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老师不以权威自居,不以裁判员的身份对待学术争论,而是与学生合作
解决问题。特别是慎重对待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最好是暂时不作结论,留待
以后继续研究。不得不作结论时,也要声明这不是最后的结论,以后还可继
续探讨。第四,逐步形成一种大家乐于遵守的群体规范:各抒已见,互相尊
重,探求真理,增进团结。对不符合群体规范的言行,要耐心说服,予以纠
正。
(三)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
讨论课不可能经常进行,初、高中普通班每学期一至二次,高中文科班
三至四次。讨论法则根据教材与学生情况,每堂课都可进行,也可以不进行。
讨论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定题目,确定目的
讨论课选题和确定目的,应该深思熟虑。一、兼顾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深化观点几个方面,要有广泛性。二、涉及的历史跨度较大或涉
及的范围较宽,即覆盖面的宽广性。三、使大家感兴趣,就要有针对性。四、
可能产生不同意见,引起讨论或争论,即可议性。五、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六、讨论要达到什么目的,即目的性。
讨论课的基本目的是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深化认识,也就
是着重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创造能力。但每次讨论课应有一个中心主题,着重
培养某种能力。如这次是培养评价人物的能力,下次则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历
史现象(诸如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相互作用)进
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再下次应是对某项政策措施的评价,对其进行反思,总
结利弊得失,提高参与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能力和自觉性。
2。动员和准备
讨论课的气氛与质量,与事前的动员、准备是否充分关系极大。应在一
周前公布讨论题,同时进行动员。动员要简要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①讨论课的意义及讨论题的可议性。(使学生乐于参加讨论)
②讨论的群体规范。
③强调做好准备和总结:回忆学过的材料,包括其他各科与此相关的知
识,面要放宽;看适当的有关课外资料(可介绍一些有关的书刊),主动选
读,不做必读规定,也可看自己曾接触过的材料;写出发言提纲,要有论点、
论据,可详可略;课外暗示若千同学发言,但绝不能给同学以指定了发言人
的感觉。
以后各次讨论,应在总结上次讨论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动员内
容。
3。掌握讨论
掌握讨论的艺术决定讨论课的气氛和质量。下列几点是掌握好讨论课应
做到的。
①教师以轻松和充满信心的姿态登场,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致简洁而
有鼓动性的开场白。
②注意指定发言人。曾给予暗示者必须保证其发言机会。发言面尽可能
宽,但要允许活跃分子重复甚至几次发言。对每个发言人的观点要用一两句
话点明后,再指定下一个发言人。
③注意引导。如有人发言离题应迅速引入正题。非要害处不纠缠,关键
处要引向深入。善于转移侧重点。多给鼓励性的评价,鼓励发言的积极性。
抓住苗头诱发必要的辩论。对不利于团结的发言,最好不用批评的办法硬性
制止,而要巧用幽默引开,使讨论正常。
④当机立断。掌握住时间。但如问题没有讨论透,学生情绪甚高,则可
突破原定时间,下次课继续讨论。如出现未曾预料到的情况,也要当机立断。
4。总结评价
总结是讨论课的画龙点睛之笔,起着质量把关的作用。首先要求教师对
问题有深入的研究,胸有成竹,总结时才能高屋建领,统揽全局。同时,要
概括学生的意见,取其精华,特别是创见,以充实自己的结论,甚至重建自
己的结论。力求结论科学全面,能使学生受到教益,有所提高。
评价是指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特别是因不同意见而引起的辩论,学生都
希望自己是胜方。这就要向学生指明,讨论课与电视辩论的评价标准不同:
电视辩论的评判主要是用艺术技巧标准,要言之成理,而讨论课的评价标准
则主要是真理是非标准,目的是分清是非,达到真理的共识,而不是决出胜
负。
在具体评价时,对意见完全正确者则全部肯定,对意见基本正确或基本
不正确但尚有局部正确者则均肯定其正确部分。对错误意见只作分析而不加
批评,并表扬其敢于发表意见的精神。一时分不清是非者应予存疑,推迟作
出结论。对能言善辩者表扬其技巧,对不善言词者予以鼓励,对一言不发者
寄希望于下次发言。总之,通过总结评价,达到探索真理,加强团结,调动
积极性和发挥集体创造力的目的。
5。检查善后
及时听取反映,主动征求意见,了解群众情绪。特别是要按时收集总结,
——作出评价,将特别优秀者推荐给大家。教师也要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
训。
五、课外活动是综合式教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
1。信息开放的重要渠道
综合式历史教学法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必须广开信息渠道。除课堂这条
主渠道外,课外活动也是一条重要的信息渠道。让学生参加多种课外活动,
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事物,获得很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并运用
众多的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
2。培养科学兴趣的摇篮
许多研究创造心理的学者认为,学生如果不对某一事物直接发生兴趣,
产生内在动机,单靠外力驱动,很少成为出类拔荤的人才。要使学生成村,
就要开展积极而新颖的课外活动,为他们的正当爱好提供条件。在这里,学
生可以找到精神的理想王国,自己根据兴趣所在,研究那些给他带来愉快和
