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同时也能发展创造力。
8。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相隔很远的对象的能力,称作思
维的灵活性,这对于创造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信息社会,边缘科学日益
显示其生命力,更需要这种创造才能。
要使思维具有灵活性,首先应当精而且博,既精干自己的专业,又有广
泛的兴趣和爱好,妙趣横生者始能思路开阔,思如涌泉。
其次,要求克服“功能固定性”。如工程师仅知“铁轨”是供火车行驶
之用,便是思想僵化。如稍加思索便能说出铁轨的多种用途,思想便具有灵
活性。思考问题不宜固定一个答案,制定计划要设想几种可能,成功的机会
才会较多。
第三,要求克服思想惰性,及时抛弃过时的陈规和错误的定论。“陈规”
在它形成之时可能是正确的和必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它就转化成赘疣,
必须及时抛弃而制定新规。科学的定论是正确的,能受实践的检验。但某些
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定论,经实践证明并不正确,只有突破它才能发展真理。
及时发现某些定论的错误,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而要能及时抛弃它们,则
还需要胆识与魄力。
第四,要有自我批判的能力。正人之谬较易(被正者非擅权者),正己
之谬较难。凡文过饰非,坚持错误者必无丰功伟绩。既能坚持真理又能随时
纠正自己错误的人,才会有旺盛的创造力。
讨论课较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首先,为了避免在次要问题上钻牛角尖,
讨论的方向和重点要经常转移,这就促使学生及时转移注意的方向,改换思
维的角度。其次,在讨论课中,气氛较自由,人人可以各抒己见,可以坚持
己见,也可以放弃己见,不必设立“思想防线”,也不必付出代价。这就能
使学生易于抛弃自己的错误观点,接受正确的观点,养成自我批判的能力。
9。培养评价的能力
评价的能力就是对事物的辨析、选择与确定的能力。它对于学习、科研、
决策、组织领导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创造性的科研和决策工作是必不
可少的能力。
评价不是主观臆断、信口开河,而是要遵循客观的科学标准。评价科学
理论的标准一般有:理性和实践标准、逻辑标准和美学标准。
理性和实践标准是首要的标准。即看理论、观点是否和客观现实(实践)
相符合。逻辑标准就是逻辑上的一致而不自相矛盾。美学标准就是“优美”,
即各部分相互之间以及整体之间真正的协调一致。
综合式教学非常重视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导读课中,对学生明确提出了
评价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讨论课,不仅是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制度等)
进行评价,而且也是学生之间对彼此见解的互相评价,还包括教师对历史现
象和学生见解的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讨论
课就是评价课。这样的课程,会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
10。培养“联结”和“反联结”的能力
所谓联结的能力,就是人在知觉时把所感知到的对象联结起来,并把这
些新的信息同以前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地结合起来,再把它们纳入已有的知识
休系之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产生新思想的条件和前提。
所谓反联结的能力就是使知觉和以前积累的知识相对抗,避免“先存知
识”的压力,把观察到的东西同夹杂在其中的解释分开,竭力使知觉纯净化。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避免“先人为主”。这种能力同样需要,它是突破旧
体系、旧观念,探索新体系、新观念的条件和前提。
这两种能力在创造才能中是矛盾的,又相反而相成,统一于创造时的客
观需要。
历史讨论课渗透了对联结能力的培养,大约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学生在
准备讨论过程中,要把找到的新材料和已有的知识合成一体,形成提纲。这
是第一层次的联结。在讨论过程中,听取了别人的发言,接受了新信息,必
然要把这些新信息和自己已形成的意见综合考虑,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意
见。这是第二层次的联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作总结。讨论结束后,学生
要认真反恩,形成最后结论,写出个人休会或总结。这是第三层次的联结。
经过反复联结,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可能高于原有的认识,联结能力也可能随
之相应增强。
讨论课同时也培养反联结能力。学生通过准备,带着自己的观点参加讨
论,也就是对问题的看法已有先入为主的成分。而个人的观点要受到大家的
检验和评价,如果不正确,应及时纠正。所以在经过讨论后,全部或部分地
放弃自己先人为主的观点,是不足为奇的。因而,讨论课最能体现对反联结
能力的培养。
11。培养产生思想的能力
创造性才能一个重要因素是产生思想的能力。只有能产生新的思想才能
有所创造。这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人们都具有产生思想的能力,能产生各式各样的思想。然而,能产生科
学思想者并不多见,因为很多人不懂得科学思想的机制,不具备构筑这个机
制的素质。
科学思想的机制,简言之,即思想内容的真实性、宽广性、深刻性和基
本性,表现形式的优美性。一些哲人用真、善、美三字加以概括。
“莫”即思想内容的真实性。思想是由若干个概念联系组合而成。概念
的组合应该在内容上正确,应该反映概念所代表的现象之间的客观联系,而
不是主观臆想。思想失去的真实性,就只能是妄想。
“善”即是思想的完善、完整,它包括思想的宽广性、深刻性和基本性,
或者叫做思想具有广度和深度。
“美”即是思想表达形式的优美,或者说思想内容和思维编码形式协调
一致。
讨论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产生科学思想的能力。首先,讨论课一般都能
促使学生的思考力处于积极状态,这是产生思想的前提。同时,学生在讨论
