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欧珠的远方 >

第25章

欧珠的远方-第25章

小说: 欧珠的远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玻璃一样洁净透明的语言和内容上的自由想象,他的小说充满诗意,像民间传说一样美好,又有淡淡的宗教情感和温和的哲学况味。
  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住在原始的地方,过着极为简单的生活,有着和大自然一样纯净的心,你会觉得他们既是真实的存在于西藏的人,又像是模糊的梦幻中的人,因此你会觉得自己的阅读像在梦中骑着白马飞翔。有不少作家都称自己的写作是一种飞翔,但读者并没有感觉到。徐东的写作才是真正的飞翔,他自己飞翔,也让读者飞翔。这种飞翔的感觉,除了语言的灵动清纯和想象力的自如游动造成的效果,恐怕还在于小说写了一些自由自在的人,他们不是没有羁绊,但是他们想离开家就走了,想去远方就去了,想爱谁就爱了,尘世中的问题不是问题,想做什么才是问题。人是可以这样生活的吗?显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东在《拉姆的歌声》中,表达了人希望自由生活的理想,他是把这种理想灌溉进小说的旱地中了,用小说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志显然比用散文和诗歌直抒胸意要艰难,但徐东在他的小说中,既实现了写作技术层面上的理想,也寄予了生活的理想。这种自如的双重表达令人赞叹。
  现在流行的小说,大都是用平庸的语言,述说一个光滑或者在编织能力上勉为其难的故事,其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故事的那种离奇远甚于编造,作家真正应该做的事是写出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灵品质,徐东正是这样一个有追求的作家,用童话般的语言,写出人物生命内部的事,用清明的语言写出生活固有的模糊性。有时候,我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乱翻那些没有人看的文学期刊,我自己的拙作也时常出现在那上面,我看大多数的小说都是相似的,内容差不多,语言也差不多。我坐在冷硬的板凳上发呆:如何让自己的小说与众多的小说有所区别呢?我却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去实践,现在,我相信徐东的小说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很容易被认出的,因为想象。我们的读者当然需要通过小说中低矮细碎的生活,来体认自己的生活,找到理解的共鸣和快意,但是更需要富有想象力的作品来引导阅读的品位,提高心灵的品性。固然文学的表达都是想象,但多数人的想象只在低空,徐东的想象是高空的遨游,自由空间更为壮阔,你只要抬头就会一眼找到他。

  创作谈:想象的西藏(17)

  我明白了,徐东所以能让自己飞翔,也让读者飞翔,是因为他心存理想,没有杂质,心中有一个无法忘却的远方。徐东是一个清醒的创作者,不是生活琐事的记录者。因为有远方这样一个更大的空间,清醒的徐东又是淡定的,自信的。昆德拉说过,短篇小说应属于大作范畴,与长篇小说是一样的。徐东的这组小说,理应是大作。在未来,在远方,他必定会通过更多更成功的大作,传达他认为的存在的美好。
  作家曲从俊:虽然拜读过多遍了,但每次读过的感觉都会不一样。每次看到它还要再读一遍。毋庸置疑,《欧珠的远方》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有神性,语言独特新颖,有着哲学的元素。著名作家王安忆曾说过,好的短篇小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写的,也不是每个人能写得满意的,写出好的短篇小说也需要机缘。因此,个人认为,这篇小说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也算是一篇可遇而不可求的小说。
  作家徯晗:徐东在用心抚摸文字,是一个让我少见的,真正珍视文字、爱文字,且与文字建立了通感的人。好久没有读过这么耳目一新的东西。他的文字静美、悠远、雅致,天籁一般,这是心不乱的表现。这样好,是一个作家最可宝贵的品质。
  作家马季:文如其人,讲的是精髓里的一致,而非表象。徐东特殊一些,他由表及里都是一致的。确切地讲,徐东保持了自己最朴素的特征;关键是保持了心灵的洁净。这是一个小说家很珍贵的禀赋,谓之珍贵,是因为其不易觉察却极易丢失。我和徐东有过一段朝夕相处的日子,见证了他由《大风歌》到西藏系列的发展过程,我相信那些文字不仅仅是小说,也是他生命的形态,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我相信小说所需要的“真实”,在那里得到了再现。
  作家千里烟:小说家对幸福的感觉及视觉与别人不同。比如鲜花,常人看到的可能是它的色泽、闻到的可能仅仅是它的香味。小说家则不是,他看到的是它的肉体和线条,想到的是它在野外生长时的青涩年华,甚至它旁边的狗尾巴草。小说家通常忽略新鲜,他带着时间飞跑,让鲜花瞬间枯萎,揉皱的丝绸一样,攒在一起,如一些陈年往事。徐东就是这样一个小说家。徐东是我的同事和朋友,我的办公桌在他对面,有时,他吸烟时会飘过来一缕缕烟雾。我们很少说话。我们达成了一种共识:好小说需要在沉默中产生。而更多时候,虽然他坐在我对面,我却觉得他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也许,是因为他和他的西藏吧。徐东的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让我对生活、对文学、对远方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因为这种敬畏之情,所以,我变得异常寡淡。我想,我需要学习徐东,像他那样低下自己曾经高傲的头颅。自省。曾经在西藏当过兵的徐东又回到家乡、回到繁华的都市,但是,遥远的雪山和清澈的湖泊已经融进他的血液,他像大山一样强壮,像湖泊一样澄明。
  朋友刘磊君:很多时候徐东好像是在有意地逃避现实,个人的存在与现实之间形成了紧张的关系,他对现实生活的诸多不满,使他热爱虚构。如果说逃避现实是为了保持新鲜而稚嫩的心灵的话,如果说保持新鲜而稚嫩心灵是为了保持想象能力的话,那么逃避现实而付出的代价是值的,一个伟大的写作者需要保持孩子般的新鲜而稚嫩的心灵和想象能力。徐东的小说画面感非常强烈,他在试图营造一种现实世界以外的精神图景。徐东的小说打上了当代人精神的烙印,他把当代人的精神形态通过他的小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我想这是徐东小说成功的地方。
  作家王棵:我和徐东太熟了,熟到叫我用简短几句话概括他这个人都为难的地步,所以我挑第一时间蹿到我脑子里的意思说。表里如一这个词用在徐东身上,再恰当不过。他将内心的纯净、质朴、直白、忧伤、执着,不打折地输送到他的言行与文章里。如今,通常没人敢奢望会遇到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徐东的纯粹难免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多数人对世道人心多少是警惕的,他这般至纯和真性情,近乎脱俗,也会令少许试图关心他的人对他望而却步。有段时间,我发觉徐东的文章里总是重复一些抽象度很高的词:生命、美好、爱,我按自己的趣味理解,在写作中反复运用这些宏大词汇,是忌讳,但认真想过之后,我觉得先前那样去想是没有体会到徐东的写作境界,道理很简单,徐东的文章,特别是小说,是直面精神的,那些词义所指,恰是我们精神世界里最具玩味的重要内容,而关于精神生活,徐东本人可能最关心的正是生命的秘密、美好的获得、爱的诞生,事实是,徐东选用了一种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切入了他写作观的核心。徐东的小说、随笔,一切文字我都喜欢看,原因在于他的文字给我带来的共鸣。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看过他一篇文章后,坐在电脑上愣半天神,我觉得,少有人能如此痛快地直陈我们精神生活中的孤独和伤感。在小说创作上,徐东比我走得远,比很多小说家都走得远,我是说他对小说这种文体的思考。徐东是真正将自己融于文字的人,在这个时代,他这种忘我的创作精神每每令我肃然起敬。作为徐东的朋友,我衷心希望他作为写作者的价值被尽快发现,希望他生命完善,永远能感受到美好,被大爱包围。

