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人。他一直以旺盛的精力从事诗歌创作,极其多产,至今已出版五十多部
诗集和长诗。其中主要的有:《考验》(1956)、《飘流的大街》(1959)、
《荒无人烟的群岛》(1962)、《薇拉的儿子》(1966)、《归来》(1972)、
《城市的声音》(1977)、《这是时代》(1983)等等。1978 年出版的长诗
《二百一十步》,同伊萨耶夫的长诗《记忆的远方》等作品一起,被称道为
当代苏联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这部广泛描绘苏联历史和现实图画的长诗
与他的诗集《城市的声音》一起,获得了1970 年度的苏联国家奖金。
罗日杰斯特文斩基是苏联五六十年代青年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擅长写政
论抒情诗,代表了苏联当代诗歌的形象新颖、富有哲理性的倾向。在诗歌形
式方面,苏联诗歌界认为他继承了马雅可夫斯基楼梯的传统。
内容概要我到处奔波,来不及休息,来不及读书,来不及交谈,来不
及写诗,甚至来不及恋爱。。我本该改变一下生活,或者索性坐下来想想,
但什么也来不及,因此,总是无法改正评分,总是不及格。
我带着问题,来到红场,想在这里寻找答案。我站在红场湿漉漉的马路
上,突然看到克里姆林宫高塔上的报时钟,又听到去列宁墓换岗的哨兵发出
铿锵有力的脚步声。这是有份量的“镂骨铭心的二百一十步”。它使我不能
自禁,浮想联翩。。我看到埋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的英雄的名字:捷尔任斯
基、古比雪夫、契卡洛夫、茹可夫。。名字繁多,数不胜数。而且,到处都
有仰卧沙场的英雄儿女,甚至是在无边无沿的星球。克里姆林宫墙墓碑上的
名字,是从字母“А”到字母“Я”的字母表。这是教育青少年的石制识字
课本!古代有个农民,制作了翅膀,想飞上天。此事轰动全城。广场上挤满
了人,等着观看他的表演。他当然飞不起来。于是被沙皇的鞭子打得半死。
问他:你曾想飞?”他回答:“就是现在还想飞。”问他:“今后怎么样?”
他回答:“我一定能飞。”最后,他一人躺在血泊之中。他脊背滚热,不是
因为挨了皮鞭,而是上面长出了双翼。地球约全部历史啊,只不过是对这二
百一十步的开场白!。。记忆啊,请你把我带回到遥远的过去,把时钟倒拨,
使离世而去的朋友得到重生,使尚留尘世的朋友重获青春。只要星球运转,
就会存在着黎明,就会存在着劳动。卫国战争之后,就是卫国的劳动。劳动
并不比战争轻松,往往更为艰难,而且常常食不果腹。艰苦卓绝的劳动,使
国家恢复了元气,迎来了喜庆的日子。但明天还会有困难,明天还会有棘手
的问题。。不管你从事哪种劳动,都应该任劳任怨,克尽职守。劳动支配世
界,劳动主宰一切。在这样的一个大国,交通闭塞,道路泥泞,要在三月中
旬,从一个村庄开车到另一个村庄都非常困难。要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要搞
一个筑路的五年计划,若能缩短限期,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今天,
我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道路。哨兵行进的脚步声,二百一
十步。这是一次未经宣布的奇特的夜间检阅。士兵们从各个战场来到这里接
受检阅,而检阅他们的人,是久远年代的、名字刻在墓碑上的首长们。卫国
战争开始时,一个刚从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的中尉,在奔赴前线的路上,遇
上了德寇坦克的袭击。他躺在铁路旁边的排水沟里,敌人的火力非常猛烈,
几乎使他无法起立。但是,一切都在向他召唤,一切都在要求他起飞。于是,
他立起身子,仅仅向前迈了一步,还没来得及射击就牺牲了,安息在一片静
寂之中。莫斯科,早晨的景色,莫斯科人从睡梦中醒来,又开始新的一天的
劳动。地球上的人,都背着沉重的岁月的包袱。人们从出生到死亡,不管是
什么人,都毫无例外地背着十五吨压缩在炸弹里的炸药。孩子出生时之所以
大声哭喊,就是因为这弱小的生命刚一出世,早已储备的“十五吨”便压上
了软弱的肩头。每一个活人都背着十五吨炸药,怎么办?无法处理,将来会
怎么样?就是没有战争,没有爆炸,难道这就是办法?!悬在头顶的黑夜啊,
是无底的深渊,活象一座火药库。克里姆林宫墙上的塔楼,使人联想起各地
纪念烈士的方尖碑,哨兵换岗的二百一十步,使人联想到这脚步联结着各地
的每一座烈士陵莫,从斯巴斯卡亚塔楼到各地的烈士坟墓,都会是二百一十
步。人总是要死的。人的死亡不会都是由于被子弹击中。但即使是死于别的
原因,弹头毕竟还是有的。墓碑上的标记,象弹痕一般。子弹的飞驰似乎是
人的一生的时间的飞驰。子弹飞到了目的地,即一个人的死亡。子弹总在不
停地朝你飞来,你无法躲开,也不知道,你何时会被击中。但是,在这弹丸
仍在飞驰的时刻,我们必须活着,必须种植谷物,拯救国土,编制歌曲。脚
步声,二百一十步。每一步都跨出一个里程,这是世纪的心脏在搏动。塔楼
的时钟还在敲——二百一十步走遍宇宙的全程。虽然时光还会将时针重新拨
动,还会有瑞雪纷飞,还会有淫雨霏霏,但我知道,总归有一天,我们将不
再生存。我们将化为虚无,变成一阵轻雾。可是,我们的真理永生不死!尽
管我们都将病体衰萎,但代表我们的,还有列宁,还有在宇宙上行进的这二
百一十步!
