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第2章

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第2章

小说: 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和不可丧失的占有物,是一劳永逸地获得的。人们只是还对新的
    权利要求感兴趣,遵循旧的原则似乎妨碍了这些新的权利要求的迅速满足。”
    这听起来非常摩登。即使在现在,虽然“社会”福利国家还没有突变为极权主义国
家(在这里,哈耶克也许是过于悲观),但是对于公民们来说,它已成为一种束缚人的和
在财政上不堪重负的负担,因此,这一对维护既得利益的思想的批评有着巨大的意义。
在(通往奴役之路)最初被左派成功地唾弃以后,最终成为80年代最强有力地启发英国的
政策重返市场经济原则的那样一部著作,这就不足为奇了。即使在其它国家,如在美国,
哈耶克也成为一种自由主义反思的精神领袖。他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他获得了19
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89年苏联帝国社会主义暴政的终结,也许是在他的人生旅途尽头最值得他欣慰的
事情,而且许多东欧国家的知识分子自发地成立了各种〃哈耶克俱乐部〃和〃哈耶克协会〃。
他们找不到比这更好的镇山之主了。





序言

        当一位社会事务的专业研究者写了一部政治性的书时,他的首要职责就是清楚地在
此加以说明。这是一部政治性的书。我不想以社会哲学论文这种更高雅虚妄的名称来称
呼它,以此掩饰这一点,尽管我未尝不可以这么做。但是,无论名称如何,根本点仍是
我所说的一切源自某些终极价值。我希望在这部书中还适当履行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职
责:毫不含糊地阐明全部论证所依据的那些终极价值是什么。
    然而,有一件事我想在此加以补充。尽管这是一部政治性的书,但我像任何人一样
可以肯定,书中所申明的信念,并非取决于我的个人利益。为什么似乎如我所愿的那种
社会给我带来的好处,会比给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民带来的好处更大,我无法找出任何
理由。其实,我的那些信奉社会主义的同事常常告诉我,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在我所反
对的那种社会里,我应当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当然,前提是我得让自己接受他们的观
点。我觉得同样肯定的是,我之所以反对这些观点,不是因为它们不同于伴我成长的那
些观点:既然它们正是我年轻时所坚持的观点,而且正是这些观点使我将经济学研究作
为职业。对那些依据流行的时尚在每一个政治主张的申明中寻找利益动机的人来说,或
许可以容我附带说一声,我有各种合适的理由不必写作或出版这部书。它必定要冒犯许
多我希望与之和睦共处的人们:它也迫
    使我将我觉得更能胜任并且从长计议我觉得更重要的工作搁置在一边;而且,尤其
是,它肯定不利于接受那些更严格的学术工作的结果,而这种学术工作是我倾心向往的。
    假如我不顾这些,而把这部书的写作当成我不可逃避的责任,这主要是由于现时代
有关未来经济政策问题讨论中的不寻常的和严重的情况所致,这些情况几乎尚未为公众
充分地意识到。
    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多年以来已被战争机器所吸收,并因其官职在身而缄口
不言,结果,有关这些问题的公共舆论,在令人吃惊的程度上为外行或怪异者、为居心
叵测者或卖狗皮膏药的人所操纵。在这种情况下,一位尚有闲暇从事写作工作的人,难
以将忧虑缄藏于心;当前的种种趋势必然在许多人心中引起这种忧虑,只是他们无法公
开表达它们罢了尽管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会乐于把有关国家政策问题的讨论,留给那
些对这项任务更有权威、更能胜任的人去做。
    本书的中心论点最初曾在一篇名为〃自由与经济制度〃的文章概述过,这篇文章发表
于《当代评论》1938年第4期;后来,它被增订重印成为H。D。吉迪恩斯教授为芝加哥大学
出版社主编的《公共政策丛刊》(1939年)之一。承蒙上述两种出版物的编辑和发行人的
慨允,使我得以引用原文某些段落,在此我谨表

                                                      谢忱。
                                                    1943年12月
                                               于剑桥伦敦经济学院





