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7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忆方法的。如我们很多同学上课集中注意力,眼、耳、手、口、脑都用到学
习上了,印象就深刻,这就叫五到识记法。我们编提纲,找要点,目的是理
解教材,也是为了便于记忆。如第一课有一千字左右,也就是有一千字的信
息量。我们编的提纲只有二百字左右,压缩了80%的信息量,记住提纲要点
就把主要内容记住了,这就叫信息压缩记忆法。我们把北京人的头部特征归
纳为三突出、三低平、一厚、一小,非常好记,这就是数字头记忆法。找出
教材的内在联系,便于记忆,叫联系记忆法。画成图示,帮助记忆,就是图
示记忆法。记忆有许多方法,许多奥秘,设法记住,就是要寻找科学方法,
探索记忆奥秘。

六要对教材作出评价。

评价教材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教材是教学的主
要依据。是国家聚集了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精心编写而成,但也难免某些方面
有所疏漏。评价教材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应有之义。如导读中国历史第一
章,在上述五要完成后,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评论。学生列出了许多优点和特
点,教师都加以肯定,再让学生找问题或不足。其中一个学生说:“‘北京
人’和‘北京人的群居生活,这两个标题似乎有些不合理,北京人应该包括
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经过大家发表意见,最后肯定:北京人和北京人的群
居生活,不应该作为并列的两个标题,二者是主从关系,前者应包括后者,
并列在逻辑上不严谨,不如只要“北京人”一个标题,下面分段叙述,更为
恰当。

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教材,才能做书本的主人而不做书本的奴隶,并且
发展创造性思维。

导读法中的导其方向,说到底,就是教学生按读史六要读历史书。学生
如果掌握了,就极大地提高了自学能力,为将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疏障”就是疏其障碍。

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有知识、环境和心理等几个方面。知识障碍是指
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生僻字、生疏难懂的名词、术语、句子和看不明白的插
图等等。对这类障碍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要求学生查工具书或互相
解答,或由教师事先统一解决。

环境障碍包括光线、室温、声响、空气、教具的可见度等等,其中一部
分完全取得于教师的主观努力,一部分在于平时的要求,有些偶发事件则要


迅速排除,使之不干扰正常教学。

心理障碍更为复杂和包含更多的不透明性,影响也更大。要善于察言观
色,重视反馈。如发现普遍的厌烦情绪,便要迅速调整教学环节、方法。至
于个别心理障碍,则用简单询问、示意、指点以消除或缓解之,严重的则在
课外耐心解决。

“启疑”即启其疑窦。

读书而无疑则无以探索创新。既要培养求同思维,也要培养求异思维,
使之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故应于无疑处适当启之以疑。如在中国历史第一
章教学中我就提出过下列问题:“北京人的休型是怎么知道的?”“明明是
几块普通的石块,为什么就说它是原始人制造的工具?”“原始人生活的年
代是怎样知道的?”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同学回答,老师补充。同学不能回答
的就由老师回答。主要使学生知道,原始社会的情况,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
的材料,由专家们鉴定的。如北京人的形体是以北京人化石为依据的;判断
石块和石器的区别主要是根据出土地点和是否有使用过的痕迹;确定原始遗
存的年代主要是根据地层和古地磁学。当然,也不必介绍很多专门知识。这
就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启开求知的闸门,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一般情况下,启疑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年龄特点来进行。有些知
识是中学生很难接受的,就不必涉及,不应把该在大学里解决的问题过多地
提出来。

“解惑”即解其困惑。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在古代,教师就把
解惑和传道、授业看得同样重要。

障碍可以疏之使通,疑问可以启而后释,惑而至于困,当然是难解之惑
了。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困惑是难免的。这些困惑如果不解决,可能
成为学习和心理上的严重障碍。积累的困惑越多,解决的难度便越大,以至
积重难返,不可收拾。

解惑之道,一要及时,二要坚持,三要诚实。

一要及时。只有与学生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一
些困惑或问题,才能够及时了解到,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这样,积累的
困惑问题较少,即使遇到难题也能集中力量解决。

二要坚持。一些困惑程室较严重的学生,为他们解决困惑便要有铁杵磨
针的精神,坚持不懈。

三要诚实。在给学生解惑时,教师有时也会遇到困难。如讲原始社会时,
有位学生提出:“原始人的体型、生产工具,有考古材料证明。但说北京人
产生了语言,拿什么证明呢?”这个问题,我事先根本没有估计到,过去也
没有很好研究,很难回答清楚。只得老老实实告诉学生,需要回去认真研究,
过几天再和大家交换意见。我手头有关资料很少,只有恩格斯的《劳动在从
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有所论及,我据此进
行研究,写出了一个详细提纲,又找了几个同学征求意见。他们提出要尽量
讲得通俗生动一些。鉴于这个问题专门性很强,中学生不是非知道不可,所
以我在课外活动开了一个自愿参加的座谈会。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效
果很好。以后的多次解惑中,我坚持自己先论明白,绝不信口开河。诚实的
态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正误”即正其谬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谬误是屡见不鲜的,如不及时纠正,便会从先入为主