作品鉴赏长诗《二百一十步》是苏联当代诗歌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
被人称为是“艺术上的重大事件”。所谓二百一十步,是指守卫红场列宁墓
的哨兵换岗时,从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卡亚塔楼正步走向陵墓的哨位的距离,
是二百一十步。哨兵穿越红场的一声声脚步,引发了抒情主人公浮想联翩。
作者罗日杰斯特文斯基通过对“二百一十步”的描写,充分赞美了俄罗斯人
民斗争和发展的历史,深入探索了生存与死亡、战争与和平、现实与历史等
一系列人们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该诗共分14 章,每章都有标题,按其顺序是:
《关于学校评分的抒情插曲》、《脚步》、《名字》、《关于翅膀的历史插
曲》、《脚步》、《劳动》、《关于道路的非抒情性插曲》、《脚步》、《战
争》。《关于莫斯科早晨的插曲》、《世界》、《脚步》、《弹头》、《脚
步》。以上的作品概要部分的每个段落即是每个章节的梗概。从内容上看,
这14 章仿佛各自独立成章,没有情节和时间上的联系,但实际上,整部作品
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特别是“脚步”这一形象使得整部作品连结在内在的节
奏和情绪上。同时,“脚步”又是长诗情节得以开展的“轴心”,正是那一
声声铿锵有力的脚步,使得萦绕在抒情主人公脑际间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
涌现出来。而这些思绪,又被这换岗的脚步和报时的钟声所打断、所吸引、
所铺张,并被推向新的境界、新的层次。正是这一声声的脚步,引发诗人民
开了想象的羽翼,遨游在思维的空间,跨越了时空和生死的界限,对一切重
大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评述,广泛地描绘了苏联的历史和现实的画面。
长诗首先在第一章用学校评分的“及格”和“不及格”(即“来得及”
和“来不及”)作比喻,提出了人的生存和人的命运这一重大问题。接下去
的章节,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所展开的探索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诗人来到
了红场,寻找答案。他缅怀为国捐躯的英雄,叱咤风云的人物,从他们身上
看到了生存的价值和豪勇的气慨(《名字》),又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歌颂了
遥远的民间英雄(《关于翅膀的历史插曲》),并高度赞美苏联人民的辛勤
忘我的精神(《劳动》),接着又歌颂富有朝气的年轻一代时刻为人类的未
来贡献一切的美好品质(《战争》)。诗人用这些遥远的历史和不久前的现
实来说明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如果说长诗前半部分主要是回顾历史,赞美英
雄,有着战斗的社会激情,那么后半部分思绪则更为深沉,诗句更为凝重了,
视界也从国内转到了国际,从个人扩展到了人类,激发着读者沉入深深的思
索和忧虑之中。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探索(《世界》),从人的本身
到自然世界,都还存在着战争因素,而怎样消除这些因素,抹除这些隐患,
则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抒发了对待战争与和平的忧患意识之后,抒
情主人公又转向了对生存与死亡这一永恒主题的探索(《弹头》),当然,
如同对待战争与和平,诗人在此未能解答生与死的奥秘,但其中抒发出的情
绪却是令人深思且富有积极意义的,死亡是难以避免的,但生活的意义却是
值得赞美的。长诗的结尾部分又回到了“二百一十步”。在结构上,造成了
呼应和回旋,这脚步声仿佛音乐的主旋律不停地回荡,永不消逝,尽管人将
会“化为虚无”、“变成一阵轻雾”,但这二百一十步将永远存在,因为在
这里,二百一十步已经化为一个象征,它代表永生不死的真理、代表虽死犹
生的列宁、代表延续不绝的人类、代表“世纪心脏的搏动”。
(吴笛)
尤·瓦·特里丰诺夫老人(1978)
作者简介见“另一种生活”条。
内容概要1972 年夏天,莫斯科酷热难当,溽气蒸腾,树木枯萎,泥炭
燃烧。在这异常的天气里,莫斯科郊外一个别墅区里的几户人家正在为一间
住房而争得热火朝天,难解难分。这间住房的原户主阿格拉菲娜去世,她的
侄子米佳在她生前就经常向她勒索钱财。姑妈一死,他更想趁机大捞一把。
康达乌洛夫左政府某部担任科长,他曾经凭着自己众多的门路为别墅区解决
了许多别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他认为作为报偿,这间房子理所当然应该
为他所有。列图诺夫一家人口众多,住房拥挤,况且他们当初就是筹建这片
别墅区的发起人,更有权利得到这间住房。房管会主任普里霍坚科是调配这
间住房的关鉴人物,成了各方争相巴结过好的对象。康达乌洛夫在生活中一
帆风顺,诸事顺遂,因为他奉行一条原则,并且屡试不爽:“为了达到目的,
就要把所有的力气,所有的手段,所有的条件,所有的一切都用上,要钉住
不放。”不管大事小事,无论女人还是职位,他都能得心应手,如愿以偿。
对于阿格拉菲娜留下的这间房子,他觉得胜券在握。他只用100 多卢布就买
通了米佳,让他在放弃继承权的字据上签字画押,剩下的唯一竞争者列图诺
夫一家他也不放在眼里。他深信只要咯施小技就可以在出国之前把房子搞到
手。鲁斯兰·列图诺夫是一位工程师,虽然年过半百,却无法与同事相处,
事业上一无成就,跟妻子的关系也处于破裂的边缘。他父亲巴威尔·列图诺
夫是一位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老人。他再三拒绝子女要他向房管会主任说情
的请求,一方面因为普里霍坚科是他亲自在二十年代清除出党的异己分子,
另一方面康达乌洛夫的岳母是他已故妻子的朋友,良心不允许他这样做,而
更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