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贝多芬传_2 >

第12章

贝多芬传_2-第12章

小说: 贝多芬传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旧时代的产物。
    而这是不足为奇的。时代精神既还有最后几朵鲜花需要开放;音乐曲体大半也还在摸索着路子。所谓古奏鸣曲的形式;确定了不过半个世纪。最初;奏鸣曲的第一章只有一个主题(thème);后来才改用两个基调(tonalité)不同而互有关连的两个主题。当古典奏鸣曲的形式确定以后;就成为三鼎足式的对称乐曲;主要以三章构成;即:快。。。。。。慢。。。。。。快。第一章Allegro本身又含有三个步骤:(一)破题(exposition);即披露两个不同的主题;(二)发展(développement);把两个主题作种种复音的配合;作种种的分析或综合。。。。。。这一节是全曲的重心;(三)复题(récapitulation);重行披露两个主题;而第二主题亦称副句;第一主题亦称主句以和第一主题相同的基调出现;因为结论总以第一主题的基调为本。这第一章部分称为奏鸣曲典型:forme—sonate。第二章Andante或Adagio;或Larghetto;以歌(Lied)体或变奏曲(Variation)写成。第三章Allegro或Presto;和第一章同样用两句三段组成;再不然是Rondo;由许多复奏(répétition)组成;而用对比的次要乐句作穿插。这就是三鼎足式的对称。但第二与第三章间;时或插入Menuet舞曲。
    这个格式可说完全适应着时代的趣味。当时的艺术家首先要使听众对一个乐曲的每一部分都感兴味;而不为单独的任何部分着迷。所以特别重视均衡。第一章Allegro的美的价值;特别在于明白。均衡和有规律:不同的乐旨总是对比的;每个乐旨总在规定的地方出现;它们的发展全在典雅的形式中进行。第二章Andante;则来抚慰一下听众微妙精炼的感觉;使全曲有些优美柔和的点缀;然而一切剧烈的表情是给庄严稳重的Menuet挡住去路的;。。。。。。最后再来一个天真的Rondo;用机械式的复奏和轻盈的爱娇;使听的人不致把艺术当真;而明白那不过是一场游戏。渊博而不迂腐;敏感而不着魔;在各种情绪的表皮上轻轻拂触;却从不停留在某一固定的感情上:这美妙的艺术组成时;所模仿的是沙龙里那些翩翩蛱蝶;组成以后所供奉的也仍是这般翩翩蛱蝶。
    我所以冗长地叙述这段奏鸣曲史;因为奏鸣曲尤其是其中奏鸣曲典型那部分是一切交响曲。四重奏等纯粹音乐的核心。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创新也是由此开始。而且我们了解了他的奏鸣曲组织;对他一切旁的曲体也就有了纲领。古典奏鸣曲虽有明白与构造结实之长;但有呆滞单调之弊。乐旨(motif)与破题之间;乐节(période)与复题之间;凡是专司联络之职的过板(conduit)总是无美感与表情可言的。当乐曲之始;两个主题一经披露之后;未来的结论可以推想而知:起承转合的方式;宛如学院派的辩论一般有固定的线索;一言以蔽之;这是西洋音乐上的八股。
    贝多芬对奏鸣曲的第一件改革;便是推翻它刻板的规条;给以范围广大的自由与伸缩;使它施展雄辩的机能。他的三十二阕钢琴奏鸣曲中;十三阕有四章;十三阕只有三章;六阕只有两章;每阕各章的次序也不依〃快。。。。。。慢。。。。。。快〃的成法。两个主题在基调方面的关系;同一章内各个不同的乐旨间的关系;都变得自由了。即是奏鸣曲的骨干。。。。。。奏鸣曲典型。。。。。。也被修改。连接各个乐旨或各个小段落的过板;到贝多芬手里大为扩充;且有了生气;有了更大的和更独立的音乐价值;甚至有时把第二主题的出现大为延缓;而使它以不重要的插曲的形式出现。前人作品中纯粹分立而仅有乐理关系即副句与主句互有关系;例如以主句基调的第五度音作为副句的主调音等等的两个主题;贝多芬使它们在风格上统一;或者出之以对照;或者出之以类似。所以我们在他作品中常常一开始便听到两个原则的争执;结果是其中之一获得了胜利;有时我们却听到两个类似的乐旨互相融和;这就是上文所谓的两重灵魂的对白。例如作品第七十一号之一的《告别奏鸣曲》;第一章内所有旋律的原素;都是从最初三音符上衍变出来的。奏鸣曲典型部分原由三个步骤组成;详见前文。贝多芬又于最后加上一节结局(coda);把全章乐旨作一有力的总结。
