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8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继对1528 名智商超过130 的中小学生作追踪观察,从1921 年至1972 年,历
时半个世纪。结果表明,早期智力超常并不能保证成年以后具备杰出的才能,
有成就的是那些既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又对事业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人。

这种客观存在的智能机制的可变性,指出了教育的作用所在。创造性的
教育,既可将高智力秉赋者培养成杰出的创造型人才,也可将普通智力秉赋
者培养出具有不同层次的创造性。

(二)讨论法最宜于培养创造才能

何谓创造力?科学家认为,目前还难以作出科学的定义。苏联心理学家
曾对创造作过如下表述:创造,是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都处于非常积极状态
下的一种活动,是社会的人的劳动。进行创造的心理活动同才能、智慧、意
志、情感、道德等各种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都有密切关系。创造才能又表
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据此,创造学是一门很复杂的系统科学。“根据创造
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创造才能包括以下许多方面:探索问题的
敏锐性、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转移经验的能力、侧向思维、形象思维的能
力、联想的能力、记忆力、思维的灵活性、评价的能力、‘联结’和‘反联
结’的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预见的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完成的能力。”


①历史教学实践表明,讨论法最宜于培养创造才能。这是由于讨论的机制与多
种创造才能的机制有其内在的联系。研究这些联系,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才
能与完善讨论法是有益的。
1。培养探索问题的敏锐性
人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却常常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在他们身上难以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创造力往往只属于那些思想敏锐者,他

们具有好奇心和对定论持怀疑态空。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希望把问题弄个究

竟;对定论的怀疑产生求异思维,因而产生探索问题的敏锐性。

采用讨论法,应事先公布讨论题。“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
他们去探索其究竟。当他们掌握了许多材料,接触到一些现成的结论和观点
时,为了不与其他同学雷同,常常希望作出独立的见解,从而产生求异思维。
讨论中,对不同意见往往特别敏感,作出快速反应。所以,讨论法能够培养
学生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历史研究中许多定论尚可怀疑,还有许多未定论的
领域,这就为我们的后代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天地。

2。培养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
思维过程总是从推论的一个环节逐渐过渡到另一个环节的。然而我们也
需要借助思维来把握事物全貌,以及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全部推论过程,
这种统摄推论的各个环节,通过概括来完成驾驭的能力,就叫统摄思维活动
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自觉培养。现举现代数学家华罗庚和宋代理学家
朱熹的读书方法为例。

华罗庚把通过阅读来掌握书本内容的过程形象比作先“从薄到厚”再“从
厚到薄”。他在解释后一过程时说:“在对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
咽,真正懂了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
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
样我们就能抓住统率全书的基本线索,抓住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我常常把
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

朱熹在《诸儒读书法》中说:“未见道理时,恰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

无缘便可见得。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

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以上所说的由博反约,提要钩玄,见骨见髓的读书方法,就是通向统摄

思维能力的桥梁。我在本书中运用了大量图示,这对学生发展统摄思维活动

的能力将有所启发。

历史教学中,使用讨论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统摄思维活动的能力。

第一,在准备讨论过程中,学生们收集到很多材料,需要经过缜密思考
提炼,形成自己的“论点”。为了证明论点,又需将材料进行有序的逻辑排
列,组成为“论据”。最后总结时,再回到论点。这一过程即是对材料的统
摄过程。

第二,学生在提出论点时,必须力求全面、准确概括,就使论点向概念
靠近了一步。
第三,讨论课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迅速找出论点和论据。如果是不
同意见,就要寻找对方论点的弱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矛盾,这就锻炼了统

① 周忠昌编译《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年版。

摄思维活动的能力。

3。培养转移经验的能力
经验是人的宝贵智能财富。人们都有某种经验,但有同样经验者创造才
能却大不相同。是否有创造才能,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转移经验的能力。所
谓转移经验的能力,就是把解决某个问题取得的经验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要转移经验,首先要善于发现不同问题之间的类似之处。经验之所以能
够转移,正是依赖于这种类似。因此,寻找类似是转移经验的必要前提条件。

原始人为什么能够制造工具,制造的工具为什么逐渐出现各种形状和各
种用途,这个复杂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原始人无非是转移了手的功能的经验。
石斧、石刀、石槌、石凿、骨杈、骨钩、骨针、陶盆等无不体现手的各种动
态功能。当然,这种经验的转移并非一人一日之功,而是原始人类在和大自
然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完成的。鲁班因草叶划破了手,而发明了锯,把生物界
的原型运用到技术创造上,这在今天称之为仿生学。古代人不懂得仿生学,
但他们靠转移经验的能力作出了许多创造发明。

