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笑面人生 >

第34章

笑面人生-第34章

小说: 笑面人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出这么铮铮有声的话,不是侯宝林,也不可能有这么幽默的回答。
    侯先生许多话语都可以入经入典,他信手拈来的词句,都是他多年语言锤炼的
体现。
    扬州有个姓季的先生,是火柴盒的火花收集家。侯先生为他题词“季公火佛”,
谐音“济公活佛”,人们看过无不佩服。
    侯先生自己有个闲章“一户侯”,世上只有“万户侯”之称,侯先生自称“一
户侯”,独辟蹊径,令多少金石家为此章倾倒。
    我把弟弟姜仲介绍给师爷,他说:“你名昆,他名仲,你爸爸是学问人。
    你在家是老大,他的名字应叫‘姜老二’。”说得二弟姜仲连连点头。
    我添了小女儿,告诉师爷我爸爸给起名叫“姜姗”,师爷说:“这是你爸爸纪
念你的‘如此照相’,让她‘如此多娇’,不信你问你爸爸去!”哪用问呀,就是
这么一回事!
    我坐在侯师爷的位上在我的相册中,保留着一张照片,这是1976  年在我们黑
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照的。
    这张照片太有意义了,我和我们兵团的团长坐在正中间,而侯先生和一些战士、
炊事员站在后面。我每一次收拾相册时,都对着这张照片,回忆那难忘的一幕。
    我由一个普通的兵团业余宣传队的队员,调到中央广播文工团当专业相声演员。
为了对我们兵团表示感谢,中央广播说唱团的团长马季,派了侯宝林、郭全宝、郝
爱民、赵连甲、马增蕙老师到我们生产建设兵团来演出。
    二十年前的北大荒多冷呀,这是实话,近十几年来,零下30℃在北大荒已经不
见了,可在那时候是经常的事。
    侯先生到我们团也赶上了这时候。
    我们的团长提出在我们团部简陋的小礼堂演出,侯先生说:“不行,这礼堂一
共六百人,我对得起大家伙吗?”团长为难:“我们实在没有更大的地方!”侯先
生说:“露天演出!”天啊,零下30℃,露天演出,这可不亚于痴人说梦呀!
    侯先生真情真意地劝说我们的团长:“我侯宝林是四届人大代表,毛主席提名
的,到北大荒不为人民演出,说的过去吗?简单搭个台,两台大卡车就行,让大家
看侯宝林也行嘛。如果你怕我冷,咱们就中午12  点在太阳底下演出。离北京四千
多里地,大家看我侯宝林可能就这么一回,零下30℃演出,我侯宝林可能也就这么
一回。这两个第一,而且是就这么一回的事,你为什么不干呢?”我们真的在零下
30℃的气候中,戴着棉帽子、棉手套为我们团的三千多名战士、职工作了演出,我
与郝爱民老师还合作了一段。
    笑声并不算大,因为观众的嘴都冻僵了。掌声也是辟辟拍拍的,因为都戴着棉
手套。但场面动人极了,当侯宝林、郭全宝两位先生走上两辆大卡车搭成的台时,
有几十双手在搀扶他们,当他们演完了以后,又有几十双手在迎接他们。
    我们团的战士职工多幸福呀,他们看到了人民艺术家满腔热血为人民最动人的
一幕。
    离开我们团的时候,大家要和侯先生合影留念,大家把他请到了正中间。
    侯先生说:“今天我是来接姜昆的,你们团为我们团培养了一名相声演员。他
已经入门了,成不成材就看我们能不能像你们那样培养他。他也要离开你们了,所
以让他坐在中间,坐在你们团长的边上,我和你们大家站在后边,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哪肯答应,但侯先生主意已定。
    最后,大家按照侯先生的意思照了一张具有非常意义的相片。我坐在那里表情
