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素构成的:一是解答方式的提示语;二是产生问题的主干语;三是解答问题
的条件限制语;四是要求解答的答案项目语。这四个要素从命题的角度说,
就叫做命题用语。答题之前认真分析这四个命题用语,并注意某个用语的隐
蔽性、相容性或兼代性。把这四个命题用语分析清楚了,也就找准了答题的
目标。这一步是答题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就成功了一半。还有一半就是具
体答题时的“四化”要求。所谓“四化”,就是一要构思目标化,即根据命
题意图和考查目标构思答案;二是行文层次化,即分清先后详略,逐段、逐
次作答;三是内容要点化,即概括史实、提炼观点,准确全面地作答,力求
答案要点与试题考查的得分点相一致;四是书写序号化,即答案的层次、要
点醒目有序,卷面整洁,可观性强,利于评分。分析要素与做到“四化”,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解题思路和要领。如果说解答
历史问题有什么技巧、诀窍的话,那么,这就是技巧、诀窍。
当然,解题要领毕竟是解题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试题加以
灵活运用。而且,掌握解题要领是以对基础知识融汇贯通为前提的。这里存
在着答案的思维品格问题,即解答历史问答题(含材料解析题)必须具有既
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维品格。源于教材,就是答案要依据教材内容;高
于教材,就是答案要在充分理解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史实,提炼观点,使
之具有符合命题意图、满足考查要求的针对性。这就是说,如果能对基础知
识融汇贯通,具有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思维品格,答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否则,就难以掌握解题要领,即使掌握了也不可能作出理想的答案。
(三)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
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是最切实际的经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经验,因
此,应该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1981 年9 月,我住院治病,
接到枣阳阳垱中学一位同学的来信,对教材所述大秦使臣来中国的路线提出
质疑。我深为这位同学勤学好问的精神所感动,但又觉得他的质疑超出了教
学大纲的要求,并由此想到全市同学的复习问题。于是,我带病写了《思之
深,问之切,努力学好历史课——兼答××同学》一文,发表在《襄樊教研》
上。我在回答这位同学质疑时,充分肯定他刻苦钻研、积极探究精神的同时,
勉励大家努力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打好基础,把握重点,并介绍了江
苏无锡市六中对照大纲听课读书的经验。1982 年2 月,我在襄樊市四中听教
改实验课时,发现一位同学学习比较得法,我就帮他总结学习经验。他写了
《要学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一文,介绍他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注意教材知
识结构的学习方法。我把这篇文章发表在《襄樊教研》上供全市同学参考。
后来这篇文章和老师的教改实验介绍、我的教改实验调查报告一并被省教研
室收入《教改情况汇编》一书。
六、加强自身修养
要做一个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有心人,就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
养,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除了在平时工作中严格要求
自己以外,还必须在理论上有清醒独到的认识。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
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我觉得,如果能从理论
上阐明历史教研员所应达到的素质要求,这对自己的提高乃至对全国历史教
研队伍的建设都是有好处的。
历史教研工作的质量是学生、教师、教研网络、社会条件和教研员的素
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这样一个公式:
历史教研工作质量='学生(1 分)+ 教师(3 分)+ 教研网络(2 分)+ 社会
条件(4 分)'×。。 教研员素质。这个公式告诉我们,括号内各因素的总和为
10 分,历史教研员素质的分值越大,乘积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历史教研员
素质在历史教研工作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教研员的素质要求是由教研工作的地位和性质决定的。兼有行政
性、科研性和群众性的历史教研工作,对历史教研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较
高要求。概括地说,就是要求历史教研员发挥一个功能——对历史教学的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108 页,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导功能,实践两个向度——工作取向和人情取向,具备三个结构——思想品
德结构、文化知识结构和教研能力结构。这就是历史教研员的基本素质序列。
发挥指导功能是对教研素质的目标规定,它集中体现了教研员素质的社
会价值。而实践两个向度则是发挥指导功能的途径。第一部分所说的抓好五
个环节,就是实践两个向度发挥指导功能的要点总结。
历史教研员的工作取向,就是遵循国家教育方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
的目的要求,调查研究历史教学现状,提出教学意见或建议,开展教改实验,
组织教研活动,总结经验教训,交流或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指导历史教学工
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开拓前进。当前,应引导广大历史教师用邓小平同志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
革,把“育人”与“升学”统一起来,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把立足
点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历史教学能更好
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历史教研员的人情取向,主要是在工
作取向的过程中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团结广大历史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
