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67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67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瓦莲京娜和帕士卡跳舞去了,因为她没有看到沙曼诺夫的便条。就在这天晚
上,帕士卡占有了瓦莲京挪。麦切特金也打扮了一番来等瓦莲京娜的到来,
但也没有等到,当瓦莲京娜与沙曼诺夫再次相见时,她才知道了便条的事,
她双手捂脸,号陶大哭。帕士卡得意地对沙曼诺夫说他迟到了。正在他们相
争的时候,瓦莲京娜的父亲赶来,他问瓦莲京娜夜里和谁在一起,沙曼诺夫
扣帕士卡争着承认和自己在一起,但瓦莲京娜却说她和麦切特金在一起。第
二天早晨所有的人都沉默了一阵后,沙曼诺夫给民警局打电话说他即将重返
法庭。老人叶列麦耶夫没有弄到养老金的证明,准备回去。静场中,人们都
看着瓦莲京娜,她严肃而平静地走上凉台,突然停下采,不慌不忙地走向花
园,去修理便门,加固木板,象往常一样。叶列麦耶夫老人也在帮她。帕士
卡带着行李离开。

作品鉴赏《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是万比洛夫生前最后一个完整的
作品,发表于1972 年,被看作是七十年代苏联戏剧创作的珍品。万比洛夫的
创作大都是裴喜剧连在一起,戏剧中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命运、归宿。乍
一看来,这部戏剧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外,但是观众一旦进入剧情,深刻体会
到剧本的构思,则可以看到这个剧本不愧是个杰作。万比洛夫从三件小事淡
淡写来,三条平行线索贯穿戏剧始终、戏剧的场景是通过偶然性展示必然性。
人物写的都是普通、平凡的人,万比洛夫对周围社会观察得仔细,然后做一
番冷静的思考。在《去年夏天在丘里姆斯克》中作者塑造了沙曼诺夫的形象。
他原是个英姿勃勃、壮志凌云的青年审判员,因为坚持要依法惩办一位要人
的儿子,结果被剥夺了审判权,他的精神支柱崩溃了,对一切都非常淡漠,
虽然只有三十二岁,但却有一颗老年人的心,他只想着退休。万比洛夫指出
造成这种人物性格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弊端。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再有
志向、有理想的人也会受到挫折,从此一蹶不振。万比洛夫十分强调社会环
境对青年人的影响,他提出每个人应对社会尽职尽责,但社会也应该对个人
负责。当物质文明提高的时候,精神文明的提高尤为重要,因而万比洛夫的
戏剧围绕着社会道德问题积极进行探索。他把社会中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
因素尽量地揭露出来,目的是号召人们起来与之斗争并消灭之。沙曼诺夫没
有被困难彻底压倒,理智、正义的火种仍然埋藏在他的心底,终于在瓦莲京
娜的感召下迸发出来。他觉得自己重新获得了这个世界,就象醉后醒来一样,
一切都回到了他的身边,黄昏、大街、森林、一切美好的东西。他不再游戏


人生,他感到自己有责任站出来面对现实,不畏强暴,重新走上法庭。他与
瓦莲京娜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实现,但双方的感情却具有了高尚的社会道德
意义,他们的思想与心灵永远是相通的。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主要体现在这两
个人身上。从启幕到幕落,瓦莲京娜一直都在修理便门,这一具有象征意义
的行动体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倍加爱护,同时瓦莲京娜不断修理的动作,意
味着他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她说修理花园界为了使它完好无损也意味着她修
补道德的栅栏,到它完好为止。是维护还是破坏这栅栏的完好,成了作家衡
量剧中人道德面貌的标准。瓦莲京娜是作者塑造的最完美的形象。从作品的
字里行间,我们知道她最终还是留在了村里,选择了麦切特金。她是善良的,
她深深地爱慕沙曼诺夫,但却不愿以自己受辱之身接受他的爱。所以她不能
和沙曼诺夫一同离去,但无论她最终嫁给了谁,她的善良,信念是永恒不变
的。她执着的追求完美的道德风尚、对未来抱着必胜的信心,她热爱生活,
有着自己为爱与恨。万比洛夫爱祖国、爱人民、对人民的生活寄予深切的同
情和关注,因此他的作品与普通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客观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黑暗势力。叶列麦耶夫老人虽然没有领
到养老金,但他性格坚强、自尊自爱。老人饱尝了世间的酸甜苦辣,但还是
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大自然中去,作者对他投以尊敬的目光。万比洛夫
的戏剧时间都很短,但反映的内容却很丰富,他善于利用人物的对话表现人
物内心生活,造成内在的戏剧冲突。万比洛夫的艺术手法朴实无华、含蓄深
沉,细节的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散文化的心理剧是
契诃夫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高红瑛)


