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86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与国之欢心”的罪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仇恨民族败类的爱国感情,
还帮助学生懂得: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
勾结、长期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3)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教育
包括长城、四大发明在内的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中华
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在历史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给学生阐明这些成果在当时历
史条件下的世界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指出我国古代一
度在世界领先的科学技术,后来停滞不前或发展缓慢,但在西方却得到迅速
发展,导致我国在经济、科学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
析中国落后的原因。我还指出,如果老是吃老祖宗留下的“老本”,并以“老
本”傲视他国,那中国只能永远落后下去。

4。要坚持教育的具体性、生动性和感染性

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培养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历史知识本身叙述的
就是十分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上的爱国运动和杰出
人物的活动,构成了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
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通过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史实,通过生动形
象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形成具体的道德形象。不
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从而收到应有的效
果。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教师要避免教学上的“照本宣科”,要根据教
科书的基本内容,适当增加有吸收力的史料,讲出历史过程的情节,描绘历
史人物活动的形象。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海战时,生动地向学生讲述
了黄海海战扣人心弦的战斗情景,满怀激情地歌颂了邓世昌等爱国官兵气壮
山河、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先简单交代了中日双方的兵力、作战队
形,战斗打响后炮声隆隆、海浪腾空的激战场面以及北洋舰队所处的不利地
位,然后着重讲述邓世昌带领全船官兵英勇抗敌、以身殉国的事迹。在讲义
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时,我又重点讲述了廊坊战役、天津保卫战以及包
围东交民巷进攻西什库教堂的战斗,突出地说明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正义斗
争所显示的伟大力量。具体生动的讲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中国人民热爱
祖国、反对侵略的形象。一种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奋斗
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里油然而生。

如前所述,爱国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情感,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
义教育,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述的感染性。我深感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
直接的感染作用。历史教师鲜明的爱憎,深刻而含蓄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完成
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前提。很难设想,一个政治观点模糊,甚至爱憎不分,
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感情淡薄的人,能谈得上对别人进行什么爱国主义教
育。当然,历史教师只具有爱国主义情感,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善
于把自己的爱国情感灌注于历史教学内容之中,仍然是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
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表情、
语言、手势,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教材的内容,真正做到以声传情,并
以此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七、改革教学方法

1979 年,我曾以改革历史教学方法为研究题目,举行过一次全市的公开
课。讲授的教材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这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难
忘的回忆,特别是对于如何采用符合启发式原则的多种教学方式去完成历史
教学任务,更给我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课堂教学的简要过程

这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前节教材《东汉的政治和经济》开始的。我先讲,
公元25 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定都洛阳。接着提问学生:东汉政权是怎
样建立的?这个政权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东汉田庄的情况怎样?东汉政府
为什么要度田?人民为什么要反度田?

我小结说:广大农民反度田的斗争说明,从东汉政权建立起,阶级矛盾
就十分尖锐。到东汉中期,相继爆发了羌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和羌、汉两族人
民联合起义。东汉中期以后,由于外戚、宦官交替把持政权,把东汉政治推
向黑暗腐朽的顶点。东汉末年,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按讲授提纲逐一讲解。

1。东汉的黑暗统治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我先对“外戚”、“宦官”的概念略加解释。接着讲:从汉和帝开始,
东汉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由皇帝的母亲临朝辅政。皇太后又去依靠自己的父
兄——外戚,帮助处理政事。外戚控制了中央政权,便大批委派自己的子弟、
亲戚到中央和各地做官,发展自己的势力,于是出现了外戚把持政权的局面。

当皇帝长大,要亲自执政时,便与外戚发生了冲突。这时朝廷上下都是
外戚的亲信,皇帝可以依靠的,只有身旁的宦官。这些宦官在帮助皇帝消灭
外戚势力中立了功,受到皇帝的重用,于是控制了中央政府,他们同样派亲
信和亲戚到各地去做官,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形成宦官当权。

东汉后期皇帝大多短命而死,母后和外戚利用这个机会,选立幼小的皇
子继位,借此把持政权。这样,斗争反复循环下去,形成外戚、宦官轮流把
持政权的局面,这是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

外戚、宦官都是豪强地主的政治代表,他们疯狂掠夺劳动人民,从而激
起人民反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散而复聚,大小百余次。汉灵帝时又大修
宫殿,加重赋税剥削,人民忍无可忍,波澜壮阔的黄巾起义爆发了。