极不自然,不是冻的,是内心太激动了。我能说什么呢?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只有
听人家摆布,坐在那个并不应该是我坐的地方。
    不是杜撰的相声1977  年刚过完春节,我们广播艺术团要参加广州春季交易会
的演出。这是一场大型演出,总团非常重视,团部决定请侯宝林先生参加。
    侯先生那时候有一段相声叫《采访记》,是讽刺当时当政的苏联领导勃列日涅
夫的。考虑到在广州演出,又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届广交会,是会有许多港
澳记者参加的,演这样的段子不合适,就准备换一个反映国内题材的。
    马季老师刚刚从湖南的桃源创作回来,拿回一个作品叫《新桃花源记》,他为
自己的老师献了出来,请老师排练、演出。
    考虑到郭全宝的年龄也比较大,跑动不方便,组织上决定让我陪侯先生排练,
像乒乓球队陪打一样,我每天到北京后海侯先生的住所,一天排练两个小时。
    一排就是三个星期。
    侯先生那时候刚刚解放不久,身体状况也不大好,记忆力有一些衰退,侯跃文
很为自己的父亲着急。
    那年我二十七岁,跃文也不到三十岁。他把我叫到一边说:“你劝劝老头,让
他不要打扑克,一码儿踏心背词儿。”我理解跃文,粉碎“四人帮”没多久,人们
盼望着侯宝林快点儿登上舞台。那时候电视里已经有了《帽子工厂》、《舞台风雷
》等相声,他想让父亲、我们相声的大师马上拿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侯宝林的作
品。他着急呀!
    可这句话让侯先生听到了,他对我说:“你甭听他的,我在干校快十年了,十
年不许我打扑克,刚粉碎‘四人帮’,我玩玩扑克他也管。”他让我坐在他的旁边
耳语对我说:“大‘四人帮’粉碎了,我们家还有小‘四人帮’:
    一个老伴,两儿一女,不让我喝酒,控制我抽烟,还不让我打扑克……”我孩
子般地问师爷:“听说‘文化大革命’您自个儿给自己糊个纸帽子,一斗您,您就
戴起来,而且人们一喊‘打倒侯宝林’,您就躺在地下,有这事吗?”师爷“卟哧”
就乐了:“可能吗?孩子,我都是反革命了,谁敢那么闹,那不是开‘文化大革命
’的玩笑,掉脑袋呀!那都是人们想象当中的侯宝林,神话的侯宝林。大伙那么传,
我可倒霉了,红卫兵斗我,天天问我:‘你自个儿糊的帽子呢?藏哪儿了?听说在
耳朵里?’你听听,这是侯宝林吗?这是孙悟空。”引起了话头儿,我乐滋滋地听
着,师爷乐滋滋他讲着,讲他在“五七”干校一段又一段带着眼泪的趣事儿。
    “扫场院,让我用一个短把儿的大扫帚,我找了一个木棍绑起来,这样扫帚把
长一点儿可以省一点力,军管的干部非让我拆下来,说我变着法儿地抗拒改造,你
说这都哪儿的事呀!”“您不会找他们讲理?”我问。
    “他们说了,你侯宝林那么能说,我们讲不过你,你老老实实干活就行。”
“其实就是不许您思想。”我这样理解。
    “还有一回,许多老艺人都解放了,牛棚里除了我没几个了。晚上,坐在场院
上看电影,几个村同时放,放映员骑车送片子。一部片子没赶上,大家就坐在场院
上等。闲着没事,也不乱聊天,两只眼睛四处乱看,这样不找事。
    “忽然,一位老评书演员冲着天上喊了一句:‘卫星!’所有的人一起抬头看
天空,果然,一个光亮的星星在缓缓地游动。这位老演员刚刚解放,心情比较高兴,
也加上许久不让讲话了,现在有了讲话的自由,所以比较亢奋,见他的一声呼唤引
来了那么多人抬头响应,他激动了。在这时候,他可能为了表现一下、可能为了突
出一下政治,他冲大伙指着那卫星说:‘国产的!’“尽管我是被管制的对象,我
心里还是‘扑哧’一下乐了。我看着管我的人员,也兴致勃勃地一边看卫星,一边