乐趣的领域。他努力实践,以便寻找再提高的道路。当人们对他的或大或小
的创造表示关注和赞赏时,他欣然自慰。由于从课余时间的成功中获得了享
受,同时又会产生新的动机,或把课外活动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课堂学习。
3。解除“心智枷锁”的乐园
《礼记·杂记》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下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中国古代的哲人,很懂得施政要宽严相济,工作、
学习和生活要有紧有松、劳逸结合的道理。无论从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的角
度来看,这都是正确的。
学生在上课和自习时,一般处于比较紧张严肃的状态,这就需要课外活
动来调节放松。除集体组织的课外活动外,凡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学生都
是相当感兴趣的。即使是集体活动,也比较轻松自由。心智枷锁的解除,有
利于启开闭锁的心扉,去追求完美的精神世界,追求有益的创造价值。过去
和现在,有很多人才从课外活动中涌现出来,就是明证。退一步说,即使不
出人才,也能使年轻人感到学习生活更加充实。
(二)文科几种主要的课外活动
1。丰富多采的课外阅读
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主要起点。如果学生的第一爱好是读书,
并能长期保持,将会终生受益。
书籍本身就是学校,它可以使杰出人物的形象进入学生的心灵,它可以
使一门学问、一种事业在年轻人的脑海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可以使人
享受文明财富而变得更加高尚聪明。我很赞成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
点:学校要成为书籍的王国。
2。有的放矢的参观访问
博物馆和各种史迹,是比教科书更为丰富和形象的大学校,在这所大学
校里,一些模糊的问题得到明确,疑窦得以解开,争论得到答案,错误得到
纠正,想象得到证实,空白得到填补,视野大为开阔。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丧权辱国的近代民族灾难,翻天覆地的现代革命斗争,高尚杰出的志士仁人,
都进入年轻人的心扉,成为他们构筑精神文明大厦的要素,其作用是无法用
数字来估量的。
3。实事求是的社会调查
在改革大潮中,面对新旧体制的摩擦,各种观念的冲突,任何社会成员
都不免要思考社会问题和决定个人的价值取向。而我们的学生,对社会的了
解非常缺乏,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过于浓厚。一旦进入大学,在各种
思潮的影响下,很可能产生惶惑或幻灭之感,有的甚至可能迷失方向。适当
地引导他们认识社会,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了解青年一代所面临的
任务和应取的态度,是必要的。
社会调查使大家看到了改革的成就,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他们走出了
象牙之塔,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思想上掀起了阵阵波澜。不过,唤起了许
多人的社会责任感,则是主要的收获。
4。发挥创造的论文习作
世界上许多科研机构和著名大学,都把发表论文作为衡量科学家创造才
能的重要指标。那么,鼓励和指导中学生习作论文,能否激发其早期创造力
呢?我在文科班作过一些尝试,答案是肯定的。
指导学生作论文,有一些基本方法。
首先是引路。选择各种历史杂志上适于学生学习的论文,供其阅读,并
选取数篇作分析,使他们初步懂得历史论文的各种形式、结构和写法。
其次是选题和准备材料。我出了若干题目供学生选用,学生也可以自己
命题。根据题目指导读必要的参考书,作资料摘录卡片和资料索引卡片,积
累必要的资料。学生也可自选资料。
下一步是编写和修改论文提纲。
最后是写作。初稿完成后,指导其自己修改。第二稿可由老师修改定稿,
但不宜改得太多。
事实说明,高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一般能写出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条理清楚,文字通顺的小论文。现将1985 年高二“中国人才史研究小组”写
的论文选录一篇于下,以见一斑。
竞争与人才——略论春秋战国时期人才的繁盛
白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早期的人才繁盛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
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各大诸侯国纷纷
变法,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转变。这种社会变革极需大批人才。特别是这一
时期又是诸候兼并,大国争霸的局面,各主要诸侯国都大力争取政治、军事、
外交等方面的人才为我所用,以求在纷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因而,地主阶
级“士”阶层崛起,流动游说,为各国君主选纳;代表不同利益和不同观点
的各种学派竞相宣传自己的学说,责难他派的学说,百家争鸣,不定一尊,
就成为这一时期人才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无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吕氏春秋·求人》中说:“身定
国安治天下,必贤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
名无不辱。”这种例子在当时不胜枚举,较为突出的是秦国。
秦国地处西陲,土地贫瘠,被中原诸侯视为戎狄之邦。公元前世纪中期,
秦穆公即位,任用贤人,特别是大力招纳外来之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
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
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见李斯《谏逐客书》)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