中都要求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力求搜寻真实的材料而不依靠道听途说,这
就是向思想的真实性靠拢。他们还努力搜寻尽可能多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组
合,力求旁征博引来阐明问题的实质,一鸣惊人。这就是在向思想的广度和
深度进军。一个人的认识可能不深刻、不正确,还处于游移状态。但经过互
相交流,彼此争论,教师评论,个人总结,错误可变为正确,肤浅可变为深
刻,游移可变为肯定,从而在认识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产生新的、正确的思
想。所以,一些学生认为讨论课“很有收获”,我也深感在多次讨论课中获
益非浅。
12。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对于创造性工作来说,它更是思维的工具。爱因斯
坦在研究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之后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
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
科学创造中术语的运用很重要。术语除表述作用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
有创造的功能。首先,它促进新知识和新概念的形成。如古希腊学者德谟克
利特作为猜测结果而提出的术语“原子”,一直启迪着后世的科学家一步步
揭开原子的奥秘,形成了“原子”的现代科学概念。此外,术语还决定科学
理论和科学知识的形式结构,成为它们的逻辑结构的要素。如库恩就是借助
“范式”、“共同体”、“正常”、“反常”一整套有特定严格意义的专门
术语来构筑他的科学革命理论,完成了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术
语还有固定和指导科学认识过程的作用。政治经济学中的术语“商品”,本
世纪中期借用古老词语成为专门的科学术语“信息”,就起了这种作用。
当然,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规范、晓畅,是所有科学著作的共同
要求。
中学语文课担负着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主要任务,但各科教学都要
配合。根据历史课本身的特点,在导读课中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提要,在课
外活动中编组写小论文,编小刊物,培养他们运用历史书面语言的能力。问
答法着重于历史语言的口头表达。讨论课则是二者的紧密配合。准备、总结
必须书面语言,讨论则要使用口头语言。讨论中,学生很注意语言的准确与
规范,特别是名词术语的准确使用。否则,差之一字,谬以千里。从游泳中
才能学会游泳,从讨论中才能学会讨论,从激烈的辩论中才能产生雄辩家。
讨论法是为培养使用语言的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3。培养完成的能力
完成的能力是持之以恒地完成已经开创的工作,以及不畏艰苦、一丝不
苟地刻画细节使独创的原始思想臻于完美的能力。
苏联数学家克雷洛夫表达过这样的意见,在任何实际事业中,思想只占
2%到5%,其余95%到98%是实行。
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国古代的科技巨著,如北魏贾思勰
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明代宋
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史
学巨著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文学巨著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其成书
莫不是穷多年之力精雕细刻所致。
讨论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成的能力,讨论课包括准备、讨论、总结心得
体会。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全过程,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各个环节。部
分同学对各个环节能够精雕细刻,少数同学甚至几次改写总结,总结出有深
度、广度、独创性的观点。
14。发挥集体创造力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尖端科学、边缘科学、新兴(包括萌
芽状态)科学的研究,不是一两个科学家所能完成的,而要依靠群体的力量。
研究表明,我们不能把创造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能力而把它简单地划归个性
心理学的范畴,而应把它理解为集体力量运动的过程,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
在一个创造型集体中,个人的创造才能如鱼得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
基础上,集腋成裘,又能形成强大的集体创造力。
所以,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讨论课中,应非常重视发挥集体创造力,努
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环境。
形成集体创造力的首要条件是高度的团结和目标一致。集体成员如彼此
否定和互相敌视,创造力便会在利己主义的冲突中内耗净尽。我们努力创造
这样一种讨论气氛:大家以探求真理为目标,畅抒己见,尽情交流,乐于接
受别人的正确观点。
形成集体创造力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心灵的自由。爱因斯坦在谈到学校
如何培养创造力时表示: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
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为了保证同学们在讨论中的心灵自由,我们努力做到
四点。第一,彼此不采取批判和攻击态度。即使是针锋相对的争论,或对方
观点有明显的谬误,也要坚持充分说理,以理服人,与人为善,第二,鼓励
发表不同意见,发表了错误意见绝不受到批判和打击,并允许坚持己见。第
三,老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裁判员的身份对待学术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