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路畅通。因此,教师在讲课时,遇到不通处,应设法打通,断线处应主动
接通,能联系处尽量联通。只有这样,才能将深埋在历史偶然事件中的规律
性阐发清楚。
2。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充分熟悉课本,熟悉课本上涉及的中外古今所有
的历史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方面扩展自己的知识。还要加强马列主
义理论的学习,将它作为分析历史现象的锐利武器。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
要不断加强进修。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有高屋建领,驾驭全局的本领,才
能从宏观的角度将历史讲好。
3。全局是由部部组成的,要使全局清,必先局部清。从这个意义上讲,
段段清的提法是正确的。现在至关重要的是怎样在段段清的基础上做到全局
清的问题。我所使用的方法是:顺推逆溯通古今,由点及面联左右。顺推就
① 《共产党宣言》第24 页,人民出版社1949 年版。
② 《列宁选集》第2 卷第583 页,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
是顺时间,按章节讲述,逆溯就是讲新知识不忘追忆旧知识,做到以旧带新,
以新联旧,最后贯通古今。讲德国史从843 年开讲,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的历史。但讲第二帝国时,一定要简要追忆第一帝国的历史。以此类推,
讲第三帝国时,一定追忆第一帝国、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的历史。最后总
体联成:843 年的凡尔登条约,确定了德意志的雏形;962 年至1806 年为第
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时期;1871 年至1918 年为第二帝国时期;1918 年
至1933 年为魏玛共和国时期;1933 年至1945 年为第三帝国时期,以后为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给学生以从古至今尽可能完整的德国历史知识。
由点及面联左右讲的是横向联系法。即从任何一点出发,都应设法联通
左右。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元时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市民们把
它制成火炮用来攻破贵族的城堡,使西欧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火
器、火炮后来被西方殖民者用来用作屠杀、奴役亚、非、拉人民的武器等等。
上下左右一通,通史就可讲通了。
四、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新成果
改革带来了人们思想解放,也给历史研究园地注入了生机。近年来,新
的科研文章,新的历史观点,不断发表,有些文章振聋发聩,使人耳目一新,
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提高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历史科学重
新发挥独特的社会功能,促进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推动改革向前发展。
如何将历史科研新成果引入课堂,并以此为契机,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活跃
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四化建设的有用人才,这是值
得探讨的问题。
(一)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恪守以本为本,教科书就是法律的准则,来什么教
本就教什么样的书,很少注意将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引人课堂,致使历史教学
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较多,其中主要的是由于我们对历
史本身的特点和历史教材的作用认识不足所致。
人们常说的历史是指史家写成的历史著作。虽然很多史家在写史时都想
还历史本来面目,但由于受历史材料、时代、主观认识能力的及阶级立场的
限制,很难达此目的。更何况,一经下笔,笔端就会带上作者的感情。故而,
运用同样史料的不同时代的史家,甚至同一时代的史家,以至同一史家在不
同的时日,写史的观点和结论往往是不同的。
荷马史诗充满神话和传奇色彩,宣扬的是英雄史观。古希腊史学家希罗
多德和塔西佗等人的历史巨著,宣扬的是道德史观。西方中世纪的史观是基
督教史观。启蒙时代的史观是理性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史观是唯物史观。从
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史观者都是唯心史观。唯物史
观使历史成为真正的科学。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一般过
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
展,引起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也相应地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人们总是站
在当代认识水平的高度去回顾并评价历史的。除却少数别有用心分子蓄意篡
改、歪曲历史以外,一般每一时代总要修改甚至重写历史。这是正常的,不
足为怪的,是人类认识历史能力提高的结果;是人类认识逐步向历史真实接
近的表现。唯物史观使历史研究有了科学的基础和方法,但它并没有终结人
们对真理的认识。一则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和方法写史的人,并不一定真
正地掌握了这种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再则唯物主义本身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
发展。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
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①他在批评当时德国许多青年作者将唯物主义作为标
签到处乱贴时甚至提到:“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
历史教材一般是编写者根据历史教学大纲,采用最重要的历史材料和最
新观点,用精炼的语言编纂而成的。教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文革”前
就有一种说法:统编教材就是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反。结果就造成上课讲
教材,下课背教材,考试考教材的局面。这种局面将人们的认识导入了误区。
①误认为历史教材写的历史就是历史本身;②误认为历史学科是知识性的学
科,以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就算教好了历史;③误认为教材
上阐发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历史的客休已经消失。历史教材写的是历史,但不是历史客体本身。教