    贝多芬在即兴(improvisation)方面的胜长;一直影响到他奏鸣曲的曲体。据约翰。桑太伏阿纳近代法国音乐史家的分析;贝多芬在主句披露完后;常有无数的延音(pointd;orgue);无数的休止;仿佛他在即兴时继续寻思;犹疑不决的神气。甚至他在一个主题的发展中间;会插入一大段自由的诉说;缥缈的梦境;宛似替声乐写的旋律一般。这种作风不但加浓了诗歌的成分;抑且加强了戏剧性。特别是他的Adagio;往往受着德国歌谣的感应。。。。。。。莫扎特的长句令人想起意大利风的歌曲(Aria);海顿的旋律令人想起节奏空灵的法国的歌(Romance);贝多芬的Adagio却充满着德国歌谣(Lied)所特有的情操:简单纯朴;亲切动人。
    在贝多芬心目中;奏鸣曲典型并非不可动摇的格式;而是可以用作音乐上的辩证法的:他提出一个主句;一个副句;然后获得一个结论;结论的性质或是一方面胜利;或是两方面调和。在此我们可以获得一个理由;来说明为何贝多芬晚年特别运用赋格曲。Fugue这是巴赫以后在奏鸣曲中一向遭受摈弃的曲体。贝多芬中年时亦未采用。由于同一乐旨以音阶上不同的等级三四次地连续出现;由于参差不一的答句;由于这个曲体所特有的迅速而急促的演绎法;这赋格曲的风格能完满地适应作者的情绪;或者:原来孤立的一缕思想慢慢地渗透了心灵;终而至于占据全意识界;或者;凭着意志之力;精神必然而然地获得最后胜利。
    总之;由于基调和主题的自由的选择;由于发展形式的改变;贝多芬把硬性的奏鸣曲典型化为表白情绪的灵活的工具。他依旧保存着乐曲的统一性;但他所重视的不在于结构或基调之统一;而在于情调和口吻(accent)之统一;换言之;这统一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他是把内容来确定形式的;所以当他觉得典雅庄重的Menuet束缚难忍时;他根本换上了更快捷。更欢欣。更富于诙谑性。更宜于表现放肆姿态的Scherzo。按此字在意大利语中意为joke;贝多芬原有粗犷的滑稽气氛;故在此体中的表现尤为酣畅淋漓。当他感到原有的奏鸣曲体与他情绪的奔放相去太远时;他在题目下另加一个小标题:Quasi una Fantasia。意为:〃近于幻想曲〃。(作品第二十七号之一。之二。。。。。。后者即俗称《月光曲》)
    此外;贝多芬还把另一个古老的曲体改换了一副新的面目。变奏曲在古典音乐内;不过是一个主题周围加上无数的装饰而已。但在五彩缤纷的衣饰之下;本体即主题的真相始终是清清楚楚的。贝多芬却把它加以更自由的运用;后人称贝多芬的变奏曲为大变奏曲;以别于纯属装饰味的古典变奏曲。甚至使主体改头换面;不复可辨。有时旋律的线条依旧存在;可是节奏完全异样。有时旋律之一部被作为另一个新的乐思的起点。有时;在不断地更新的探险中;单单主题的一部分节奏或是主题的和声部分;仍和主题保持着渺茫的关系。贝多芬似乎想以一个题目为中心;把所有的音乐联想搜罗净尽。
    至于贝多芬在配器法(orchestration)方面的创新;可以粗疏地归纳为三点:(一)乐队更庞大;乐器种类也更多;但庞大的程度最多不过六十八人:弦乐器五十四人;管乐。铜乐。敲击乐器十四人。这是从贝多芬手稿上。。。。。。现存柏林国家图书馆。。。。。。录下的数目。现代乐队演奏他的作品时;人数往往远过于此;致为批评家诟病。桑太伏阿纳有言:〃扩大乐队并不使作品增加伟大〃(二)全部乐器的更自由的运用;。。。。。。必要时每种乐器可有独立的效能;以《第五交响曲》为例;Andante里有一段;basson占着领导地位。在Allegro内有一段;大提琴与doublebasse又当着主要角色。素不被重视的鼓;在此交响曲内的作用;尤为人所共知。(三)因为乐队的作用更富于戏剧性;更直接表现感情;故乐队的音色不独变化迅速;且臻于前所未有的富丽之境。
