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 >

第11章

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
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见李斯《谏逐客书》)开创了秦国历
史上的新时代。

穆公以后,秦国历任君主,不同程度地因袭和发展了秦穆公的人才政策,
吸收外来之士,委以重任,相继涌观了商鞅、张仪、范睢、李斯、韩非、尉
缭等几十名杰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人才,形成了经久不衰、日益繁盛、人
才济济的局面,使秦国日益富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国任用外来
人才的历史有很精辟的论述。最后,秦王赢政得以削灭群雄,统一中国。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天下纷争,但名义上还是在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因
此,各诸侯国之间保持着较为通畅和自由的往返关系。各国的人才,也能较
自由的往返、游历,造成了人才流动的便利条件。同时,私人讲学活动和私
门养士之风盛行,这些出自私门的人士,有较多的人身和学术自由,可以择
主而事。这样,他们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合则留,不合
则去。这种人才自我调节过程,使怀才之士有较多自我表现的机会,才能脱
颖而出。

总之,竞争与自由流动,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局
面。

当然,我们还应当历史地估价这个人才的“黄金”时代。由于各诸侯国


和各派势力的激烈斗争,枉杀人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即以最重人才的秦国
而言,商轶和韩非的下场就十分悲惨。至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
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现象,则是人才史上最令人痛心的教训。

当时各诸侯国的主要精力是应付战争与外交,所以,特别重视政治、军
事和外交人才,而忽视科技、农业、水利等人才。像墨子、鲁班、甘德、石
申、李冰、郑国等这类人才屈指可数。

此外,由于当时国家的不统一和争霸战争的频繁,虽有大批人才,但不
能统一使用,他们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往往被战争的破坏和政局动荡的消极
因素所抵消或削弱。

纵观两千多年中国人才史,可以看出,时代造就人才,人才促进时代。
任何阶级或政治集团,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解决人才问题。春秋战国时期
的人才状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这篇小论文,尽管材料不够丰富,分析也不够全面,但在现实条件下,
还是迸发了一点创造火花的。在中学生中适当指导论文习作,对于培养他们
的兴趣、思路,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应当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5。激发潜能的专刊竞赛
学生办刊物,需要写文章、编辑资料、拟标题、设计版面、缮写、插图
等多种才能。一份吸引读者的小刊物,是编写者智慧和才能的结晶。读者的
赞赏和期待,又是编写者才华进发的诱因。1984 年秋,我教的高二文科班只
有32 名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我决定在这个班作试
验,搞一次人人参加的历史专刊竞赛。提出了竞赛办法和奖励办法。

动员后,同学们就跃跃欲试。此后,各人根据选题在课余时间积极找资
料,编写文稿。出于保密,正式版面一般是星期天在家完成的。

届时,专刊展出。教室两侧墙上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课余时间成为吸
引所有同学的“热线”。同学们默默阅读者有之,评头品足者有之,偶尔争
论者亦有之。整整十天课外时间,我和大家一样成为热心的读者兼评判员。
我不无惊异地发现,学生中确实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才能。

范桂春同学独编四开版专刊两份,一日《历史长河》,一日《跨世纪》,
都是自己命名的。前者主要介绍唐朝文化,后者则从“初民的传说”直到“中
国近代终于何时”?刊名和内容都颇引人入胜。当有人问她为什么把介绍唐
文化的专刊命名为《历史长河》时,她微笑着说:“写什么都不算跑题,出
多少期都不需改名,名儿也还不俗,你说对吗?”问者被她的幽默和聪明折
服了。两刊全用碳素墨水钢笔,字迹娟秀,标题、插图规范而富于变化,给
人以庄重和谐、淡雅清新之感,百看不厌,耐人寻味。评比结果,当然荣登
榜首。她平时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和姻静,不料竟会深藏着如此艺术魅力。

几乎每个同学都有值得一提之处,展览长达一月,还吸引了不少外班同
学。在此基础上,班上办起了油印刊《百花园》在全校发行,并由此而在校
园内引发了办刊热。

最后,同学们都把自己心爱的专刊送给我留作纪念。这不是普通的纪念
品,而是我探索激发学生潜能的印记,也是第一批收获的种子。有了第一批
种子,这探索的园地便充满生机。

6。持之以恒的资料搜集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要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从无到有,从易到难,从
简到繁。先是有什么条件就先从事这方面的收集,然后逐步创造条件扩大范


围。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我大体上从五个方面指导。

第一,剪贴报纸。家中或自己订有报纸的同学,可征得家长的同意,剪
贴报纸。我把自己的报纸剪贴本给学生看,并教给他们剪贴的方法。剪贴不
限于历史一项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同时分类(分本)选贴
几项内容。这样积累几年,便可积累相当丰富的资料,成为一项宝贵的精神
财富。

