挂艾草,意在驱虫去邪。饮菖蒲酒还有保平安的含意,殷尧藩有诗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代制镜工匠有一个独特习俗,是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皇上,称“天子镜”。白居易在《百炼镜》中说:
  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
  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
  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
  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七夕
  七夕原为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相会日,“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渡来。”以后七夕也逐渐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人们于此日“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权德舆《七夕》)织女是神话中的织纺能手,因而唐代七夕节,妇女在当院设置穿针台,摆上果品,向织女“乞巧”。夜里若有蜘蛛(被称为“喜子”)张网于穿针台上,则认为大吉。“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刘言史《七夕歌》)皇宫中也有此风俗,“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五建《宫词》)
  在七夕夜的月光下,用彩丝线穿七孔针,成了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林杰《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宫中特制一种“七孔金钿针”,供宫女们乞巧使用。
  重阳节
  “九”谐音“久”,古人重视“久”,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气,“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重阳节的具体风俗习惯,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载,后汉时汝南人桓景听方士费长房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降于其家,宜率家人佩茱萸,外出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以后遂成风气。
  九月秋高气爽,宜登高望远,范灯有诗云:“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
  茱萸香气浓烈,能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消积食,故被认为能“去邪气”。插戴茱萸是普遍的风气,王维有一首名作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外菊花酒是节日不可缺少的饮料。
  除夕和元旦
  除夕之前,人们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夜全家团聚欢宴,喝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把花椒放于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宴后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诗云:“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曰:“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欢宴和守岁的情景。
  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nu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