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提要仅百字,压缩了教材文字的90%,记住提要,基本上就把贞观之治
的内容记住了。
怎样作提要呢?就是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提要钧玄”,这是
一个认识的深化过程。只有充分理解了的东西才易于记忆,“提要”正是教
材的结晶。所以,只要记住了提要,就把整个知识系统的主要部分记住了,
这就是前人所说的“纲举目张”。
一些善于学习的同学,其实是经常运用信息压缩记忆法的。如课前预习
写内容提要,上课时作笔记记讲课要点,复习时理出一个内容提要等,都有
助于记忆。我们后面还将介绍的词头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比
较记忆法等,都要压缩信息,并把发展记忆力和发展思维力、想象力、观察
力紧密结合。掌握了信息压缩法,就会提高驾驭和记忆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顺藤摸瓜,遇水搭桥(联系记忆法)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规律,就是新信息和已知事物的联系。因而
称记忆科学为建立联系的科学。
历史记忆中的联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联系,或者叫必然联系、有机
联系。一类是外在联系,或者叫偶然联系、人为联系。两类联系都可以加深
对历史材料的记忆,都应该学会运用。
先说历史的内在联系。
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过程。既存在着纵的联系,又存
着横的联系和网状联系。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都能找到它的线索,把线索的
来龙去脉理清了,就能比较容易地记住。用形象的比喻就叫“顺藤摸瓜”。
这是学习历史首先必须掌握的方法。
历史的纵横联系,是指每一个历史过程都有它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前
一历史过程的结果一般又是后一过程的原因。如此一环套一环,都有轨迹可
寻。
以西周到秦统一这一段历史为例,列出下面的纵横联系简表:
以上,就是从西周到秦统一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在联系。从纵的方面,可
以理出经济、政治、文化各条线的发展线索。从横的方面,又可以理出各个
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此外,也可以加上民族关系这
一条线索;在以后的历史中,还要加上对外关系。对于一个历史过程,只有
搞清它的内在联系,才是真正理解了它。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记忆的过程,
而且记忆深刻,不易忘记。理解的东西不但记得更牢固,而且能进一步了解
历史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
然而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无数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历史人物、事
件等等都偶然性,如赢政这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他的个
性特点又影响历史过程,使时代带有他的个人印记。仅懂得历史的必然性(内
在联系),并不能解释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不能完全记住具体的历史。
还必须懂得偶然性,懂得外部联系。我们在学习中,只有把内在联系记忆法
和外在联系记忆法结合起来运用,才能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
外在联系记忆法,就是把并无必然联系的历史现象,利用偶然的因素把
它们人为地联系起来,使之易于牢记的历史记忆法。
如记忆历史年代比较困难,特别是不易记牢。我和同学曾一起想过许多
办法记夏至秦的年代:
c 调2/4 从夏至秦年代歌
夏起商起周起西周亡春秋始春秋止战国起秦统一这首歌的歌谱,当阿拉
伯数字看,就是年代。21,16,11,是指公元前21 世纪,前16 世纪,前11
世纪,分别是夏、商、西周开始的年代。以下则是指前771、前770、前476、
前475 年和前221 年。其中770 的“0”可以看作休止符,但必须唱出声音来,
770 姑且唱为洗洗手。我们一起唱这首歌,没用很多时间就唱会了,但很多
同学反映说这首歌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就是外在联系记忆法,把阿拉伯数字
和简谱联系起来记忆。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来说,就是把不易记的数字符号代
码改换为比较好记的声音形象代码。
公元前476 年,春秋时期结束,奴隶社会已成瓦解之势。公元476 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的崩溃。二者性质相同而相距两个476
年,即九个半世纪。学到后者时可与前者联系起来:“公元前后476,中国
西欧奴制休。”
1905 年,在世界历史上是个重要年代。这年,日俄战争结束,俄国发生
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同盟会成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开始新高涨。
我们在学到这些历史事件时,时间都是间隔很久的,所以在最后有必要把他
们联系起来,记住“1905 大事多,日俄中印有风波”,便能把上述史事都想
起来。
联系记忆法不限于记年代。在刚学世界史时,一位同学说:“这图特摩
斯三世我怎么也记不住。”另一位同学立刻接口:“好记,记住‘土豆没丝,
就是了。”他一说完,几位同学哄然而笑,但从此他们都牢牢记住了图特摩
斯。这就是把生疏而不好记的人名和口语化的事物联系起来的缘故。这种记
忆方法也叫谐音记忆法。
外在联系记忆法,因为其间并无必然联系,而要人为的联系,用形象的
比喻就叫“遇水搭桥”。这种联系法范围很广,将在介绍其他记忆法中涉及。
