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梁晓声小说集 >

第51章

梁晓声小说集-第51章

小说: 梁晓声小说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一个小孩子掺什么言!”卢叔因为我指出他张冠李戴的错误,有几分不高兴,训斥了我一句。
  我不跟他争辩,饭也不吃了,放下手中的窝头,离开家,去到他家屋前,在一堆旧报中翻找到使卢叔对我母亲发表了一通预言的那份《北京日报》。
  果然,第一版的通栏标题是《关于〈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的批判》,洋洋万言的大块文章,竟占了三个版面!
  那一张报纸的日期是四月十六日。
  我正急急切切、一目十行地浏览那篇文章,卢叔不知何时离开我家,已站在姜叔家窗前,高声大嗓地说:“姜大哥,读过四月十六的《北京日报》么?”
   “哈尔滨晚报都没订,哪儿读《北京日报》去?”姜叔家传出姜叔朗朗
  的回答。“我那有一份,一会你看看!”“不看,没那闲工夫!”“马大哥,马大哥在家么?”卢叔又转移到马家窗前。“什么事啊?你满院大呼小叫的?”马家窗前,出现了马叔瘦高的身子。“你这大知识分子,该是个关心政治的人吧?看过四月十六的《北京日
  报》么?”“看过了啊。”马叔不动声色。“有何见教啊?是不是又要搞场什么政治运动了呀?”卢叔总算找到了
  一个可能有共同语言的人,一屁股坐上了马家的窗台。马叔也扫了他一大兴:“无可奉告,我是个不谈政治的人。”卢叔识趣地从马家窗台上蹦下来了。张叔踱出家门,调侃的地说:“你卢二爷怎么变得这么关心政治了
  呀?”
  卢叔嘿嘿道:“这话问得多没水平!收破烂的就不关心政治了?我卢二爷托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福,丢了公职后还能在咱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混口饭吃,不关心政治太没良心了吧?”
  张叔继续调侃道:“你别假积极,要是再搞场什么运动,说不定就把你捎上整一整!”
  “整我?”卢叔嗓门更高了:“我卢二爷如今即使算不上名正言顺的工人阶级了,总还没被开除无产阶级队伍吧?起码谁也得承认我还算个流氓无产阶级!只要我还沾着无产阶级点边,毛主席他老人家就绝对不忍心整到我头上!”
  “好!说得有理!”张叔哈哈大笑。卢婶从屋里走到马家窗前,拽住卢叔的胳膊往回扯他,一边说:“你给我回去!你给我回去!灌了几口马尿,就东家西家地扯闲篇,让人讨厌不?”卢叔被扯将回来,见我还拿着那份《北京日报》发呆,不无遗憾地嘟哝:“全院就你这么一个关心政治的!亏咱们这院还是个‘四好’院!”
  姜叔随后跟过来,说:“得了吧!张口政治闭口政治的,好象你是个政治局委员!你不再喝醉了酒操菜刀操斧头,登高上房,就是最大的突出政治!端盘棋来,今天我用心思和你杀几把,我就不信我赢不了你一盘!”
  “赢我?你姜大哥还嫩得很哪!”卢叔精神大振,兴奋中枢顿时转移。于是他们就下棋。一会儿,马家传出了黑管和小号的合奏: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
  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我的内心充满烦愁的母亲,已和那些婶子辈的女人们坐在院子里了,向她们寻找安慰与同情。
  我仍拿着那份《北京日报》,坐在卢家那堆旧报中思索:报上这篇批判文章果真是一个信号吗?一场严峻的政治运动果真就要来临了吗?我有点不相信收破烂的卢叔的预言。四月十六号的报纸,那一天已经是四月二十一号了,这几天里不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吗?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吹了一遍又一遍。那是马叔和窦叔合奏得最好的一支曲子。
   至于邓拓和吴晗两位“作家”,我暗暗有些替他们遗憾。比较起来,我更早些知道的是吴晗这个名字。因为我还读过他编写的《春秋故事》和《战国故事》。从那篇文章看,对他们的批判是有理有据,难以反驳的。自己喜爱的两本书,原来是宣传资产阶级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书!我的遗憾不仅仅为着他们的错误,也为着我自己的被骗。
  “将!你死棋无解了!”猛可地,听得卢叔满怀胜利喜悦大喝一声。
  春天的晚风习习吹拂。院里那棵老榆树轻轻摇晃着满枝肥嫩的榆钱儿。月亮在人们不经意间升起来了。向我们的大院慷慨地洒下如水的月光。憋闷了一冬季的院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在这个美好的晚上,似乎格外不愿呆在家中。
  两个棋迷又重新摆开了一局,张叔不知何时凑在了旁边,喝五吆六乱
  支招儿。女人中传来了母亲不很舒朗的笑声。我很久没听到母亲笑了。连平时不太合群的孙叔也迈出了家门,自言自语:“今晚院里好热闹!”
  说完,转身进屋了。一会儿搬了把椅子又出来,坐在自家门口,手捧着半导体,戴着耳塞,不知独自听什么节目。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和院里其他孩子们聚在马家窗外,静听黑管和
  小号的合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旋律在院里悠悠回荡。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那个夜晚,是我们院所有人家共同度过的
  最后一个和睦的,友善的,安宁的,愉快的夜晚。那个难忘的夜晚,至今保留在我的记忆中。。第三章我的语文老师姓庞,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是位四十多岁身体微胖
  的女性。第二天上语文课的时候,她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看过四月十六日