伊·莫·德伏列茨基外来人(1972)

作者简介伊格纳季·莫依谢维奇·德伏列茨基(1919—1987)是苏联
俄罗斯剧作家。出身职员家庭,库尔斯克州人,生于贝加尔湖畔斯留疆卡小
火车站旁。在伊尔库茨克十年制学校毕业后当过渔民、拖拉机手、食堂服务
员、镟工。1947 年定居伊尔库茨克。50 年代初在报社当记者。1958 年曾在
全苏作协高尔基文学院学习。德伏列茨基1948 年开始发表作品。《伐木工人
的生活》是他第一部作品集。早期著作多为中短篇小说,有中篇小说《春天
的原始森林》(1952)、抒情短篇小说集《涨水》(1954)、中篇小说集《出
差》(1957)。50 年代末开始发表剧作,有《管道》(1958)、《爆炸》(1960)、
《巨浪》(1961)、《外来人》(1972 根据剧本拍成影片《这里是我们的家》)、
《林中凉台》(1978)、《剧院经理》(1984)、《疗养地区》(1984)等
二十多部剧作。早期小说主要描写此方地区人民的生活,描写对追名逐利者、
贪婪好财者的斗争。他的剧作内容主要写生产中的问题。剧中主人公均为从
事创造性劳动的当代人,剧本描写先进扣保守势力的尖锐斗争以及从事生产
劳动的人们的精神面貌。除最后二三部剧作外,他多使用纪实风格进行创作。
德伏列茨基的剧作《外来人》引起强烈反响。剧中主人公切什科夫成为当时
戏剧作品“实干的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外来人》一剧反映了陈旧的企业
管理方法和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塑造了苏联科学技术革命时代新型企业
领导者切什科夫这一人物形象。这也是德伏列茨墓对苏联戏剧的一大贡献。

内容概要《外来人》的主人公切什科夫是个年轻有为的工程师,原在
齐赫文市某冶金厂当车间主任,工作先进、甚得领导器重和下级拥戴;家里
有妻子、儿子、日子幸福美满。然而抱负不凡的切什科夫得知列宁格勒涅列
日冶金厂为一个有能力年产十万吨铸件的车间招聘主任时,他不禁心驰神
往。切什科夫擅自离职,到列宁格勒的涅列日工厂去工作。他先买好了飞机
票,然后才到厂长办公室辞行,但厂长“千呼万唤始出来”并看也不看他,
只对女助理说限他三个月内必须回来,否则后果自负。切什科夫就这样事先
也没与妻子告别就离开了齐赫文市,乘飞机飞到列宁格勒。他看到的第一件
事便是许多女秘书年纪都很大,便奇怪地问生产科科长为什么工厂不用年轻
的?科长说,这里上了年纪的秘书将近100,她们在战争时期经受住艰苦生
活的考验,完成了繁重的任务,所以留用她们。并强调说这是涅列日工厂的
革命传统。这已基本上透露了这个厂的情况,切什科夫面临的是一连串棘手
的问题。切什科夫开始担任26 号车间主任的职务,但他提了3 个条件,工厂
的经理普鲁任同意了。切什科夫又说要先用10 天时间深入车间搞调查研究,
然后再上班。切什科夫要求把这一切都明文记载下来:“我喜欢把一切用白
纸墨字都写清楚。”他的话把普鲁任竟然吓了一跳。这些表现了切什科夫的
性格特征,他强硬、精明、喜欢办事干脆利索、有条不紊。在工作中他也遇
到了许多困难。在工段长办公室里,工段长纷纷议论切什科夫,说他只是在
小笔记本上作记录,与人谈话一问一答毫无感情。尽管如此,切什科夫仍是
大刀阔斧地工作,他要求各工段长精确地分折一昼夜的工作,每人的汇报只
限5 分钟,只谈安全、纪律、进度、设备以及向他本人提出问题,并宣布开
始全面清产核资的命令。工段长办公室里有人大惊失色,调度室里的人也带
着好奇心注视着切什科夫。切什科夫采取了各种措施,同时他还处理一些日
常琐事。他消除女工带小孩子上班的顾虑,他还认为工人“是可以信赖的人”,