第二,收集图片。报纸上、杂志上、画报上、挂历上,都可找到历史图
片或你感兴趣的图片。这些图片,有的可以剪贴,有的可以装袋,有的可以
成册。

第三,制作资料卡片。这是最简便易行的积累资料的方法。如果是摘录
历史的卡片,最好按历史人物、典籍、文物、制度、事件、地名、名人名言
等分成若干类,其他项目的也要分类,按类装匣或装袋,以便查找。制作多
了还要编目录或目录索引。

第四,收集书籍杂志。学生手头零花钱不少,有的便胡吃乱花,容易养
成奢侈浪费的习惯。我经常劝学生将零花钱订报刊、买书,并给他们介绍好
的书刊。有的同学经过几年积累,已有不少书刊。

第五,专项收集。如集邮,集古钱币、旧纸币,集门票,等等。我也力
所能及介绍有关方面的知识。

为了推动学生收集资料,适当举办展览和交流活动是必要的。学生对这
种活动很感兴趣,师生都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总之,历史课外活动渠道很多,内容很广,有些领域我还没有涉猎。从
已进行过的活动中,我坚信历史课的课外活动应当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
部分,决不能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

六、学好历史的关键——发展记忆力

(一)发展记忆力是发展智力的纽带

在中学课程中,历史课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人类历史从时间范围
说,上下二三百万年;从空间范围说,遍及地球上的全人类。必须记住大量
年代、地点、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历史事件、典章制度、典籍、文物等,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学好历史。

常见一些同学把记历史叫做“背历史”,认为记就是背,不背就无法记,
他们常用的往往就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其实,背诵只是识记方法中的一种,
绝不能和记忆划等号。我一再强调,学习中,有些材料是要背的,如古文诗
词中的名篇佳章,应该背得烂熟,重要的历史文献,背熟也有好处。但总的
说,学历史不能死记硬背。特别是死背复习资料以应付高考,有害无益,它
既制约了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给今后的学习造成困难。

当今世界的竞争,在某种意见上说,是国民智能的竞争。所以发展我们
的智力和能力,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智力因素包括观察
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结构,其中思维力处于核
心地位。

如何发展自己的智力呢?根据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习中应以发展记忆
力为突破口。记忆力对学习其它学科和将来的工作也有普遍意义。法国著名
思想家伏尔泰说:“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


学家高木重朗说:“记忆力就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古
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杰出人物,都有惊人的记忆力,是人所共知的。周恩来
同志的记忆力,常令人惊羡不已。他作为一位伟大人物,无疑具有多方面的
过人素质,但出众的记忆力,确是他日理万机而有条不紊,遇到各种谈判对
手而能应付裕如的有利条件。

记忆的知识越多,观察就越敏锐,思维推理就越填密,判断就越准确,
就越富有创造力。从另一角度说,要发展记忆力,就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
观察,巧妙的想象和周密的思考。因此,发展记忆力和发展其它智力因素是
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有人认为,记忆力是天生的,天才人物才能具有超常的记忆力,一般人
只能有一般的记忆力。我们承认天才,也承认人的智力有差别。但中外科学
家的实验标明,除大脑的记忆功能遭到严重损伤者外,人的记忆力潜力都是
很大的。只是有的人科学地运用了记忆力,记忆力得到了较好或很好的发挥,
就表现为记忆力好或记忆力超常;有的人没有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记忆力
没有得到开发,仍处于潜在状态,因而表现出记忆力一般或低下。日本能力
开发所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专家们对许多高考落榜者和自认为记忆差的人,
进行了科学培训,结果这些人的记忆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整个智力系统也
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所以,一般人只要懂得了科学的记忆方法,都可以大大
的提高记忆力和改善整个智力系统。

(二)提要钧玄,纲举目张(信息压缩记忆法)

历史知识就是信息。教科书上的信息包括文字、数字、插图、历史地图
等。信息的特点之一,是它的伸缩性。在原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文字可以
压缩和扩充。一篇寥寥数语的寓言可以扩充为情节较细的长篇故事。一部宏
篇巨著的长篇小说也可缩写成中篇或短篇。就史书而言,“春秋三传”(左
传、公羊传、毅梁传)都是《春秋》内容的扩展;而《纲鉴易知录》则是《通
鉴前编》、《通鉴外纪》、《资治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明
史纪事本末》、《明纪钞略》等书的缩编。

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量空前增加。从记忆角度说,主要应当采取信息
压缩法。如记“贞观之治”,教材近千字,我们只须作个提要:

贞观之治(626—649)唐太宗李世民

(1)以隋为鉴:
君舟民水
纳谏(魏征直谏)
用人(房谋杜断)
(2)政要
均田租庸调(纳绢代役为庸)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行政(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政令草拟、门
下省审批
科举制:笼络和选拔人才

(3)政绩:社会较安定,政治较清明,经济出现繁荣,国力逐步强盛。
提要仅百字,压缩了教材文字的90%,记住提要,基本上就把贞观之治
的内容记住了。


怎样作提要呢?就是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