    在归纳他的作风时;我们不妨从两方面来说:素材包括旋律与和声与形式即曲体;详见本文前段分析。前者极端简单;后者极端复杂;而且有不断的演变。
    以一般而论;贝多芬的旋律是非常单纯的;倘若用线来表现;那是没有多少波浪;也没有多大曲折的。往往他的旋律只是音阶中的一个片段(a fragment of scale);而他最美最知名的主题即属于这一类;如果旋律上行或下行;也是用自然音音程的(diatonic interval)。所以音阶组成了旋律的骨干。他也常用完全和弦的主题和转位法(inverting)。但音阶。完全和弦。基调的基础;都是一个音乐家所能运用的最简单的原素。在旋律的主题(melodic theme)之外;他亦有交响的主题(symphonic theme)作为一个〃发展〃的材料;但仍是绝对的单纯:随便可举的例子;有《第五交响曲》最初的四音符;sol。。。。。。sol。。。。。。sol。。。。。。mib。或《第九交响曲》开端的简单的下行五度音。因为这种简单;贝多芬才能在〃发展〃中间保存想像的自由;尽量利用想像的富藏。而听众因无需费力就能把握且记忆基本主题;所以也能追随作者最特殊最繁多的变化。
    贝多芬的和声;虽然很单纯很古典;但较诸前代又有很大的进步。不和协音的运用是更常见更自由了:在《第三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告别奏鸣曲》等某些大胆的地方;曾引起当时人的毁谤(!)。他的和声最显著的特征;大抵在于转调(modulation)之自由。上面已经述及他在奏鸣曲中对基调间的关系;同一乐章内各个乐旨间的关系;并不遵守前人规律。这种情形不独见于大处;亦且见于小节。某些转调是由若干距离远的音符组成的;而且出之以突兀的方式;令人想起大画家所常用的〃节略〃手法;色彩掩盖了素描;旋律的继续被遮蔽了。
    至于他的形式;因繁多与演变的迅速;往往使分析的工作难于措手。十九世纪中叶;若干史家把贝多芬的作风分成三个时期;大概是把《第三交响曲》以前的作品列为第一期;钢琴奏鸣曲至作品第二十二号为止;两部奏鸣曲至作品第三十号为止。第三至第八交响曲被列入第二期;又称为贝多芬盛年期;钢琴奏鸣曲至作品第九十号为止。作品第一百号以后至贝多芬死的作品为末期。这个观点至今非常流行;但时下的批评家均嫌其武断笼统。一八五二年十二月二日;李斯特答复主张三期说的史家兰兹时;曾有极精辟的议论;足资我们参考;他说:
    〃对于我们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仿佛云柱与火柱;领导着以色列人在沙漠中前行;。。。。。。在白天领导我们的是云柱;。。。。。。在黑夜中照耀我们的是火柱;使我们夜以继日地趱奔。他的阴暗与光明同样替我们划出应走的路:它们俩都是我们永久的领导;不断的启示。倘使我要把大师在作品里表现的题旨不同的思想;加以分类的话;我决不采用现下流行按系指当时而为您采用的三期论法。我只直截了当地提出一个问题;那是音乐批评的轴心;即传统的。公认的形式;对于思想的机构的决定性;究竟到什么程度?
    〃用这个问题去考察贝多芬的作品;使我自然而然地把它们分做两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公认的形式包括而且控制作者的思想的;第二类是作者的思想扩张到传统形式之外;依着他的需要与灵感而把形式与风格或是破坏;或是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