到积重难返,谬种流传。
常见的谬误有读写错别字,误解和混淆概念等。我重视“正误”,也积

累了一些经验。

一曰未雨绸缪。根据经验,有些错别字比较常见,这就要防范于未然。

如蓝田人的“蓝”,常写成“兰”或“篮”。①我在黑板上写上“蓝田人”、

“兰田人”、“篮田人”,让学生查字典或辞书。学生只查到蓝田人,而查

不到另两个。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1963 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猿人

化石,定名为蓝田人。其他两种根本不存在,所以查不到。我肯定学生回答

得正确,立即把两个错误的词擦掉,只留下蓝田人,并补充说:“陕西省蓝

田县和蓝田人,都是专用名词,一定不能写错,只能写蓝色的‘蓝’。”

又如齐桓公的“桓”字,学生经常误读误写为“恒”。我让学生查出两

个字的读音和含义,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上:
齐桓公(木柱为桓,从木,读huán) 
这样做,学生印象深刻,以后也很少出错。
还有秦王嬴政的“嬴”字,笔画多,学生容易写错,或和“赢”字相混

淆。我叫学生先说出嬴字是由“亡口月女凡”五个字组成的复合字,然后,
在黑板上写了一句俏皮话:“亡了江山口还喊:月宫仙女下凡来!”一边念,
一边在相关的几个字下面加上圆点。学生一阵笑声,轻松愉快地便记住了。
我又告诉他们怎样区别赢和嬴,在黑板写上:“输赢要宝贝,姓嬴想闺女。”
学生们情绪活跃,看来也记住二曰先纵后擒。课堂上,让学生读读、写写、
议议,便能及时发现错误。不让学生活动,得不到反馈信息,许多错误就隐
藏下来了。还有些错误是估计会发生的,但先不提醒,等到错误发生了再马
上纠正,效果反而好些。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先纵后擒。

如尧舜“禅让”的“禅”,我估计学生会读错,便叫一个学生读。他读

成了chán,我马上叫大家查字典。学生才知道禅是个多音字,既可读chán, 

如禅杖、坐禅;也可读shàn,如禅让、封禅。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动脑,知道

这个多音字不仅音不同,含义也不同,印象很深刻,比老师事先提醒更好。

三曰亡羊补牢,主要指纠正测试中的错误。其中认真阅卷是前提,分类
纠正是关键,适当抽查是保证。

认真阅卷,一要在卷面上作事先规定的标记,使学生知道何处有错,属

何种错误,以便自我纠正。二要分类详细登记,姓名也要记上,便于分析和

个别指导。三要分析情况,便于分类纠正和改进教学。

分类纠正,就是较普遍性的错误要在课堂上当众分析;个别性的错误由

同学自行纠正;个别严重的错误要个别辅导,当面纠正。
适当抽查是根据阅卷记录,抽查部分学生自己纠正的情况。
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
导向、疏障、启疑、解惑、正误,贯串于导读法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

环节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其他课型中,也常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教师都希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实际做不到。况且,教师本

身的知识也非常有限。倘能教一点开渠引水、点石成金的本领,使他们善于

从书籍中摄取营养,提高素质,岂不更好。我欣喜地看到,导读法在这方面

① 见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三卷本中也误作兰田人。

多少起了点作用,所以还不失其存在的价值。

四、讨论法与培养学生创造力

(一)创造与智能

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以其智慧和才能,创造震古烁今的业绩,在人类
文明进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四化时期,培养一大批创
造型人才,培养亿万具有某种创造力的劳动者,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我们常把智力和能力简称智能,二者是互为联系的。一般地说,杰出的
创造性人才应该是高智能人才。

然而,智力和能力又有区别。现代心理学家把智力和能力看成是个人特
殊性的两个不同表征。智慧表现在人的智力活动方面;才能却表现在个人进
行某种活动、完成某种任务的本领方面。中国思想史上,孔、墨、孟、荀诸
子都把智和能区别开来。荀子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
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荀子《正名》)
这是很精辟的见解。我们不妨说,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即指观察力、想象力、
记忆力和思维力及其总和。能力属于实践范畴,是运用知识、智力、技术解
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由于智力和能力的这种区别,高智者不一定高能,高能者也不一定是天
赋的大智。培养创造型人才,既要重视智力,重视智能兼备,更要注意能力
的培养。

人的智能有其秉赋,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如北
宋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里的方仲永,5 岁始读书,能指物作诗立就,
可是他父亲不让他好好学习,方仲永12、13 岁时,作诗已不像过去听说的那
样好。到20 岁时,仲永已与普通人无异了。美国心理学家特尔门和西尔斯曾
继对1528 名智商超过130 的中小学生作追踪观察,从1921 年至1972 年,历
时半个世纪。结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