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形成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但历史教学不能满足于仅让学生获
得具体的历史知识,还应通过对史实的生动讲述,使学生在感知史实的基础
上形成对于历史现象本质的、概括的认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较多的历史概念,
才能认识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多年的历史教
学中,我十分重视形成学生的历史概念。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讲清具体史实,给学生创造形成历史概念的基础
历史概念是在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形
成“山顶洞人是我国氏族公社的开始”的历史概念,我让学生首先掌握这样
一些基本史实:山顶洞人生活在18000 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
穴里,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劳动工具已显著改进,开始采取磨制和钻孔
技术制造劳动工具;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还捕鱼捞蚌,活动范围和食物
范围都扩大了;山顶洞人按血统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依靠集体的力量
向大自然作斗争。这些具体史实分别从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和生活的变化
以及社会组织的演变,说明山顶洞人已从原始人群时期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在此基础上,我把山顶洞人的本质概念概括为它是氏族公社的开始。为了帮
助学生形成“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历史概念,我让学生了解17 世纪荷兰殖民
者侵略台湾、掠夺台湾人民的罪行,以及1661 年郑成功率兵25000 人,横渡
台湾海峡,打败盘踞台湾38 年的荷兰殖民者,并迫使荷兰殖民者于1662 年
投降,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史实,从而突出郑成功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是驱
逐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我们国家的领土主权,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
的民族英雄。
(二)研究同类历史概念的具体特点,抓住本质特征进行比较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容易忽视历史概念的具体特点,往往只看历史现象
的共性,而不看个性,以致用一般概念代替历史概念。在学生的答卷中可以
看到,当要求他们回答某次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时,他们容易千篇一律地答
成“由于地主阶级对于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而不了解直接激
化阶级矛盾、引起农民战争的具体原因。如秦末农民战争是由于秦朝沉重的
兵役、徭役和严酷的法律使阶级矛盾激化引起,黄巾起义是由于东汉中期后
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政治极端黑暗、对人民疯狂掠夺引起。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还容易把同类或相似的历史概念相混淆,出现张冠
李戴的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同类或相似的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1。将发生在不同时间而性质相同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如将《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与《中英南京条约》比较,
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个
历史概念而言,我告诉学生,它们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北美独立战争
还有争取民族独立的性质),革命的目的都是为了扫清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
障碍,革命的结果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三者
在本质特征方面也有相异之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与新
贵族联合,带有妥协性,革命不彻底;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战
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由于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结成联盟,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使这次革命成为资产阶级
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2。将同一历史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北魏的均田制与唐初的均田制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计口分配土地的
制度,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经济措施。二者都是把荒地分给农民,并不触
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从剥削方式看,受田农民都要向封建国家纳租、纳
调(户税)和服徭役(庸),而贵族、官僚、地主都不纳租、调,也不服徭
役。由于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学生容易混淆。为此,我在教学时特别注意
将均田制这一历史概念在北魏和唐朝时期的不同特点向学生揭示出来。指
出,在授田办法上,北魏时妇女授田,唐朝时妇女一般不授田;在剥削方式
上,北魏时男子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而唐代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从而保证了
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这样比较,学生对
均田制这一历史概念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就能分辨了。
3。将出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表面类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概念加以比较
我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注意把它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发生的其它农民
战争相比较,让学生了解,虽然它们都是农民战争,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是
发生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
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爆发的农民革命运动,也就不仅具有反封建的性质,还具
有反侵略的性质。又如明代中后期出现的手工工场与唐代的手工作坊表面相
似,实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历史概念。为了不使学生混淆,我告诉学生,除了
生产规模、生产技术的不同外,还有生产关系的不同。唐代手工作坊主人与
工匠的关系主要是师徒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明中后期手工工场里的工场
主与工人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这样,学生便对这两个性质不
同的历史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通过分析和概括,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具体分析,是形成学生历史
概念的重要方式。为了形成“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
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
的军事集团,它们相互混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实现国家
统一。然后再具体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种种因素: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取得政治上的优势;他注意招收和选拔人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
他注意农业生产,实行民屯和军屯,使军粮有了保证;他又在公元200 年的
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北方的强大对手袁绍,取得军事上的优势,这
样,又经过几年的时间,消灭了北方的其它军事集团,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引导学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背景、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
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形成“曹操统一北方”的历史概念的过程。
历史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善于概括历史现象,得出对历史现象本质的、
概括的认识。如我在讲完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
用精要的文字解释《天朝田亩制度》。一位学生概括回答道:“它是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关于太平天国革命的总纲领。它规定了改革土
地制度的办法和其它社会改革的措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这位学生
把《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历史概念最本质的内容揭示出来了。
(四)要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概念,帮助其形成新的历史概念
学生已经获得的历史概念,常常成为形成新的历史概念的基础。学生获
得了“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争夺殖民地而挑起的对
我国的侵略战争”的历史概念,那么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国家为
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
续”就容易理解。为了形成学生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概念,我通
过复习,让学生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的性质、鸦片战争
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史实。
有的历史概念,特别是一些较复杂的历史概念,不是一次可以形成的,
更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大量历史概念为基础。如为了让学生形成“太平天国
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
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的历史概念,我注意让学生首先
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关农民战争的历史概念,太平天国运动背景的历史概念,
《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北伐、西征的历史概念。在学生形成复杂的历史概念
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已获得的有关历史概念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
理解和掌握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记得80 年代初,大学老师不断
给我们传来反馈信息,说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进入大学时高考成绩是高分,而
进入大学后不会记笔记、不会读参考书、不会分析问题,表现为“高分低能”。
但同时我又从报纸上读到这样一条消息:一位年仅24 岁的师范学院毕业生,
在大学读书期间,只用一年多时间就读了解放前50 多年的近30 家报纸,数
百种期刊,做了3000 多张卡片和几十万字的笔记,编写了43 万字国内尚无
的《沈从文研究资料》,编成了46 万字的《徐志摩研究资料》,还撰写了大
量研究论文。惊人的自学能力使这位青年犹如掌握了一柄“开山斧”,使他
在知识的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两种强烈反差的信息从反面和正
面都告诉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给学生打开历史知识宝库的
钥匙,为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创造条件是何等的重要。特别是对多数不能升
入大学的青年来说,中学毕业后要能通过多种途径自学成才、具有某一学科
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没有中学阶段培养的自学能力的基础,更是不
可能的。我不断反省过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探索在
历史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是使学生获得系统历史知识的主要
依据。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最基本、最主要的途
径。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的体会是: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使学生
能带着问题在读书中紧张地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于启发性,要
能揭示教材的逻辑联系,启发学生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如讲“思想家、教
育家孔子”一目时,我先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读书时思考,这几个问题是:
孔子生活在什么时代?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当时代表什么阶级利
益?为什么孔子思想后来又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
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应当怎样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这
些问题,有的经过读书能从教科书里找到现成答案,有的经过读书还要经过
一番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