相信能够完成任务。人们对切什科夫的认识慢慢地提高了,他从一开始孤立
的状态变得和工人群众关系融洽,这对他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有益的。切什科
夫一边制止一些干部因不习惯严格的要求而纷纷离去的现象,一边解决自己
家庭纠葛的结子。他很干练地处理了后面这件事,开始了长期同涅列日工厂
强大的保守势力的斗争。作者把主人公放在严重的冲突之中表现他的性格。
而观众则始终注视着这个改革者的命运。切什科夫铁面无私、坚持原则、以
工厂为重、不搞虚伪的人道主义、任人为贤。当切什科夫列席齐赫文工厂的
党委会议时,他听到了党委会决定对他擅自离职给予严重警告的处分。切什
科夫接受处分,但表示绝不离开涅列日工厂:“你们要留我,因为我是自己
人,而那儿不愿接受我,是因为我是外来人。我已经不能离开26 号车间了,
如果离开,那实际上就是背叛。”虽然切什科夫受到处分,但实际上他是胜
利者。切什科夫开完会,飞回列宁格勒主持每周汇报会。会上他对厂领导搞
欺骗、弄虚作假非常气愤。对于不诚实的说谎,他决心严加惩罚。其实这是
两种思想的冲突,切什科夫也并不孤立、大部分干部还是留下了。既使是受
过处分的老工段长柯林也没有提出异议,也在倾听、考虑着切什科夫的发言。
切什科夫带儿子阿廖沙在国营公寓的客厅中吃午饭,然后他要把儿子送到造
型工卢奇柯家里居住。在市委书记办公室里,书记听取工作人员汇报切什科
夫的情况,书记对切什科夫表示钦佩,因为“他居然能在当地站住了脚”。
他询问普鲁任及第一副经理里亚宾宁对切什科夫的看法,普鲁任主张撤换切
什科夫,里亚宾宁持不同意见。书记宣布提拔里亚宾宁为涅列日工厂党委书
记的决定,音鲁任断然反对,愤然离去。普鲁任走后,里亚宾宁突然热心地
为切什科夫辩护,认为切什科夫具有作为领导人所必须具备的公正的品质,
市委书记十分高兴,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剧作者还借里亚宾宁的口揭露与谴
责了保守势力对新生力量的压制,向社会敲里警钟。最后,涅列日工厂的矛
盾得到了解决,革新派取得了胜利,里亚宾宁被市委任命为工厂的党委书记,
主人公切什科夫得到了全车间干部与工人的拥护。剧作者把主人公放在尖锐
的冲突中表现他的性格特征。切什科夫与原车间主任的见面,他参加原工厂
的党委会议,他主持汇报会。这3 件事是3 次戏剧冲突,一次比一次尖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