历史讨论课培养学生转移经验的能力主要是通过三个环节来体现的。第
一个环节是准备材料,实际上是促使学生转移前人的经验,加上独立思考以
形成自己的观点。第二个环节是参加讨论,实际上是彼此交流经验,互相启
发,互相选择。第三个环节是总结,吸取正确的经验,形成新的正确观点。
串连这三个环节的是讨论所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从开展讨论课以来,
课外阅读历史书的学生数大为增加,图书馆、资料室、图书柜的有关书刊几
乎借阅一空。

4。培养侧向思维的能力
人如果只会循着一条思路去解决问题,有时就会此路不通,而善于“左
思右想”者因获得“局外”信息;而能解决问题。英国医学家德博诺把这种
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同眼睛的侧视能力相类比,称之为
侧向思维。这种侧向思维,就是从离得很远的领域取得启示的思维方法,也
正是科学思维的一个特征。

侧向思维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
法。其条件是:广泛涉猎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所研究的问题必
须成为研究者坚定不移的目标,成为梦寐以求的悬念,苏联心理学家乌赫托
姆斯基称之为形成“优势灶”,侧向思维受到刺激,就会在所研究的问题“优
势灶”上作出反映。

我国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
之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
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见王国维《人间词话》)
此段话确是至理名言。所谓第一境,即心怀大志,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和事物,
求其博,为成就学问、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谓第二境,即研究某门学问
或某个问题时,有执着精神,到废寝忘餐,以至消瘦而不动摇的境地(即形
成“优势灶”)。所谓第三境,即苦苦追求,百索不解之时,侧向思维的优
势灶有所触发,豁然开朗,由此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历史讨论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侧向思维。讨论题能在较长一段
时间内占据一些学生的心灵(从准备到讨论到写总结体会)。讨论中同学提
供的信息很广泛,很多是个人不知道或想不到的,较易获得局外信息、受到


启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习惯于直线思维的人也会被引向侧向思维。

5。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到某个事物,感官上的神经细胞就兴奋起来,把冲动
传到脑子里而产生感觉。不同类的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相互
联系,经过综合以后形成知觉,通过知觉就在头脑里形成所感知的外界事物
的感性形象,就是表象。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叫做形象思维。它的特点是
大脑完整地知觉现象,不把现实分割成部分。日常的形象思维是被动的复现
表象。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却是把表象重新组织安排,进行加工,创造新的形
象。

现代大脑研究表明,心理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左半球主管的人,他的思维
主要属于抽象思维的思想家类型,而那些主要是由右半球主管的人,则属于
形象思维的艺术家类型。历史讨论法所培养的则是“左思右想”的全才型。

6。培养联想的能力
联想能力就是使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新结论来的能力。它是一种
极其重要的心理过程。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把联想和创造并列起来。
荀子《劝学》是一篇流传千古,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杰作。其中的一段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敌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驾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段文章
论述了学习必须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持恒专一之理,令人叹服。之所以然
者,实作者善于联想之功也。

联想是人的天赋。不过作为一种创造才能,也有赖于后天的发展。

发展联想能力的条件之一,是要在头脑中贮存大量信息,即记忆大量的
知识和经验,联想时才能左右逢源。条件之二,就是贮存的信息应该是经过
思维加工的有序信息,才能减少联想的步骤,缩短联想的距离,做到迅速联
想。条件之三是要运用交叉思维(或称网伏思维),即既能按逻辑推理进行
思维,又能触类旁通进行横向思维,便易于接触到联系点。条件之四是建立
定向联想。心理观察表明,决定联想的方向并使之转变成思维动力的是目的,
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产生有效的联想。

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以促进联想,讨论法更为突出。因为讨论是围绕一个
题目来进行,目的很明确,有利于形成定向联想。讨论题一般包含的面较广,
需要进行纵横联系,适于运用交叉思维。讨论中互相交换的信息是经过思维
加工的有序信息,都为联想创造了有利条件。

7。培养记忆力
记忆力属于智力范畴。博闻强记是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发展记忆
力同时也能发展创造力。

8。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相隔很远的对象的能力,称作思
维的灵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