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210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10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堡,试图理解洪堡疯狂致死的痛苦。不过,此时的西特林已经掉进社会设
置的罗网中,难以自拔。人人都希望从他身上捞到最大的好处,人人都把手
伸进他的钱袋:年轻的情妇需要享受,离婚的前妻索取巨额的赡养费;大批
的律师企图捞取尽可能多的佣金,地痞流氓和文比骗子也对他抓住不放。西
特林最终身败名裂,冷冷清清地流落在西班牙,金钱和名利并没有把他从穷
途末路上拉回来,倒是高尚的道德观念的象征——洪堡的礼物,才把他从窘
境中挽救出来。当然,小说并没有把洪堡和西特林写成两个简单的悲剧型人
物,在作者笔下,他们是一切处于矛盾中且又精神脆弱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缩影。他们既不能忍受失败,又承受不住成功;既崇敬文化的神圣,又追
求金钱的魅力;既向往柏拉图式的精神美,又耽于肉欲的满足。这就是当今
美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两重性。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注意运用幽默和风趣
的手法,使这部作品的基调就带有自我嘲讽的风格。譬如西特林不仅对周围
的事物,甚至对他自己都一概加以嘲讽,常常以戏谑的口吻说他和他哥哥朱
利叶斯是一娘所生的两个小丑:一个是“思想高超的小丑,一个是腰缠万贯
的小丑这种自己拿自己开心的手法可以说是当代美国文学尤其是犹太文学的
特色。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与反衬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在本书中,
西特林达到成功的顶峰,洪堡正好跌落到失败的谷底;西特林正忙着彩排他
的剧本,洪堡却在酒吧间扮演一场发疯的闹剧;西特林搂着情妇在高级矫形
垫上恣意寻乐,洪堡的尸骨却早已化成几团油烟。这一上一下,一盛一衰充
分暴露了美国的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摧残。粗看起来,小说似乎采用了极
难理解的艺术手段:时序颠倒,线索交叉,场景跳跃,情节淡化,给人以扑
朔迷离之感。但仔细读来,我们逐渐就会发现,作者运用这些手段正是为了
真实地再现当代美国社会一幅光怪陆离的生活画面以及那种急促得令人头晕
目眩的节奏。“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这一格言在《洪堡的礼物》被重
复过多次,用它来形容这部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再恰当不过了。

(张锦)


欧文·肖乞丐,窃贼(1977)

作者简介(见“富人,穷人”条)

内容概要在午后的阳光下,一艘白色的游艇冲破地中海的波浪,缓缓
地向前驶去。在船尾的栏杆前站着神情忧郁的富商鲁道夫,身旁是他的姐姐
格丽卿。这个女人四十岁刚刚出头,颀长的身材,亭亭玉立,一头黑发在吹
向海面的微风中轻轻飘拂,烘托出一张闪闪发亮的苍白脸庞。她现在已是著
名的电影导演。姐弟俩呆呆地并立着,一句话也不说,甚至彼此都不看上一
眼,他们是去给弟弟托马斯送葬的。托马斯从小混迹街头,寻衅打架,长大
以后终于改邪归正,自食其力,后来为保护嫂子惨遭匪徒杀害。托马斯的儿
子威斯利年方16,早已在家庭和社会的磨难中成熟了。他和父亲一样好斗,
在学校里差不多和一半以上的学生打过架。他决心找到杀人凶手,为自己的
父亲报仇。但他壮志未酬自己却先进了监狱。他在法国的一个酒吧间里和人
打起架来,差一点用啤酒瓶把一个人打死,还动手打了警察。警察只好把他
硬抓起来。威斯利躺在监狱里的一块光秃秃的木板上,心里反倒觉得有点宽
慰,感到离自己的父亲更近了一些。他现在冷静下来了,思想上没有一点负
担,什么也不顾虑。多亏别人把他从那个英国人身上拉开,但愿他没把那个
狗杂种打死。“如果那个狗杂种没死,伯父总会把他从这里弄出去,这个腰
缠万贯的小老头”。威斯利想到这里笑了,尽管一笑就感到疼痛。鲁道夫找
到他在昂莱布的律师朋友,打通关节,他们告诉他,案情相当严重———个
啤酒瓶完全可以被解释为危险的凶器——这样一来,威斯利在几周之内是不
会轻易开释的。幸运的是,那个英国人已经完全脱险,而且此人也不止一次
触犯过当地的法律,于是,警方从怜悯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威斯利的年龄和
最近的遭遇,仅限他在一周内离开法国。这样,威斯利又回到纽约,由于不
到继承年龄而身无分文,只得靠打工度日,可是仍不忘替父报仇。他靠在《时
代》周刊工作的一位姑娘艾丽斯的帮助,遍访了父亲旧日的朋友,情人和敌
人,对父亲有了更完整的认识。父亲一贯刚毅正真的品质更坚定了他报仇的
决心。于是,他断然拒绝了鲁道夫要他进航海学校的建议,也放弃了当电影
明星发财致富的机会。在这之前,他曾临时在格丽卿导演的片子里任一个角
色,居然十分成功。鲁道夫家庭从来没有人有过这种天才,虽说格丽卿在舞
台上干过几天,可也没有什么成就。大家看了样片上威斯利的表演,觉得非
常惊奇。他身上具有的不只是一种特殊的才能,而是各方面的才能。在美国
有一点是特别明显的,一个人从哪里启航,到哪个港口靠岸,不是靠地图安
排。不管在哪里都没有可靠的家系图,干任何事情都得倚仗自己。后来,威
斯利又来到法国,并设法打听到了杀害父亲的凶手是南斯拉夫人乔诺斯。他
在策划行动时碰到了表兄比利。比利是格丽卿的儿子,从小就玩世不恭,胸
无大志,最终因道德问题被学校开除。比利被迫应征入伍,在布鲁塞尔北约
部队的美军总部服役。他在那儿爱上了一个德国姑娘莫妮卡,没想到,莫妮
卡是恐怖组织的成员。本来对生活就毫无热情的比利这时认为从事恐怖活动
或许可以表现自己的价值,使个人在整个卑鄙下流、残酷无情的社会机器中,
已不再是一颗无足轻重,随时可以替换的齿轮了。他毫不迟疑地投入了恐怖
组织。但当莫妮卡揭示他去放映他母亲导演的影片的电影院安放炸弹时,他
退却了,他不忍伤害那些无辜的生命,遂去警察局报了案。结果,恐怖组织
找上了他,在他驾驶的小汽车里放置了定时炸弹,差点把他炸死。由于比利