  创作谈:想象的西藏(18)

  作家杨中标:神性写作,是我讥讽那些自命为“上帝的代言人”作家时,胡诌的一个词儿。沿着小说艺术的传统来考察观念艺术的起源,人们总是很自然地将视线集中在对小说不同解读的历史断隙上,并非时间或空间的断隙,而是两种价值和话语的断隙。当小说创作少了精神的桎梏,进入一个开放和开明的时期,这也为少数作家提供了自说自话的可能,他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几乎超出了历史负载的神话。对所谓真理的寻求和对其作品内核的表述,使他们普遍成为表情严肃的“上帝”。在他们的身上,他们的作品里,无不呈现出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对终极意义幼稚而真诚的自我解读,时时都伴随着他们自己的故弄玄虚。徐东的成功在于他让“一个神”悄然地消退,“另一个神”悄然地出现。我至今仍然记得徐东在《欧珠的远方》中,所表达的那种定然,那种淡泊。他的小说气质是悄然无息的,冷静如水的,却读后让人心颤。读徐东的小说,在观念艺术的表达形式上,我似乎找到了重建小说艺术的新的理由。那些以“上帝的代言人”自居的少数作家,深潜于自我意识之中,被灌注了太多的本能和现实利益的欲望,而真正的生命意识和相关的世界意义,只不过是他们信手拈来的借口。不管这个借口被他们编造得多么充分,“神性写作”的集体逃亡,已经乍隐乍现。他们的作品颓败到不被读者买账的地步——神性烛照世界的最后一缕光亮,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已经黯然失色了。曾经和徐东有过一次交谈。他说:“我是去过西藏的,我在西藏待了三年。我看的山很多,看天空的时候也很多。那里的阳光充足,水清澈。心里有诗的人,在那里随便捡起一块石头都觉得有灵性。”我以为,这是一个对自身异化状况可以猛然惊醒的时刻——“另一个神”的到来。既然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在读者群中并不能滋生出报偿体系,那么,曾经自夸自大的价值体系也就由此坍塌。进而,观念艺术也将在人学的意义上,在心灵的观照下获得了重建。徐东的西藏系列小说,不再是孤悬于人类存在之上的神学圣谕,它是在日常经验中建立的、在当下关注中生效的小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一个经验世界,又是一个价值世界,因此我们的观念艺术的空间,也应该是一个弹性极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也将获得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呈现。当然,读徐东的小说,这一切仅仅是开始,结论相信在若干年之后。
  作家易清华:前些年,总是喜欢在网上的一些小说论坛上东看西看,说实话,一年下来,很少从头到尾看囫囵一篇的。心情浮躁是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根本没有看到打动自己的东西。就像福克纳那种大家一样,开头的几句话总是就能够紧紧地把你抓住。而不是靠那种耸人听闻的故事。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是奢望。但是有一天,突然看到了徐东的小说,看了没几行,就一头扎了进去,我就再也没有出来过,老天作证,真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点夸张。特别是他那些写西藏的短篇,仿佛又使我回到了看马原和扎西达娃的时代,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可惜的是,那种时代好像是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我便向他约稿,两个写西藏的短篇,都很快在我所在的刊物上发表了。徐东的短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