2。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这部分内容,并提出读书要点:
'悬挂小黑板,展出读书提示'
(1)黄巾大起义是怎样进行组织准备的?提出了怎样的动员口号?
(2) 黄巾起义是怎样爆发的?黄巾军进行了怎样的英勇斗争?东汉统治
者是怎样残酷镇压这次起义的?
(3)黄巾军的主力失败后,各地起义军如何坚持斗争?
(4)黄巾大起义有什么特点?这次大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旁批,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内容,学生不断举手发
问。对于简单的问题,我当即个别解答;较难的,我记下来,留在讲课中解
决。'

随后,我按以下三个题目讲述:

(1)起义的组织准备。我指出太平道是原始道教中的一派,是东汉时民
间流行的宗教,它的经典是《太平经》。虽然里面有不少迷信的内容,但经
过张角按农民的意愿重新加以解释后,使不少内容也反映了贫苦人民反剥
削、反压迫、渴望平等的愿望。如指出当时社会上有些人“积财亿万”,而
有些人却“饥寒而死”,从而宣传了贫富对立;又如把剥削者比作粮仓中的
“老鼠”,认为粮仓中的粮食不应由“老鼠”们独占,凡是缺粮的,都可以
从那里去取用,这些内容,宣传了平均平等的思想。张角以给群众治病和传
教为名,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工作,为起义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广大贫苦农
民扶老携幼投奔张角,信徒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我强调“苍天已死,黄天
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是张角对农民发出的推翻东汉朝廷、
建立农民政权的号召,是农民革命的纲领和计划。
(2)起义的组织准备和英勇斗争。我指出黄巾军所到之处,捕杀官吏,
攻打豪强地主的田庄,受到人民热烈拥护。接着悬挂《黄巾起义形势》图,
描述农民军的英勇斗争和失败。至于各地农民军坚持继续斗争则只略讲一
下。

(3)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
问:“黄大起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起义。”
问:“怎样说明这一特点?你能与秦末农民战争和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
起义作比较吗?”'学生活跃,纷纷发言'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板书为:

长期准备:有组织、有口号、有统一的行动时间。
问:“为什么称这次农民起义为大起义?”
'学生讨论,多人争着发言'


再次归纳学生回答,板书为:

规模大,时间长,瓦解了东汉政权,沉重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讲完课,教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习题:“用具体史实说明黄巾起义的特
点。”由于学生已在课内看书,又经过课堂议论,教师归纳板书时,一般都
做了笔记,所以学生复习时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二)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改进历史教学方法的体会

历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科学的历史教学方法既有教师
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科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在启发式教学
原则的指导下,我大胆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下面结合本课的教学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1。分清主次,做到精讲
课堂教学是历史课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要十分重视教师的讲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教材上的史实和结论都是由教师讲,而是要
做到精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教材的关联点。所谓重点,是指对历史发
展进程有重大影响或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内容。所谓难点,是指不经教师讲解
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所谓关联点,是指对教材前后联系有重大影响的内容
(如讲184 年黄巾大起义前东汉人民此伏彼起的反抗斗争,说明它是黄巾大
起义的前奏)。对教材的难点,力求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为
学生理解教材创造条件。如讲清东汉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的黑暗统治,以突
出东汉政治的特点,说明黄巾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
义是教学的重点,不妨浓墨重染,生动描绘,并适当补充黄巾军英勇斗争的
史实情节,以加深学生印象。至于外戚、宦官交替掌权部分,虽不是重点而
是难点,也需要给学生作必要的讲解,以说明起义爆发的必然性。各地起义
军的坚持斗争部分,不是本课重点,可从略讲述。

要做到精讲,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这是精讲的前提。只
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找出教材的前后联系和重点,只有调查研究,了解学
生的知识实际,才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材的难点,从而对讲述的详略作出准
确的判断。

2。紧扣教材,指导自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系统历史知识的基本工具。教师的讲述不能脱离

教材。讲述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科书的基本史实和结论,受
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避免照本宣科,注意补充一些生动
具体的材料,以有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
如补充了太平道的经典《太平经》的内容,以说明张角是如何利用宗教组织
为工具宣传群众的,也用以说明为什么几十万人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