和威斯利经常生活在一起,他逐渐为威斯利坚韧不拔的复仇精神所感动,他
决心帮助威斯利,并把他以前偷藏的一把无声手枪借给威斯利·威斯利经过
周密策划,作好了报仇的一切准备。然而,比利在最后一刻越想越不妙。偷
偷扛电话把他们的计划告诉了鲁道夫。鲁道夫深知问题严重,担心威斯利贸
然行事,酿成无法挽回的大错。他火速赶到法国,找到那位律师朋友,不惜
重金,要他雇佣一个杀手在威斯利动手之前,就干掉那个南斯拉夫人。过去,
鲁道夫曾经在各种各样的交易上握手成交,事成之后总要庆贺一番。这一次
握手成交,以后可没有庆贺的必要。几天后,报上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昨
天夜间,维克斯港的码头上发现男尸一具,经警方验证,系南斯拉夫人乔诺
斯·丹诺维克,他的头部被人击中二枪。”警方认为这又是一次仇杀事件。

作品鉴赏《乞丐·窃贼》虽然是《富人·穷人》的续集,自身却是一
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它以鲁道夫家第三代在生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生动形
象地反映出70 年代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和青年人徬徨,迷惘的不安心情。如
果说作者在《富人·穷人》中还以肯定的态度描写了第二代人的追求,那么
在《乞丐·窃贼》中则完全对他们的后辈失去了信心。这是更为痛苦的一代,
他们一方面厌恶上一辈的放荡和虚伪,一方面又不得不仰仗自己老子的主
钱,因而始终陷入一种异已的矛盾中,这些人的典型代表就是格丽卿的儿子
比利。他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又无法解释这个社会。他感到世上的一切
都与自己格格不入,对自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自身的价值产生了前所未有
的怀疑。在舅舅鲁道夫的帮助下,他被学校开除后,又投身军队,借此逃避
对社会的责任,不料,却在一场荒唐的“恋爱”中卷进了西欧的一个恐怖组
织。他并不相信那些幼稚可笑的“革命”口号,但为了创造与众不同的“自
我价值”,还是积极地参与了恐怖活动,后来,自己则差点被恐怖分子炸死。
比利所走的道路是60 年代许多美国青年都走过的一条消极道路,这里,显然
作者对他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个人与自我日益异化,罪恶与死亡交替出现的
今天,作者满怀激情,不惜笔墨重点塑造的则是另一种人的形象,即小说中
真正的主人公成斯利。威斯利从小生活在贫困中,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他维骜
不驯的性格。在那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他既不被强权所辱,又不为铜臭所污,
无疑是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典范,浑身散发出一股清新、健康的气息。尽管鲁
道夫千方百计地向他灌输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并为之安排了一条切实可行的
发财致富道路,但被他一口回绝。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为父报仇
的决心都不曾动摇。可以说,作者是把威斯利当成真正的美国精神的化身来
加以表现的。可悲的是,正像威斯利的父亲当初不得不靠他的富亲戚过安定
的日子一样,威斯利本人在复仇过程中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依靠他有钱的
伯父。鲁道夫就如高悬在他头上的太阳,甩也甩不掉,离也离不开。要是没
有鲁道夫出面用钱打通关节,他或许要在法国监狱里度过一半年华。尤其发
人深醒的是在小说的结尾,当威斯利费尽心机,历尽艰辛总算找到杀害父亲
的凶手,准备拼出性命完成自己的“英雄业绩”时,鲁道夫却轻而易举地用
金钱买到杀手,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凶手除掉了。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威斯
利再一次受到现实的嘲弄。这实际上等于宣告欧文·肖所赞赏的那种正直刚
毅,永不衰退的美国精神的破产,同时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支配资本主义世
界的,只是资本家的财富。金钱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时时刻刻绊住穷人的
手脚,所以正直人不得不象乞丐那样靠富人的施舍过活,而富人总像窃贼一
样,卑劣地偷走了穷人的权力,意志和精神。这就是所谓“富裕社会”发生


全面异化和精神危机的根源。在这样的社会中生长的青年一代,生活上受到
诱惑,心灵上受到腐蚀,眼看着长辈的丑恶放荡,耳听着长辈的道德说教,
又怎么能不否定一切传统的价值标准?无可奈何之余,作者借威斯利的内心
独白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父亲不应该只烧掉一只十字架,他应该放把火,
把这整个该死的地方统统烧掉!”在艺术风格上,欧文·肖继承了现实主义
的传统,象狄更斯那样地创造了形形色色令人难忘的众多人物,又象狄更斯
那样完美地处理情节。不管是在散发着臭气的纽约的下等旅馆,还是在风景
宜人的法国海滨,欧文·肖的故事在时间和地点上安排得都是有着有落,妥
妥实实。”在刻画人物时,他又随时间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使人物的思想
和行动紧密相联。当然,小说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欧文·肖显然对美国早
期的勤奋、忠诚等价值观念深怀眷恋,硬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