材的作用在于提供师生认识历史客休的依据。通过教材尽可能认识历史是正
确的,以为背熟了教材就算认识了历史是不对的。无疑历史知识是重要的,
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谈不上认识历史。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是认识历史
的基础和手段,并非目的。从本质上说历史学科不是知识性的学科,而是思
维性的学科。历史思维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故而,可以这样说,即使编得最
好的历史教材也不可能完成对真理的认识。
改革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
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观念迅速更新。在此形势下,史学工作者放眼世界,
并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和研究历史,历史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改革开放也促
进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这种变革反映在教材改革上,就出现了在统一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的,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历史研究
新成果,非但可能,而且成为迫切需要了。
(二)
究意怎样将历史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呢?历史研究的范围很广,历史研究
的成果很多,我们不能海阔天空地样样引进。只能引进和教材密切相关的内
容;引进能拓展历史画面,加深理解历史的内容;引进能联系对比,有助于
更好地揭示历史莫谛的内容;引进在观点上确有真知灼见的内容。总之,要
引进能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容。
教材在叙述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时,典型地介绍了半坡氏族、河姆渡氏
族和大汶口文化。事实上直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新石器
时代的遗址,已达五六千处之多。一些研究文章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古代
先民们已生活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坚忍不拔的努力,
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各种民族,并聚合成伟大的中华民族。向学生
介绍民族文化起源的多中心说及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元一体说,有助于学生更
好地窥见我国新石器时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丰富多采的历史画面;有助于学
生正确认知我们民族的起源,从而更加激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
加懂得加强国内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也常讲中西文化对比。如将哥伦布发现新大
陆比之于郑和下西洋。对比的结果,无论在哪一方面,我们都比人家强。近
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指出,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向前发展的15、16
世纪初,在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条件下,在“寻金热”的驱使下,哥伦布适应
时代的需要,成功地发现了新大陆。这一事件加快了血与火的原始积累的进
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和经济
制度的重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郑和下西洋发端干资本主义尚未萌芽
的封建机体之中,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扬威海外,厚往薄来,下西洋的次
数越多,国家的负担越重。虽然它在客观上扩大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
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我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的友谊,但终究未能推动我国
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在讲述有关章节时,引人上述观点,可以
使学生透过表象看清貌似的历史事件不同的特质,引起对历史的反思,从而
提高判别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教材在叙述战时共产主义时写道:“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敌人,
苏维埃政府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俄国
在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事实上战时共
产主义问题并不如教材上说的这样简单。近年来,有些研究文章认为战争环
境只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的一种催化剂。问题在于政策本身有不少错误。有
些文章援引列宁在1921 年10 月到1922 年间对此问题的一些评述来证明此
点。列宁说:“我们原打算(或许更确切些说,我们是没有充分根据地假定)
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
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①“我们以为在一个无产
阶级失去阶级性的国家里可以按共产主义的命令进行生产和分配。。我们曾
想直接用所谓正面攻击来解决这个任务,但是我们失败了。”②这些文章认为
这种错误的政策不仅在当时不能摆脱苏维埃政权的困难,而且也影响了以后
苏联和中国的历史进程。无疑这些观点是有独特见解的。在讲战时共产主义
时,向学生简要地介绍这些观点,可以更好地展拓学生的历史思维视野,增
加学生的知识涵容量,逐步培养学生借助于历史理解现实,借助于现实理解
历史,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面所举的我在教学中引进历史研究新成果的几个例子,已可说明历史
研究新成果是历史教学的源头活水,在深化改革时期,尤其如此。
(三)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学,有人将打基础片面理解为就是教会学生记住
书本上的内容,只要学生考试成绩优秀,就认为已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事实上这样做的结果是将历史教学从认识的主人降为搬运死知识的奴仆。所
教学生长于记背,短于思索,不利于成才。引进历史研究新成果,就是想将
学生从记背的工具变成能用科学方法思维的人。
历史本身变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