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鲁迅卷8 >

第53章

鲁迅卷8-第53章

小说: 鲁迅卷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因此又不得不登了相关的陈先生的信〔3〕,作一个结束。这回的两篇,是作者见了《现代评论》的答复〔4〕,而未见《莽原》的短信的时候所做的,从上海寄到北京,却又在陈先生的信已经发表之后了,但其实还是未结束前的话。因此,我要请章周二先生〔5〕原谅:我便于词句间换了几字,并且将《附白》除去了。大概二位看到短信之后,便不至于以我为太专断的罢。
  六月一日。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北京《莽原》周刊第七期,是对于该刊登载章锡琛《与陈百年教授谈梦》、周建人《再答陈百年先生论一夫多妻》两文的说明。
  一九二五年一月,章锡琛、周建人在《妇女杂志》第十一卷第一号发表关于性道德问题的文章,陈百年即在《现代评论》上加以非难。
  而章、周投寄《现代评论》的答辩却受到该刊的压制。因此鲁迅在《莽原》第四、六、七期上,为讨论这一问题提供了篇幅。
 〔2〕指《莽原》周刊第四期(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五日)刊载的周建人《答〈一夫多
  妻的新护符〉》和章锡琛《驳陈百年教授〈一夫多妻的新护符〉》二文。按《现代评论》第
  十四期(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四日)刊登陈百年的《一夫多妻的新护符》对章、周提出非难以
  后,周建人和章锡琛分别写了《恋爱自由与一夫多妻》和《新性道德与多妻》两篇答辩文章寄《现代评论》,但该刊直到第二十期还不予发表。
  于是他们又分别写此二文投寄《莽原》。
  〔3〕陈先生的信指《莽原》周刊第六期(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刊载的陈百
  年《给周章二先生的一封短信》,信中为《现代评论》迟迟不发表周、章文章辩解,并提出停止论战。陈百年,名大齐,字百年,浙江海盐人。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
  〔4〕《现代评论》的答复指《现代评论》第二十二期(一九二五年五月九日)刊
  载的陈百年《答章周二先生论一夫多妻》一文。在这期最末的“通讯”栏里,同时摘登了周、章二人写的《恋爱自由与一夫多妻》和《新性道德与多妻》。
  〔5〕 章周二先生 指章锡琛、周建人。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绍兴人。当时任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主编。周建人,字乔峰,鲁迅的三弟,生物学家。当时是商务印书馆编辑。
  《敏捷的译者》附记〔1〕鲁迅附记:微吉罗就是Virgilius,诃累错是Horatius。〔2〕“吾家”彦弟〔3〕从Esperanto〔4〕译出,所以煞尾的音和原文两样,特为声明,以备查字典者的参考。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莽原》周刊第八期,附在鲁彦翻译的《敏捷的译者》之后。
  〔2〕 微吉罗(前79—前19) 世界语Virgilo的音译,英文写作Virgilius(音译维尔吉利乌斯);诃累错(前65—前8),世界语Hora_tio?囊粢耄⑽男醋鳎龋铮颍幔簦椋酰螅ㄒ粢牒乩嫖谒梗6私晕怕蘼硎恕?
  〔3〕 “吾家”彦弟 指王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笔名鲁彦,浙江镇海人,小说家。因为章士钊曾在文中称章太炎为“吾家太炎”,鲁彦的笔名中有“鲁”
  字,所以这里有“‘吾家’彦弟”的戏称。
  〔4〕 Esperanto 波兰柴门霍夫创造的一种世界语。
                 正误〔1〕
  第十期《莽原》上错字颇多,实在对不起读者。现在择较为重要的作一点正误,将错的写在前面,改正的放在括弧内,以省纸面。不过稿子都已不在手头,所以所改正的也许与原稿偶有不合;这又是对不起作者的。至于可以意会的错字和标点符号只好省略了。第十一期上也有一点,就顺便附在后面。 七月三日,编辑者。
                  第十期
                 《弦上》:
                诗了(诗人了)
  为聪明人将要  (为聪明人,聪明人将要)
                 基旁(道旁)
                《铁栅之外》:
                生观(人生观)
                 像是(就是)
                 刺刃(刺刀)
  什么?感化  (什么感化?)
                窥了了(窥见了)
                 完得(觉得)
                 即将(即时)
  集!  (集合)
                 《长夜》:
                 猪蓄(潴蓄)
               《死女人的秘密》:
                 那过(那边)
                奶干草(干草)
               狂飚过是(狂飚过去)
               那么爱道(那么爱过)