(四)声音相谐,神效自见(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把难忘的历史年代、人名、地名、现象等等,变成读
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词句(如用土豆没丝来记图特摩斯),
使之易于记忆的方法,它是声音之间的外部联系,属于联系记忆法中的一种。
这种记忆法,也是信息编码原理的具体运用。有些历史现象,用符号(词语、
文字、数字)的编码形式不容易记忆,而采用声音形象代码则容易记忆。
记得在师范学院上学时,心理学教授方辰先生讲如何记马克思的诞辰时
说:“记住吹喇叭,一把一把,呜!呜!”他一边说,一边装作吹喇叭的姿
势。并在黑板上写出1818,5,5。
40 年过去了,1818,5,5 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的深刻。我把它推而广之,
记马克思的逝世纪念日就记老农撒种:“一把把撒,撒,意思!”(1883,3,14)
记住中国各个朝代的起止年代,就像给中国历史搭起了一个年代框架,
其他大事都在这个框架之内,可以上下联系推算来记,也可以用其他适当的
方法记。秦统一之前的框架年代,已用“歌唱法”作了介绍。以后的框架年
代,就用谐音记忆法来记。
儿领溜。206,秦亡,楚汉战争开始
儿领儿。202,刘邦建立西汉(以上为公元前,以下年代为公元)
爸儿舞。8—25,王莽新朝起止
二两饼。220,东汉结束,三国开始(2 也可以读成两,0 像饼)
两把铃。280,三国结束
两溜舞。265,司马炎夺取魏政权,西晋建立
山一溜。316,西晋结束(一溜为北京口语,一长列之意)
山要砌。317,东晋开始(1 读夭)
四两饼。420,南北朝开始
五把药。581,隋朝建立(夭、药谐音)
五把酒。589,隋完成统一,南北朝结束
留一把。618,唐朝建立
酒淋妻。907,唐亡,五代开始
酒肉灵。960,北宋建立
摇摇二妻。1127,北宋结束,南宋开始
要儿吃药。1271,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要儿吃油。1276,元灭南宋
要儿吃酒。1279,元统一全国
衣衫留爸。1368,元朝灭亡,明朝建立
要留死死。1644,明亡,清朝统治开始
一把柿饼。1840,鸦片战争(古代史结束,近代史开始)
药酒一两。1912,中华民国成立,请亡
以上谐音,不一定适合每个地区和每个同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
创造适合自己记忆的谐音,不必拘于一格。
有时,比较巧合,便可把多项内容用谐音组合起来记。如三国鼎立局面
的形成,便可把各国的创建人、国名、都城、建国年代,组合在一起,一并
记住。
魏:曹丕喂洛羊,一天二两饼
曹丕魏洛阳 220 年
蜀:刘备换成都,吃了二两药
刘备汉成都 221 年(刘备国号汉,史称蜀)
吴:孙权无建业,喝了二两酒
孙权吴建业 229 年
工业革命新阶段有些发明,记时容易混淆,也可用谐音记。
卡尔·本茨设计轻内燃机,记“本次轻内燃”
鲁道夫·狄塞尔设计柴油机,记“踢撇儿柴油”
摩尔斯发明有线电报,记“木耳丝油炮”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记“背后有话”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记“马裤呢无线”
同学们可根据需要,自己创造。
(五)形象涌现,历历在目(形象记忆法)
我们从信息编码原理中已经了解,形象代码包括物体空间形象和声音形
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记忆都属于形象记忆。形象的事物,只有用
形象编码才记得深刻和持久。70 至20 万年前北京人的模样如何,文字和口
头的介绍即使详细,印象终觉模糊。如果将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像置于案头,
则其头部三突出(眉骨、颧骨、嘴巴)与三低平(头顶、鼻子、下巴)的形
象便一目了然,经久不忘。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如果只看文字材料,终觉
不甚了然。文字资料配以图片,印象便较清晰。如果到历史博物馆实地看一
看,不但对这两件历史文物有了全面的了解,而且,对司母戊鼎的雄浑硕大,
四羊方尊之雄奇精美,就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形象记忆法就是形象编码来记忆,或者说,寓记忆于形象之中。历史是
过去的现象,要重现过去的形象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想当然”耳。形
象记忆法,大体有下列几种情况。
1。仔细观察文物,把应该记住的内容记住
这是直接的形象记忆。直接的形象记忆与文字的记忆结合起来,效果最
好。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历史文物是有限的,一般只能通过图片、照片来了解,
这种间接的形象记忆,效果也很好。
2。仔细观察历史插图,加以想象,结合文字叙述来记
许多历史插图是根据古代砷刻、壁画、文物上的装饰等复制的,也具有
文物性质,可当文物对待。有些插图则是按历史文献的记载,参考一些文物
资料,由历史美术工作者创造的。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上的《大泽乡起义》、
《黄巾起义》、《司马迁采访史实》、《瓦岗军开仓散粮》等都是。这类插
图也有助于记忆。如《大泽乡起义》表现了900 戍卒在遇雨失期当斩,走投
无路的情况下,陈胜、吴广登高一呼,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袒右为号的
激愤场面;《黄巾起义》则表现了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起义场面:农民手
拿兵器,头戴黄中,门上写着“甲子”的起义信号,旗帜上绣着“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的口号,还有头目在指挥。《瓦岗军开仓散粮》表现了瓦岗军打
开兴洛仓的仓门,发放粮食,百姓扶老携幼,担挑、肩扛、驴驮,笑逐颜开,
皆大欢喜的场面。这些画面,给人的印象鲜明,再加以适当的想象,非常有
助于历史过程的记忆。
3。结合历史地图进行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