引言

        几乎没有什么发现比那些揭示了观念根源的发现更令人恼怒的了。

                                                ——阿克顿勋爵

    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回溯既往,
我们可以评价过去事件的意义,并追溯它们相继导致的后果。但当历史正在进行时,它
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历史。它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境域,而我们又难能瞥见前途是什么样
子。假如我们能够运用来自先前见闻的全部知识,把同样的事件重新经历一番,情况就
会不相同了。对我们来说,事情将会显得多么不一样,我们现在很少注重的变化将会显
得多么重要,而且往往是多么令人惊讶啊!人们从未有过这种经验,而且对历史必然遵
循的法则毫无所知,也许是一件幸事。
    然而,尽管历史本身从来不会完全重演,而且正是因为事态发展并非不可避免,我
们才能在某种程序上接受以往的教训,避免相同过程的重复。人们无须成为一位预言家,
才能意识到迫在眉睫的危险。经验和利益的偶然结合,往往会向人们揭示出事件中人们
还很少了解的方方面面。
    以下文字是一种经验的产物,这种经验相当近似于重新经历了一个相同时期——至
少也是对一种颇为相似的思想演变过程的再观察。虽然这是一种人们不可能在一个国家
获得的经验,但在某种情形之下可以通过长期轮流居住在不同的国家获得。尽管在绝大
多数文明国家中思潮所爱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它们不一定在相同时间或以
相同速度发生作用。因此,通过从一个国家迁居到另一个国家,人们有时可以再次观察
到类似的精神发展阶段。那时他的感觉就会变得特别灵敏。当人们再次听到他在20年或
25年前首次接触到的主张或方策时,它们就有了新的意义,成为一种明确趋势的征兆。
它们意味着,事态的发展如果不是必然地、至少也是可能地会经历类似的过程。
    现在,有必要说出这句逆耳的真言,即我们有重蹈德国覆辙的危险。确实,这种危
险并非就在眼前,而且这个国家的形势与近年来德国所出现的形势尚相距甚远,以致人
们很难相信我们正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然而,这条道路虽然漫长,但却是一条愈往前
走就愈难回返的道路。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
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我们只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危险,才能指望去避免它。
    这个国家并非与希特勒德国,也就是目前这场战争中的德国有任何相似之处。但是,
研究思潮的人们很难对此视而不见,即在上一次战争期间及战后的德国思潮与目前这个
国家的思潮之间存在着并非只是表面上的相似性。现今,在这个国家中肯定存在着同样
的决断,要把出于防卫目的而建立的国家体制保留下来用于创造。这里,也有着对19世
纪自由主义的同样蔑视、同样的伪“现实主义”乃至犬儒主义,对“不可避免的趋势”
同样的宿命论的接受。而且,在我们那些最吵吵闹闹的改革家竭力要我们接受的教训中,
十有八九是德国人从上次战争中得出并且助长了纳粹制度产生的那些教训。在本书的进
程中,我们将有机会表明,尚有一大批其它问题,在15年至25年间,使我们看起来会重
蹈德国的覆辙。尽管人们不喜欢回想,但那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政策被进步人士普遍奉为
仿效的榜样,正如近年来瑞典已成为进步人士众目所瞩的典范之国一样,这并没过多少
年。那些追忆得更久远的人们都知道,至少对上一次战争之前的那一代人,德国思想与
德国实践对这个国家的理想和政策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
    作者的成年生活大约有一半时间是在他的祖国奥地利度过的,与德国精神生活有着
密切的接触;另一半时间则是在美国和英国度过的。在这12年中,这个国家现已成为他
的家乡;他在此期间日益相信,在德国摧毁了自由的力量,至少有些也在这里作祟,而
且这种危险的特征和根源,可能比在德国更少为人认识到。尚未为人认识的最大悲剧是,
在德国,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那些有着良好愿望的人,也就是在这个国家被尊奉为楷模的
人,如果不是他们创造了的话,至少也准备了这条道路,准备了现在正为他们所憎恨的
那些势力。而我们要避免相同命运的机遇,有赖于我们能否正视危险而且准备修正那怕
最为我们所珍视的希望和抱负,一旦他们被证明是危险的根源的话。不过现在还很难看
出来,我们有向自己承认可能犯了错误的精神勇气。还很少有人愿意承认,法西斯主义
和纳粹主义的兴起并不是对于前一时期社会主义趋势的一种反动,而是那些趋势的必然
结果。甚至当共产主义俄国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内部制度许多令人憎恶特点的相似性已
广泛为人承认的时候,大多数人还不愿意看到这个真理。结果,自以为与纳粹主义的荒
谬绝伦有天壤之别并真心诚意地憎恶其一切表现的人们,却同时在为一些实现起来就要
直接导致可憎的暴政的理想服务。
    对不同国家中各种发展的一切类比当然是不足为凭的,但我的论证主要不是以这些
类比为基础的。我也并不认为这些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它们不可避免的话,写这本
书就没有意义了。如果人们能及时认识自己的努力会引起的后果的话,他们就能防止这
些发展。不过直到最近,使他们看到这种危险的任何尝试还很少有希望获得成功。然而,
对整个问题更充分地加以讨论的时机现在似乎成熟了。不仅现在问题已更广泛地为人们
认识到,而且还有种种特殊的理由,使我们在此关头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提出这种意见针锋相对问题的时候。但我们所谈的社会主义
不是一个党派问题,我们正讨论的问题也与政党之间争论的问题没什么关系。某些集团
可能比另外一些集团较少地需要社会主义,某些集团需要社会主义是出于某一集团的利
益,而另外一些集团则是出于另一个集团的利益,这些对我们的问题并没有影响。重要
之点在于,如果我们要挑出一些其见解能影响各种发展的人,那么在这个国家中,他们
在相当程度上都是社会主义者。如果强调“我们现在都是社会主义者”已不再时髦的话,
这仅仅是因为事实再明显不过了。几乎没有人怀疑我们必须要继续向社会主义前进,大
多数人试图做的也不过是按照某一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改变这个运动的方向而已。
    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这样希望,我们才沿着这个方向前进。没有什么客观事实使
它不可避免。我们在后文中必须提到所谓“计划”的不可避免性,主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