  《人民日报》的举手。”我环视两旁,无人举手。我犹犹豫豫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她的目光停留在我脸上,许久没移开。她仿佛默默期待着更多同学举
  手。过了几分钟,还是再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她终于对我说:“你把手放下吧。”她摘了眼镜,掏出手绢擦了半天,戴上后,盯着粉笔盒沉思起来。她
  脸上有种惴惴不安的表情。好象她预感到了某种威协,但又不知怎样才能保
  护自己。她的反常神态使同学们奇怪。坐在我两旁的同学将目光投到我身上。终于,她抬起头望着大家,以诚恳的语调低声说:“同学们,今天我首
  先要向大家作检查,承认错误。上个星期,为了指导大家学习杂文写作,我曾在课堂上向大家读过《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中的几篇。这两本书,现在已经受到了公开批判,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的书。我给大家读过的那几篇,是这两本书中问题最严重的几篇。。我。。我已经向学校领导交了书面检讨。。我思想觉悟不高,认识水平和批判能力太低,以至于。。在课堂上间接地传播了坏思想。。我感到对不起同学们。。很内疚。。我欢迎大家对
   我进行严肃的批评。。我。。我保证今后再也不犯这种性质的。。错误。。
  今天的作文课,不再写杂文了,改写记叙文,文题不定。。大家任选吧!。。”
  说完这一大番话,她脸上出汗了,又掏出手绢擦脸。
  在大家埋头写作文的时候,她轻轻走到了我身边,低声说:“你出来一下,老师有话对你讲。”
  我跟她走出教室,她将教室门掩好,说:“全班只有你一个人看过四月十六日《人民日报》上那篇批判文章的,老师的错误非常严重,你要是对老师今天的检讨还有什么意见,希望你能当面向老师提出来。。”
  我的语文成绩一向较好,是她喜爱的学生之一。我连连摇头,不容置疑地说:“没有,没有。”
  她却说:“怎么可能没有呢?你当面向老师提出来,总比以后。。提出来吧,无论提得多么尖锐,老师都会从内心深处感激你的。。”
  “没有!老师,真的!”我脸都急红了。我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错误看得那么严重。以后我才知道,她是个“摘帽右派”。
  “也许。。是老师把你想错了。。”她似乎感到自己简直是逼我,脸上浮现歉意的苦笑。
  ……
  哈尔滨郊区农村发生严重虫害。两天后,我们全校师生到松花江北支农去了。苞谷苗长起了一尺多高,大头菜刚开始抱心儿。铅笔那么粗火柴杆那么长的青色肉虫,白天怕晒,隐蔽在苞谷苗和大头菜的叶背面,却不停止啮食。天可怜见!社员们的黄泥小屋后墙上,无一不用白灰刷写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争取高产稳产,努力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学习大寨好榜样,敢叫日月换新天”之类标语,由于两年来连续遭受水灾,粮食未收,生产队今年竟穷到了买不起几袋农药的地步!仅有的一台破旧的喷雾器也坏得根本无法使用。只能依赖我们这些中学生帮助灭虫。办法又简单又野蛮——戴上手套,用手指捏死。
  一片地中,何止千万青色肉虫!幸亏中国人多。支农又是学生的义务。
  同学们最初都不敢接近患地。女同学尤其不敢越“雷池”一步。一个个双手戴手套,站在地边,如同站在悬崖边,畏缩不前。老师督促,万般无奈,提心吊胆踏入地中,怀着恐惧蹲下身去,颤颤抖抖的手翻过一片叶子,那青色肉虫蓦然入眼,多到触目惊心,一个个立刻失声尖叫,仓惶跃起,奔逃开去。有的浑身瑟瑟发抖。有的脸上吓得变了颜色,冷汗淋漓。
  几个平时常以勇敢者自居的男同学都不愿显示他们的勇敢了。
  老师也是怕的。老师怕也只好装出不怕的样子给同学们做“示范”。“示范”无效。老师就在地头组织我们坐下来学英雄人物,学革命先烈。
  老师说:“大家想一想,如果麦贤得和我们在一起,会象我们这种样子吗?”
  同学们都羞惭地垂下了头。
  老师又说:“大家想一想,革命先烈面对反动派的屠刀,连死都不怕,我们今天却怕危害农作物的肉虫,可耻不可耻?”
  大家的头垂得更低了,但仍没有一个人表示愿作榜样。
  老师最后干脆说:“反正这个生产队的虫害包给我们班了,早灭一天虫,早一天回学校上课。咱们学校的课程进度已比其它中学落后了好几节,你们升不上高中可别怪老师!”
   大家纷纷抬起了头。升不上高中,对我们将来意味着什么,我们心里比老师更清楚。于是我们默默走向那片可怕的土地。那是人和千万条青色肉虫的“战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不知除了
  中国,还有哪个国家以同样的方法灭虫?也不知道我们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有多少农村穷到了买不起几袋农药和喷雾器的地步?更不知我们一代人升学的权利早已被决定取消了!
  许多同学吃饭的时候呕吐不止。有一个胆子最小的女同学,因为裤筒
  里爬进了几条虫子,没个掩身之地可以脱下裤子抖抖,吓得抽疯昏厥了。然而为了早日返校上课,每一个同学都以最大的勇气克服胆怯。然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步步逼近着我们。我们命中注定将受它
  愚弄。正如收破烂的卢叔所说的那句宿命观点——劫数难逃。我们在江北农村度过了“五一”。支农劳动结束后放了三天假。我们重新开始坐在教室的那一天,上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过了很久,不
  见一位老师的影子。老师们被校领导召集在一起,开什么“紧急会议”。
  忽然安装在教室门右上方的喇叭箱里传出了校长的声音:“全校同学们,经校领导和全体老师一起讨论决定,今日不上课了,收听重要广播。收听后,召开全校大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