听这位老师解说,我就小声地问了一句:‘您怎么知道是国产的?’“我这是自己
找事,人家解放了,我还被管制呢,身份不同,自然引起了这位老艺人的义愤填膺,
他振振有辞地为‘保护祖国荣誉’正告我:‘第一,国产卫星比外国的亮!第二,
国产卫星不出国,到国边儿一拐把就回来!’“所有人都笑了,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心里说:‘不怪您,您就骑过三轮车。’”我已经乐成一团了,侯先生甜滋滋地抽
着烟,还沉浸在回忆过往的喜悦中。
    他高兴吗?我估计他更多的是辛酸。“十年动乱”,多好的时光就在荒诞的一
切中逝去了,混灭了正常的思维,弯曲了人的良知。大师是搞讽刺艺术的,他的目
光较一般人更敏锐,他叙说的一切,在他脑子里不知转了多少个儿了,当着我晚生
的面,他没有过多的剖析,但从他淡淡的笑容中,我似乎觉得出他心中翻腾的万千
感慨。
    由于侯老的身体原因,这次广交会的演出他没有去成,但是,我却有幸在他的
身边度过了三个星期。
    侯宝林在香港
    侯宝林率中国广播说唱团于1982  年赴香港演出,成为了那年一大新闻。
    香港以及内地的报纸有连篇累牍的报导,标题都非常醒目《香岛刮起侯旋风》、
《语言大师笑话香江》、《侯派三代一齐到港》。侯大师在报刊上的照片也是仪表
堂堂,西装革履,风流倜傥,妙趣横生。
    而在我的脑海里却深深地刻着侯大师与我们普通的演员一样,在香港住简陋的
招待所,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拿着折扇大汗淋漓地造风寻冷的情景。
    1982  年的香港,在这里工作的我们的一些同志,头脑里“左”的余毒还没有
肃清,言谈话语,工作安排,还带着很浓烈的“文革”的味道。
    当时的一位领导在我们刚到的时候,给我们介绍香港:“同志们,这里不是香
港,是臭港,乌七八糟的什么都有,那些高楼大厦,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每一块
港市都有劳动人民的命的代价!”我们听了好害怕,侯大师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
但是他不是没有自己的看法,他偷偷地对团里的领导说:
    “什么话都不能说得太绝对,臭港,既然是臭港,你把你自己的儿子、儿媳妇
全办到这儿工作,你怎么忍心让儿女一天到晚让臭味熏着?你再翻翻他的兜儿,准
有百十条命!”看我们疑惑不解,侯先生说:“每一块港币都有命的代价呀!”连
我们团里的领导都点头赞同,但这些话我们不敢说,除了侯大师外,谁也不敢说。
    我们住在九龙的香港新华分社的招待所里。侯先生是大师,给他一个人分配在
一个六平方米的小屋里。这儿原来是个仓库,堆着好些东西。我们一般演员则十几
个人一屋,住上下铺。炎热的香江六月,我们屋里没有空调,只有几架电风扇,没
有洗澡的地方,一人发一个塑料桶。由于人太多,铺不够,我被分配在过道搭一个
行军床住下,马季老师还嘱咐我照顾师爷的衣食住行。
    我们居住是封闭式的,不让外界知道。
    侯先生每天都在记者的包围中。白天,有一些参观、座谈项目,晚上侯先生要
登台演出,闲暇还要接见一些来自台湾、美国,特为看他专程赶来的朋友。
    六十五岁的老人,不容易呀!
    日程的安排像风下的走马灯,不停地转。回到招待所,侯先生和我们所有的演
员一样,开会学习、讨论,吃大锅饭,拿每天十块钱港币的补助(当时合三块钱人
民币)。
    侯宝林自己没说什么的时候,有一位内地的领导同志看不下去了,他向新华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