                那些住(那些信)
  正老家庭的书棹单,出的  (正如老家庭的书棹里拿出的)
               如带一封(如一封)
                 术儒(木偶)
               《去年六月的闲话》:
  六日,日记  (六月的日记)
                 《补白》:
                 早怯(卑怯)
                 有战(有箭)
                 很牙(狼牙)
              打人脑袋(打人脑袋的)
                不觉事(不觉得)
                 《正误》:
                 刃(刃)
                  第十一期
                《内幕之一部》:
               中人的(中国人的)
                枪死鬼(抢死鬼)
                 《短信》:
                近于流(近于硫)
                 下为(为)
                 为崇(尊崇)
  〔1〕 本篇最初刊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十日《莽原》周刊第十二期。
                 一九二八年
                本刊小信〔1〕
 古兑〔2〕先生:来稿对于陈光尧先生《简字举例》的唯一的响应《关于简字举例所改
  大学经文中文字的讨论》,本来极想登载,但因为文中许多字体,为铅字所无,现刻又刻不好,所以只得割爱了。抱歉之至。
  勉之先生:来稿《牛歌》〔3〕本来拟即登载,但因为所附《春牛图》是红纸底子,不能照相制版。想用日光褪色法,贴在记者玻璃窗上,连晒七天,毫无效果。现已决心用水一洗,看如何。万一连纸洗烂,那就不能登了。倘有白纸印的,请寄给一张。但怕未必有罢。
  三月二十一日。旅沪一记者谨启。
  〔1〕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四月二日《语丝》周刊第四卷第十四期。
  〔2〕 古兑 陈光尧的化名。陈光尧(1906—1972),陕西城固人,语言文字研究者。他的《简字举例》以简化汉字书写《大学》经文,并附说明,是所著书稿《请颁行简字议案及其研究》的一部分,发表于《语丝》周刊第一四○期(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六日)。一九二八年初,他又化名古兑,撰文投寄《语丝》,宣传自己的主张。
  〔3〕 《牛歌》 招勉之搜集的流行于广州附近农村的歌谣。后发表于《语丝》第四卷第十八期(一九二八年四月三十日)。它包括“牧童的自述”和“牛的诅咒和诉苦”两部分,并附有一幅《戒牛图牧童歌》(即《春牛图》)。歌谣正文前后有搜集者所写的说明。
  关于《近代美术史潮论》插图〔1〕《希阿的屠杀》系陀拉克罗亚〔2〕作,图上注错了。《骑士》是藉里珂〔3〕画的。
  那四个人名的原文,是Aristide Maillol,Charles Bar-ry,Joseff Poelaert,Charles Garnier〔4〕。本文中讲到他们的时候,都还要注出来。
  鲁迅。四月十一日。
                  备考C:
                   来信
                 编者先生:
  下面关于贵志插图所问,请答复:
  (一)第二卷第十期内《近代美术史潮论》的一幅画——《希阿的屠杀》,画上注着是藉里珂绘,但文中记是陀拉克罗亚的作品,大概画上是注错的。旁边一幅《骑士》也是藉里珂的,没有错吗?
  (二)第五期的插图《女》的雕刻家迈约尔,和第六期的插图《伦敦议事堂》和第九期的《勃吕舍勒法院》和《巴黎歌剧馆》的前后三个建筑家——伯黎,丕垒尔,喀尔涅——的西文名字叫怎么?
  陈德明。十七,四,五。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五月一日《北新》半月刊第二卷第十二号“自由问
  答“栏,在陈德明来信之后,原无标题。
  〔2〕 陀拉克罗亚(F。Delacroix,1799—1863) 通译德洛克洛瓦,法国浪漫主义画家。
  〔3〕 藉里珂(Th。Géricàult,1791—1824) 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
  〔4〕 Aristide Maillol 阿里斯蒂德。迈约尔(1861—1944),法国画家、雕塑家。Charles Barry,通译查尔斯。巴里(1795—1860),即来信中所询问的伯黎,英国建筑师,英国国会建筑的设计者。Josef
                   f
  Poelaert,约瑟夫。丕垒尔(1817—1879),比利时建筑学家。CharlesGarnier,通译夏尔。迦尼埃(1825—1898),即来信中所询问的喀尔涅,法国建筑师,巴黎大歌剧院的设计者。
                编者附白〔1〕
  附白:本刊前一本中的插图四种〔2〕,题字全都错误,对于和本篇有关的诸位,实为抱歉。现在改正重印,附在卷端,请读者仍照前一本图目上所指定的页数,自行抽换为幸。
  编 者。
  〔1〕 本篇最初刊于一九二八年十月三十日《奔流》月刊第一卷第五期,附于该期目录之后,原无标题。
  〔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