性,鼓励大家为提高教学质量努力进取并在教师群体之间形成需要互补的协
调关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内聚力。
如果说实践两个取向是发挥指导功能的途径,那么,历史教研员的思想
品德结构、文化知识结构和教研能力结构则是实现两个取向的基础,是发挥
指导功能的前提。基础的强弱优差,决定着取向程度的高低和指导功能的大
小。如果基础中某一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就不仅会影响指导功能的发挥,甚
至会导致指导功能异化成它的反面,对历史教学工作产生消极作用。因此,
这三个结构是历史教研员素质的主体和核心。
历史教研员的思想品德结构,主要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的教
研指导恩想,全心全意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的献身精神,谦虚正派的工作作
风和自觉、勤奋、勇于开拓的品格,实事求是的精神。简言之,历史教研员
的思想品德结构应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恩想上的服务性、事业上的执着性
和工作上的开拓性。
历史教研员的文化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历史专业知识和历
史教学经验。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它能开拓视野、深化
知识、增长智慧、丰富情感。有了这种潜在能力,研究教学开展工作时,思
路就比较清晰、开阔,工作就比较得心应手。历史教研员只有具备了坚实的
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他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指导才能向更高的层次
发展。然而,历史教研员光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教
学经验。历史教研员应该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比较优秀的历史教
师。他的经验应该既是自己的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的教学经验,同时又包
括吸收并消化了的别人的先进经验。有了这样的经验,研究教学和指导教学
就比较实在、比较可信,就能比较顺利地实践工作取向。
历史教研员的教研能力结构应该是一个多种智能的网络。从教研工作的
实践来看,示范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四种最基本、最重
要的能力。教学示范能力,就是要能教能研,备课、上课、成绩考核、质量
分析和评估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要能成为教师的榜样。科研能力就是调
查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怎样反馈的能力。它要求历史教研
工作者深入基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性
意见(包括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教学方案、教学参考和专题研究论著等),
用以指导教学和教改实践。要顺利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组
织能力。历史教研员应能够独当一面,多谋善断。工作要放得开,收得拢,
善于集中教师的智慧,把心中的教研构思化为教师们的实际行动,以保证教
研活动取得预期效果。表达能力也是历史教研员的必备条件。就语言表达能
力来说,在调查、讨论、交谈和开会时的发言,应该做到准确、精练,条理
清晰,具有号召力和鼓动力,有时还需要富有情趣和幽默感。至于文字表达
能力,更是研究教学、指导教学的有力杠杆。没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就
不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教学、教改和教研情况,也写不出较高质量的
经验总结和教研文章。
一个功能、两个取向、三个结构加上五个环节,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历史
教研的素质要求和工作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理论给实践以指导,实践给
理论以活力。尽管理论上认识到的问题并不等于实践完全解决了的问题,实
际上我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对照历史教研员的素质要求,对照党和人民的
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我坚信追求是最大的幸福,热爱是最好的老
师。在理论上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的目标,
就能够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把历史教研工作
做得更深入细致、更卓有成效。
教学实录春秋五霸
一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在周王室日益衰微的背景下,一些较大的诸侯国
通过改革,增强实力,争夺“霸主”地位;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
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也具有加速统一步伐、
促进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6 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朝代的科学文化?这
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学生回答(略)
2。导入新课
小结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的勃兴”,讲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情
况。这三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是奴隶社会的确立和繁荣时期,时间大约从公
元前21 世纪到公元前771 年。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西周过了是东周。东
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看课文下面的注解,了解春秋、
战国名称的由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前
476 年,共295 年' 的历史。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一个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容十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